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命都拥有一个外表,让我们从外向内的来认识一下躯体的生命吧。世间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内在决定外在,既有其因必有其果”。换言之,各种内在的思想力、精神状态、情绪等都会对外在的躯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病由心生
当你突然带来一个足你吃惊的消息时,你会不会面色苍白,颤抖不已,甚至直接晕倒?其实,这一切都是那则消息通过头脑传递给你躯体的反应。再比如,你与朋友进餐时,他突然说出一句令人不快的话,虽然你仍会继续用餐,但却变得没有胃口,食不知味,这就是言语通过你精神给你造成的影响。
看!那边的人年纪虽轻却步履蹒跚,即使路上只是稍有不平也能让他花上好大的力气。缘何如此?无他,心老矣。换言之,崩溃的心理必将带来崩溃的身体。心底踏实自然步履从容,心浮气躁则脚下无根。
又或突然有紧急事件发生,你可能因恐惧而站立不稳、虚弱至极。为何会举步维艰?为何会抖动不止?若你仍认为情绪对躯体的影响不大,那么回想一下,当你发怒之后,会不会在数小时后都觉得头痛不已。现在你应该开始明白思想和情绪对躯体是有影响的。
几天前,与朋友闲聊时谈及焦虑。“家父患有焦虑症。”他说。“令尊的身体想必不太好,”我说。“他的身体不够强壮,也不够健康,没有精神,缺乏活力。”接下来我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父亲的身体状况及经常困扰他的不适。朋友一脸惊讶地看着我,说道:“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你不认识家父呀!”“是的,我的确不认识令尊。”我回答道。“那你怎么能如此准确地说出他的症状?”“这是因为你告诉我他患有焦虑症,这才是他真正的病根呀。我所描述的不过是焦虑症的常见症状而已。”
焦虑和恐惧会使人身体上的气机关闭,导致生命力流通不畅;欢欣和宁静则恰好相反,它们使气机开放,生命力在四周流淌形成气场,疾病便无法靠近。
不久前,曾有位妇人向我的朋友倾诉自己身体状况极差,凑巧的是我的这位朋友与她熟稔,了解她与亲生妹妹之间的恩怨。因此,我的朋友听完她的倾诉后只是安静地看着她,用平静但却坚定的语气告诉她:“宽恕你的妹妹吧。”该妇人吃惊地看着他说:“我无法原谅她。”“那么,”他回答,“继续与您的关节炎和风湿病作斗争吧。”
几周之后,他与她再次相遇。她迈着轻快的步伐向他走来,告诉他:“我接受了您的建议,去看望舍妹并与她和解了。现在我们又是好姐妹,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从那天起我的身体一点点地变好了,原先的顽疾已经消失的干干净净,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我妹妹和我的关系极为融洽,我们俩好得形影不离,你现在很难看到我们两个单独行动了。”我们再次验证了情绪对人身体是有影响的。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位正在哺乳的母亲因为某件事而大发雷霆,孩子喝了怒火中烧的母亲的母乳后在数小时内竟然死去,原来发怒这种情绪居然会使母体分泌出有毒的物质,这些毒物通过母体转移到婴儿体内,导致了婴儿的死亡。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好多与此类似的情况,如引起某些重度疾病或痉挛等。
有位著名的美国作家,他本人毕业于一所很棒的医学院校,对维持机体的力量作了深入研究后,总结道:“精神其实是躯体的保护者……每种思想都希望能占据上风,因而它们总在不断地自我复制。对身体无益的场景如疾病、纵欲,以及各种噪音会给精神带来压抑的感觉,在灵魂上引发结核、麻风等疾病,若此种状况一直持续,这些疾病就会转移到人的躯体上从而表现出来。发怒会使唾液中分泌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研究证明,因突发激烈情绪而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会使人的心脏衰弱,效果可持续数小时之久,有时还会引起疾病和精神错乱。”
科学家们发现情绪正常的人和怀有深深内疚感的人所排出的汗液在化学成分上是有差别的。根据这条理论,对罪犯的汗液进行化学分析便能得知他的精神状态——通常此类人的汗液与硒酸接触后会呈现明显的粉红色印记。
著名驯马师雷耶(Rarey,译者注此人以擅长驯服烈马而著称)曾说过盛怒之下的一句话可能会让马的脉搏在一分钟内多跳十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试问普通的人或者弱小的婴儿如何能抵挡怒火的进攻?精神过于紧张会引发呕吐,极度愤怒或惊骇会引发黄疸。情绪的突然发作极易导致中风或猝死。在实际生活中,因情绪波动而引发的夜间猝死已经屡见不鲜。长期处于悲痛、嫉妒、小心翼翼或焦虑之中的人极易变得精神错乱。这种病态的情绪与不调和的情绪正是滋生疾病的土壤,同时头脑中释放的有害物质还容易引发人的犯罪心理。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系统地解释各种精神状态、情绪和激情对身体的特殊影响,体内的各种情绪应该达到平衡状态,无论哪一种情绪过于膨胀都容易引发疾病,有些甚至会带来慢性疾病,迁延不愈。
关于情绪的调控方式不是三言两语能交代明白的。如果一个人一时失控,比如说他突然变得怒火中烧,那么他的身体就会经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原本正常健康的分泌物中会含有腐蚀性或酸性的物质,此时的分泌物不但没正常的生理功能反而对身体有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之后便形成了显性的疾病,若仍无改观则会形成慢性疾病长年不愈。能让人产生愉悦之情的情绪,比如仁爱慈和、敦厚善良,则会产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作用,使机体分泌物变得更纯、更健康,身体与外界的交流也能得到加强。此时,身体上的所有通道好像都是自由开放的,生命力在四周环绕着拱卫身体;它们除了能强身健体之外,还有袪病扶正之功效,能抵消不良情绪带来的毒副作用。
一位高明的医师,在诊治患者时往往善于捕捉到环境诱因对疾病的影响,从而做到让对方不药而愈。他给患者带来的是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健康,他用智慧解开患者的心结让希望永驻他的心田。实际上,这些细枝末节看似意义不大,却能够影响到患者的思维方式,洗脑后的患者会觉得体内的混沌之气已被荡涤一空,调节后的情绪开始重新掌管身体,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治疗法,有不少患者就是因此而痊愈的。
