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读者群属于特定的范畴,专指与图书馆发生联系的阅读者,读者工作直接反映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尺度。
江夏馆持证读者2005年底为6000余人,经过2006年的重新登记,现为4217个,其构成基本上可分为四点:一是少年儿童:持证者为1783个,占全馆读者的42%。二是成年读者,持证者为2119个,占全馆读者的49%,在此类读者中老年读者基本上占居50%,特别是在报刊阅读室,三是家庭读者,持证者为295个。从2004年,江夏馆采取发放《家庭通用借书证》的做法:“一证在手,全家享受。一证在手,终生受益”,有效提高了书刊利用率,促进了家庭读书热的形成,该方法曾受到了省图书馆辅导部的肯定与推广,省文化厅王建刚副厅长还在全省图书馆长会议上赞扬了这一做法。四是集体读者,目前发展到20个,主要是农村乡镇街及村级图书室以及特殊群体聚集的地方,如区看守所、聋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老年大学、驻江夏部队。目前,江夏馆为该类读者群采取的方法是定时定点送书上门,有效缓解了部分远离城镇和不便于利用图书馆的人民群众看书难问题。
1.3领导和干部
领导和干部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江夏馆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8人,基本构成要素为:
1.3.1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0人,大学专科5人,中专以下3人,大专以上占83%。目前最缺少计算机和外语人才,计算机人才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江夏馆自动化发展的进程。
1.3.2职称结构。副研究馆员1人,中级8人,助馆7人,中级职称以上占50%,虽然拥有50%以上的中级职称人员,但是仅有2人为图书情报专业毕业,其他6人都靠自学。
1.3.3思想素质。目前中共党员11人,占全馆职工人数的61%。良好的进取氛围,使江夏馆能在条件简陋且经费拮据的情况下,团结一心,协调奋进,成为江夏区文体局一面红旗。自1993年以来,江夏馆曾21次受到省市区三级领导部门的表彰,这与全馆党员保持先进性是密不可分的。
1.3.4年龄结构。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为3人;60年代出生的为8人;70年代出生的为6人;80年代出生的1人,平均年龄为33岁。队伍的年轻化,保持了图书馆蓬勃向上的竞争活力。近年来,江夏馆还向区文体局、区新华书店、区文化馆输出副科以上干部5人。区新华书店4位经理,有三位出自江夏馆,因此,江夏馆在江夏区文体局又有“人才的摇篮”之说。
1.3.5性别结构。江夏馆现有男性职工9人,女性职工9人,各占50%。职工你帮我,我帮你,气氛和谐,工作氛围良好。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从1990年开始,全馆职工基本上做到了每年外出学习或旅游参观游览一次。目前足迹已达到了21个省市自治区。此项活动拓展了干部职工的思维,扩大了眼界,较好地调动了馆长与职工的互动积极性。
从以上结构分析来看,全馆干部职工结构基本上达到了年轻化、知识化;一个学习型、和谐型的单位框架基本构成,使江夏馆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1.4基本设施
建筑设备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江夏馆现有馆舍面积1700平方米,设有成人图书音像借阅部、少年儿童书刊借阅部、贤齐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部、小天使文化培训学校、辅导部、采编部、办公室、典藏室、汽车图书馆10个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基本配套齐全。按照文化部要求,基本上达标。拥有微机45台,流动图书服务车一台,基本上实现了管理与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为读者服务的台建良。
1.5技术方法
建馆以来,江夏馆不断地为适应读者需求改进和深化多项服务工作,在藏书的科学整理和开发利用、读者服务工作(组织管理等方面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5.1 1984年开始面向全区农民和科技读者实行“借书、办证、时间”三优先。
1.5.2 1984年伊始,一年一度举办全区青少年“五彩杯”书画大赛,截至2007年,已举行了22届。参赛选手在第18届达到1536人,使该项活动成为组织青少年读书活动的品牌活动。
1.5.3 1986年配备汽车,建立汽车图书馆,坚持服务达6年。
1.5.4 1987年实行全开架借阅,书刊开架率达到100%。
1.5.5 1997年实现采编自动化,开始回溯建库工作。在全区“普九”达标中,帮助全区40个中小学图书室实现分类编目管理规化。
1.5.6 1999年实现流通管理自动化。
1.5.7 2000年报刊阅览部实行取消凭证阅览并实行365天开放制。
1.5.8 2000年5月,创办小天使文化培训学校,利用英语、绘画、作文三项展开对少年儿童的培养,使江夏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儿校外第二课堂,七年来,培训少儿达8400人次。
1.5.9 2003年9月,江夏籍台湾歌星任贤齐捐款20万元设立贤齐电子阅览室,建立了馆内局域网,之后,该室被市文化局命名为“阳光电子阅览室”,暑假期间对少儿免费开放,同年建成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江夏分中心。
1.5.10 2004年实行发放《家庭通用借书证》的做法。一证在手,全家享受,促进了家庭读书热的开展,此举在全省首开先河。
1.5.11 2006年6月,江夏馆第二次拥有了流动图书服务车。以此为动力,江夏馆在全区建立了乡镇街、村服务点18个。从实践上来说,流动图书车的配置,有利于江夏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拉开了全区三级图书馆网建设的序幕。
此外,结合读者需求和形势发展开展的咨询、辅导、讲座等服务,使江夏馆读者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较好地服务了读者。
建馆28年以来,江夏馆不断地开拓进取,默默地耕耘和奉献,50余次受到省、市、区三级领导部门的表彰。曾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并保持了连续七年被市人事局、文化局评为全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的佳绩,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二级馆,2005年晋升为一级馆。馆长陈建社2005年获得武汉市政府专家专项津贴;2007年被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2.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自1979年建馆以来,图书馆用于借阅开放的水电费、办公经费至今没有解决,开馆费用全部依靠自身以文补文,因而不得不挤占购书费,资金措据极大制约了图书馆服务工作。
购书费用仅有8万元,难以完成市局下达的购书目标,无力更新新书。馆舍建成20年,急需进行维修,提升服务功能。全区三级图书馆网建设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业务素质、工作纪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计算机管理和英语能力都有待加强。以文补文乏力,面临来自社会各方的挑战。
2.2对策
2.2.1抓学习,提高职工思想文化业务素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性机制,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2.2抓服务,大力发展读者,优化服务机制,提高书刊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
2.2.3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加强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传递,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
2.2.4抓三级图书馆网建设,让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让更多的书刊发挥作用,努力提高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思想科学文化水平。
2.2.5文化经的实和身文补文,保障书馆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转,切实改善和提高职工文化生活水平。
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新馆建设理念与构想
2008年1月22日,武汉市江夏区区长郭胜伟在江夏区第三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省级文化先进区创建工作,加快区“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一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建设。3月13日,在江夏区文化体育工作会议上,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敏同志宣布,2008年区委区政府拟定拨款1000万元用于“三馆—中心”建设。这两项决定恰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为推动江夏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了春的消息。
