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的战斗临近尾声,李世民就叫尉迟敬德向李渊报告情况。敬德一身戎衣,杀气腾腾地走到朝堂,跪在李渊面前说:“陛下,秦王这么多年南征北战,为江山社稷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但他从来没有半点异心。而太子总是嫉妒秦王的功劳,不仅多次在您面前诬陷秦王,今天还想带领人马杀死秦王,幸亏秦王及时得到了消息,迫不得已之下把太子和齐王都杀掉了,现在秦王让末将来向您请罪,请陛下惩罚!”李渊听了尉迟敬德的话,大为震惊,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便问身边的裴寂等怎么办,看到秦王已经掌握主动权,萧瑀、陈叔达等人进言:“太子和齐王本来就没有参与起兵夺取天下的伟大计划,也没有平定天下的功劳,他们因为嫉妒秦王功高望重,勾结起来想谋害秦王。现在秦王已经把他们诛灭,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把秦王立为太子,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管理,将会天下太平!”李渊看到木已成舟,自己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无奈之下就写了“手敕”,命令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阁门宣读诏令,命所有的军队一律听从秦王的处置。同时,派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晓谕诸将卒,事变最终平息下来了。随后,李渊召见李世民,李世民跪在李渊膝前,李渊抚摸着他的头说:“这几天我就像曾参的母亲一样,被谣言迷惑,居然不信任自己的儿子了。”李世民则号啕大哭,李渊也哭了起来。过了几天,在玄武门之变中追随李建成的将领冯立、谢叔方等主动投降,薛万彻藏了起来,经过李世民多次劝说,也归顺于李世民。李世民夸赞他们说:“你们都忠于自己的主子,是义士”,还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渊下诏立世民为皇太子。诏文说:“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内,九官惟序,四门以穆。朕付托得人,义同释负,遐迩宁泰,嘉慰良深。自今后军机兵伏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李渊规定从那以后军国庶事,不分大小,一律先由皇太子处决,这就表明李世民实际上开始执掌唐帝国的政权了。
八月,李渊又提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表示了要早些退位的意愿。八月癸亥,李渊正式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甲子,李世民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史称唐太宗。李世民是唐帝国的第二个皇帝,登基时年仅二十九岁。武德十年(627)正月,唐太宗正式改年号为“贞观”,紧接着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并不轻松,他面临着几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首先,玄武门之变虽然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但他们集团的残余势力四处逃窜,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对初掌政权的李世民是个巨大的威胁。其次,李世民的皇位从唐高祖手上接过来,而高祖当时的宰相和重臣都支持太子和齐王,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成为难题。最后,李世民靠其党羽夺取天下,现在贵为皇帝,怎样封赏这些功臣还不至于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和不满,也是一个问题。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成为唐太宗能否稳定时局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玄武门之变以后,东宫、齐府的余党纷纷逃亡。对于东宫和齐府的敌对势力,李世民刚开始是不遗余力地铲除。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被杀。其他将领都主张斩草除根,对东宫、齐府的残余势力进行全力追杀,尉迟敬德坚决不赞成,敬德说:“罪责都在太子和齐王两个人身上,现在他们已经被杀,如果再追击诛杀他们的下属,这不是安定天下的明智之举!”李世民同意了尉迟敬德的意见,下诏大赦天下。诏书说太子和齐王因为谋逆已经被杀,其他的党羽亲信,都不予追究责任。针对有些地方不执行诏书的情况,李世民根据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又重新下命令强调不追究太子、齐王党羽责任,这才奏效。李世民采取的这些宽大政策,消除了敌对情绪,争取到了多数人的拥护,稳定了人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对东宫府中杰出人才大胆地加以启用,甚至引为知己。例如,召回流放在外的东宫官属王珪、韦挺等人,授以谏议大夫之职。为了消除玄武门之变兄弟相互残杀的不良影响,唐太宗特地追封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曰“剌”。这样,既申明了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站在正义的一面,又能表明唐太宗的仁爱之心。甚至在太子与齐王葬礼那一天,唐太宗在千秋殿西边宜秋门痛哭致哀,并以皇子赵王李福为建成后嗣。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得原来矛盾十分激烈的秦府与东宫、齐府,关系渐渐缓和,矛盾误会开始冰释。
唐太宗对于高祖当朝的几位宰相的处理也相当巧妙。唐高祖时先后有十二位宰相,几乎都是皇亲元勋或者是贵族、士族。其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和高祖私交最好的裴寂。可是,李世民却和裴寂有很大的矛盾。在皇位的激烈争夺中,裴寂不但公开袒护李建成,而且把李世民的重要谋士刘文静诬告致死。尽管如此,唐太宗也没有立即杀掉或者直接罢免掉裴寂,而是在缓慢的过程中夺掉了裴寂的权力。在贞观元年,裴寂食封一千五百户,比所有的功臣都多,居位第一,但是被剥夺了预议政事的实权。贞观三年,发生沙门法雅案件。据侦查,裴寂和法雅有牵连,唐太宗就罢免了裴寂的官职,但尽管如此,裴寂还享有一半的食邑。不久,有人密告太宗,裴寂谋反。太宗知道后,愤怒地宣布裴寂的四大罪状,但仍旧没有杀他,将其贬于静州。高祖留下的宰相中也有支持李世民的,如陈叔达、萧瑀和宇文士及等。这三位分别出身于陈朝皇族、梁朝皇族及北周宗室,思想上比较守旧,缺乏进取精神。唐太宗即位后,就逐渐地把他们从宰相的职位上调换下来,做了妥善的安置。
对于一直跟随自己的亲信,唐太宗也渐渐把他们提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并鼓励他们和东宫中的杰出人才一起去治理国事。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封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咬金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洗马。这些人除了宇文士及外,其他人都是李世民的亲信,而且大多在玄武门事变中做出过贡献。贞观二年(628)正月,长孙无忌辞官,杜如晦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李靖检校中书令。同年十二月,又把原东宫旧属王珪提拔到相位上来,守侍中。贞观三年,唐太宗以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左仆射房玄龄明达政事,右仆射杜如晦引拔士类,人称“房谋杜断”。太宗还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魏征守秘书监,参预朝政。但是,这个调整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曾遇到阻力。淮安王李神通是太宗的叔父,当他得知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大批人授予要职时,很不服气,便去找太宗:“想当初高祖在太原起义反隋,臣第一个起兵支持,历经数百仗,才保我大唐有了今日江山。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从未上过战场,官职却比我高!还有魏征,他本为东宫旧人,没有被杀已属万幸,现在竟也位极人臣。这实在不公!”太宗听了淮安王的话,笑答:“叔父您是朕的至亲,更是朕的长辈,朕怎能不信任您?但是,治国不能以私废公。”然后就说起往事,回忆起李神通在战争中被窦建德打败,后来又败给刘黑闼,仓皇出逃,说得李神通一时语塞。还有一些将领,本是秦王旧部,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即位后,因为没有得到高升,这些人便大为不满,私下抱怨说:“我们这些旧人多年来鞍前马后,随皇上出生入死,今天反倒不如那些李建成手下的人!”太宗得知此事,就把这些人叫到身边,安慰说:“朕选拔人才,不能按照新旧和先后的标准,如果新人贤明,旧人愚笨,朕只能用新人,而不用那些没有才能的旧人。你们心中有怨言,那是因为没有为国家着想啊!”旧部遂哑口无言。
经过几年的调整,唐太宗通过一个缓慢而又细致的过程,完成了最高决策集团的重建工作,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为将要到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