记住,宁静和快乐能带给你健康的精神;
健康的精神能带来健康的身体;
因此,希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有了希望生命才能得以延续。
用心理暗示治疗自己
我们时常会听到某个身体状况不好的人会向另一人说:“很高兴见到你,每次见到你我都觉得身体会好一些。”其实,在此种现象之后隐藏着很深奥的科学原理。“金玉良言,字字药石。”心理暗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言语的力量是无法形容也无法估量的,它能成药物所不能成之事。
一位世界级的顶尖解剖学家曾公开承认,经过他在实验室的多年观察,他发现人体的全副骨骼框架是可以完全改变的,即我们常说的脱胎换骨,易筋洗髓,而所需的时间很可能不到一年。若只是某些局部发生变化则只需数周时间即可。“你的意思是说,”我听后问道:“完全依靠心理上的力量就可以将一副久病之躯转变为一个健康的躯体?”当然可以了,而且这还是一种纯天然的方法对人体的损伤极小,相比之下药物、理疗等方法不过是后天的人工手段,根本无法与之相媲美。道理很简单,药物等外在疗法无非是驱除阻碍气机运行的障碍,而患者本身的气机依然羸弱,心理上的调节则从根本上起到了增强气机的作用,是治标治本的不二法门。
一位享誉世界的医生,就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发表了下述言论:“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最大的贡献就是学会用营养学的手段来调理机体,让它能自然治愈,但这是不够的,在今后的治疗领域中还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我们来探寻,比如,大多数情况下都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的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
只重视外部方法忽略内在调理的现状对医学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好自十九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已经略有改观,随着人类的发展,原本隐藏的自然力量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学习心理学,并开始尝试精神治疗法。
我亲身经历了许多病例,都是在经过了短期的治疗后,内在力量得到充分调整,进而彻底痊愈的。他们中的有些人后来终生都不再需要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例真是数不胜数。
无论救治者为患者做了多少事,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对患者的心理暗示,医生需要患者的合作。若某人身体虚弱,或者神经衰弱,又或因疾病的原因而心情压抑,那么他应该找个知心的人帮他解开心结,方能痊愈。如果他的知心人还能帮他认识到体内潜在的无所不能的力量,那就善莫大焉了。
求医不如求己
21世纪的健康专家认为:“观念决定习惯。”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学中讲:“一切缘于一个观念。”而观念决定你的一切,只有有了健康的观念,你才会珍惜健康,去追求健康,为健康付诸行动。观念如果不健康,即使我们潜心追寻健康,也会远离健康。
生活中,我们大都存在以下几种不健康的观念:
吃的好=营养好
1996年1月,美国农业部颁布了饮食金字塔(适用2岁以上所有群体),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少吃油、甜、咸食物。而现在我们的饮食结构,正好与科学饮食相反,天天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难怪人类营养学家惊呼:“文明人痛快地吞进了文明病。”
预防>治疗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等有了病再去医院治疗。其实很多的疾病在早期是很难被发现的,有些疾病一旦发病医院也无法治愈。比如,脑血栓、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肿瘤、癌症等。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花钱就不会心痛。因为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已经没有资格与自己的健康讨价还价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给医院打工,透支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权位,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换命。
金钱>健康
很多人都储蓄金钱,但却没有储蓄健康。健康是工作、事业、家庭的基础。当我们拥有健康时,可以追求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当我们失去了健康时,才想到健康的重要,但为时已晚,所以金钱不等于财富,只有健康才是无价的。
没有病=健康
无病(没有症状)就是健康,似乎已成为人们深信不疑的信条。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许多疾病不一定都有症状,以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的高血压病为例,约有半数的患者没有症状,这些无症状高血压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就会并发中风、心肌梗死等更危险的疾病。
许多疾病的发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平时不注意科学的饮食,不爱好体育锻炼,不善于调适自己的精神,以及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就会导致诸多慢性病。可见,无病不等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