下面以江夏区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对其建设构想与愿景进行咅析。
1.江夏区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必要性
1.1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同时指出:要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1.2是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的需要
199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转发了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创建湖北省“文化先进县(市、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从那以后,武汉市13个区掀起了创建热潮。通过14年的创建,武汉市绝大部分区已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区,城区仅有汉阳,郊区仅有江夏、汉南尚未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区,而尚未正式启动创建工作的仅剩江夏。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共有六大指标,其中“三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标是其重要要求。因此,建设“三馆一中心”对启动省级文化先进区的创建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1.3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需要
2007年,江夏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江夏区十分荣幸地成为武汉市文明城区。2008年,全区人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省级文明城区的创建,同时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代社会中,文明城市不仅具有多种功能,而且更应该拥有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灵魂的生命体才有活力,有文化的城市才具有生命力。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城市内在的美。因此,文明城市不仅要注重民众的物质生活,更要注重民众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升城市的文明素质与文化品位,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精神的家园。深圳市多年来举全市之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充分说明图书馆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明形象的重要性。
1.4是构建江夏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的需要
江夏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级是核,乡镇街是枢纽,村级是基础。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后,江夏区将形成以区图书馆为核心的社会阅读,以区文化馆为核心的文艺创作与演出,以区博物馆为核心的展览文化新格局。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配套政策,加强了对乡镇街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相对来说,区级文化设施建设已滞后,而对“三馆”建设投入,则是对核心的文化设施的投入,犹如好钢用在刀刃上。
2.江夏区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可行性
2.1江夏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江夏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指标排名,第一的佼佼者并将昂首跨入全国百强县市;
2.2全区政府财政收入每年以25%速度递增;
2.3区长办公会已提出拨款1000万元用于区图书馆新馆前期征地设计等工作的意向;
2.4区文体局现办公楼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所有的文化艺术中心可用于土地置换,以补充建图书馆新馆或“三馆一中心”资金不足;
综合以上四点,建设区图书馆新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江夏区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愿景
通过对广东东莞市、上海市黄浦区、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建设考察,结合图书馆社会文献流整序,传递科技文化,进行社会教育,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等职能,我们对江夏图书馆新馆建设构想与愿景如下:
3.1成为江夏三千年文化底蕴的载体。江夏文明上下三千年,古代有“明末三雄”之一的熊廷弼,近代有著名“谭派”唱腔创始人谭鑫培,现代有新四军著名将领项英。有以湖泗宋代古窑址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单位76处,这些都可以融为江夏图书馆设计构想的成份,成为图书馆设计与建设,丰富馆藏,展示江夏独特文化魅力的内容,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3.2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我们知道,一个人要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必须伴随终身。在人生漫长的学习道路上,学校只是人一生中阶段性学习的场所,唯有公共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是人生发展的“加油站”,它的大门随时向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如何,无偿地长期地供人民群众学习利用。
3.3成为江夏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需求,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江夏区图书馆是武汉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按照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划,2015年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而建成后的新馆将通过分中心平台,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满足全区人民群众对文化视角一包括文化新闻、文化信息、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电子文献——包括电子书、报、刊的网上阅读、电子信息查询、网络信息查询等内容;影视戏曲一包括故事片、地方戏曲、科教片、专题片的网上点播;音乐歌舞一提供拥有自主版权的音乐、舞蹈的网上点播;美术摄影一包括珍藏的美术摄影精品、美术摄影作品欣赏、画坛名家、摄影家介绍等内容;文物及旅游一文物藏品、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及文化旅游景点;民间文化艺术一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艺人等方面情况的需求。
3.4成为农家书屋工程的长效管理中心。农家书屋是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所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江夏区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306个行政村的创建,而创建完成后的长效管理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建成后的新馆则可担当起这份责任,对全区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与交流,对农家书屋藏书进行调节与补充,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全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参谋好帮手,成为农民群众就近方便享受文化权益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