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已不存在。它与北京又有什么关系?
答曰:关系太密切了。我住北京数十年,喜爱的文物风貌,却包含着东京汴梁的“质素”。我属于中国的“文人型”,天生就是爱和这些历史的悲欢离合打交道、话家常,不讲这个,我的“生活”就太乏味了。
老北京的全部格局,来自何方?定于何代?人人皆知的是它基于元代的大都的建置。但其实际——包括景观外貌与习尚风情,却是由金人从宋京汴梁“转运”而来的。所以我住北京,竟然可以连带“温”一点点儿“东京梦华”的佳境。一句话,我是要表明: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厚,简直难以一个“地方”而浅观简论之,住北京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文化幸福!
金人灭了北宋,把无计其数的皇亲、富户、妇女、工匠、商贩、三教九流、百般人等,都掳捕驱迁到燕山府(今北京),修建布置起一座辉煌巨丽的新都城来——这“里面”可就包含着大量可见与不可见的宋京文化的“成分”,一直不绝如缕地传流下来。
人们熟闻的,总不出这些:如今“北海”(早叫“公园”了)奇石垒成的“琼岛”,乃是汴京大内“艮岳”的遗物(艮岳就是“花石纲”的一大历史典故和事件,引起了一部《水浒传》……)。还有老北京小酒馆里,要二两一壶的酒叫作“一个酒”,而“个”乃是北音把“一角酒”说讹了音(j、g二音自古互转),看宋代“话本”小说时,就明白了“一角酒”传到了北京,这话始终“活着”。
实际上,汴京炒栗子的名手李和儿,也被掳到燕山,怀念故国,见了宋使臣,拉住马,流泪相诉。这事情被陆放翁(游)记在《老学庵笔记》中。北京昔时炒栗的甜香冠于天下,是有来由的。
故宫藏有元人迺贤的诗卷,题咏他所见金都燕山的古迹名胜——当时已被元人破坏,所剩无几,诗卷遂成极其珍贵的文物文献(已刻入《三希堂法帖》,但此石字迹已不复存)。
但我最不忘怀的却是老北京市肆繁华处无数商号店铺的木结构两层小楼,其美无比!这就全是从东京“搬迁”而来的中华宝物!(可惜,从不受人珍视,百分之九十以上俱已拆毁,改建“洋房”了。)
我的拙句,“惆怅东京总梦华”——就是慨叹就连这种仅存的残痕剩迹,也都年销月减,渐至无影无踪,只能“纸上空谈”而已。
诗曰:
汴州繁盛只观书,幸有燕王是国都。
烟树蓟门前史在,不应遗迹付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