初登帝位的李世民并没有沉浸在黄袍加身的喜悦中,他冷静地看到诞生不久的唐帝国的种种忧患,进而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整。唐太宗的各种政策突出表现在政治上,他先是派魏征等大臣去宣抚巩固山东、河北等地,然后采取鼓励积极谏言、完善法律制度等大胆的举措,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贞观朝代政治清平,百姓安居。
山东、河北两地是隋末农民起义的策源地,要实现全国范围的统治,不能不重视这些地区。武德六年(623)初,秦王李世民敏锐地注意到:“山东人物之所,河北蚕绵之乡,而天府委输,待以成绩。”这表明李唐王朝开始重视山东、河北两地。特别是当时的山东出现过很多杰出人才,而山东的财政也对唐朝经济贡献巨大。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留心物色山东人,希望借助他们去稳定山东局势,魏征和崔仁师就是这样被李世民发现的。
早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各自都努力结交山东豪杰来扩充自己的实力。而相对于李世民第一次征讨刘黑闼后所采取的残酷镇压政策,在平定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时,太子李建成根据魏征的建议,对刘黑闼的部将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并安抚当地百姓,得到山东、河北百姓的支持。此后,李建成利用自己在这些地区的威望,积极地培植拉拢亲信势力,渐渐壮大。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来,山东很多豪杰试图趁唐王朝内讧而起兵作乱。再加上太子党羽逃到关东去,如果这些人勾结起来,将会对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产生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唐太宗先派有相当影响的大将屈突通为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镇守洛阳,随后又及时地选派魏征宣慰山东。
魏征本就是山东人,在追随太子李建成时期就和山东、河北地区各种社会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玄武门之变后一个月,唐太宗封魏征为谏议大夫,让他“便宜从事”,安抚河北。当魏征到达河北磁州时,恰好遇到那里的官员要把前东宫、齐府官属李志安、李思行送到长安问罪。魏征跟副使商量说:“东宫和齐府逃出来的人,秦王已经下令免除了他们的罪责。现在还有人为了邀功请赏想把他们送去京师问罪,要是这样,谁还会相信朝廷的政令?现在秦王让我便宜从事,我如果不纠正这种事情,将因为这一件小事情,毁了朝廷的清明声誉。我们如果解救并释放了这两个人,不追究他们的罪行,他们必然会被朝廷和秦王的信义感动,从长远看是件好事。”接着,就私自把李志安、李思行释放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征私自放了这两个人,的确冒了巨大的风险。第一,李志安、李思行是太子和齐王非常重要的亲信,属于重犯;第二,魏征本来也是太子的最重要的亲信,第一次外出办差,也面临着朝廷特别是秦王信任与否的问题。他这样私自处理两个重要的逃犯,确实顶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当魏征回京把这个事情奏明李世民时,李世民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表扬了魏征。因为魏征的做法体现了李世民的宽大政策,有利于消除逃亡者的疑虑,更重要的是使唐太宗在河北地区树立起“信义”来,以争取山东豪杰的广泛支持。
武德九年(626)八月,刚刚继位的唐太宗下诏免关东赋税一年。关东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纷纷庆祝起来。但是没过几天,唐太宗又改变主意,重新颁布赦令:先征赋税,供国家急需,以后再补关东的百姓。关东地区的百姓们一下子从兴奋变为失望,怨声载道。这个时候,魏征上书说:“陛下八月九日的诏书说要免去关东百姓一年赋税,听到消息,关东的百姓载歌载舞地庆祝。这本来是体现陛下仁德的事情,但臣听说陛下又颁布诏令,让他们继续缴税,明年再补给他们。臣听说贤明的皇帝治理国家凭借的是仁德,百姓都服从他是因为他诚信。陛下刚刚登基,便发了两道不一样的诏令,让人生疑,这样下去会失去信义。陛下要知道,损失一些钱财是小事,信义的毁坏可是大事。臣见识浅短,窃为陛下惜之,为陛下叹息,愿陛下三思而后行。”魏征的进谏直接指出了唐太宗的过失,提醒唐太宗注意自己的政策在关东地区的影响,切不可贪图小利,以免重新惹起山东人对李唐王朝的嫌忌与不信任。最终,由于魏征的积极“宣慰”,妥善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山东、河北局势才逐渐地平静下来。
贞观元年(627),青州有人谋反,唐太宗派崔仁师前去处理,崔仁师也采取宽大的政策,很快平息了谋反的动乱。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谋反。通过唐王朝君臣的一致努力和宽大的政策,基本巩固了对山东、河北等地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