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敖雪梅年轻的生命,就像春天的草木,抱着理想,怀着希望,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江夏区有11个街镇乡文化站,11个站长仅有她是女同志。在11个文化站中,也有属于接父亲班从事文化工作的,而干得有起色的也非她莫属。在老站长面前,在同辈站长面前,她从不示弱,敢想敢干敢拼,用实践兑现了她当年与父母许下的诺言:一定要比父亲干得更好,干得更有成就。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她用青春与热忱,用汗水与奉献托起了一个温馨的文化站,构筑起了全镇三万人的精神家园。
今年,她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全区“双争”活动中,千方百计,竭诚服务,争取进入“双争”前十名。她是这样想的,也在默默无闻地追求着……
敖雪梅同志2009年底评为江夏区十佳文明服务标兵。
浓墨重彩写民生
——来自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办事处“三小龙”的报告
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进一步发挥出来,社会和谐效应就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胡锦涛
在武汉市江夏区东北角,在美丽宜人的汤逊湖畔,紧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十年时间,崛起了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和谐幸福之城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
起步的2001年,江夏区藏龙岛办事处财政收入仅有76万元。然而,2011年,藏龙岛财政收入将实现3.2亿元,10年翻了421倍。
藏龙一飞冲天,而助推藏龙岛经济快速腾飞的属于藏龙岛“三小龙”一长嘴社区、梁山头社区、粟庙社区。
当然,我们可以毫不质疑地说,在藏龙岛经济发展中,农民群众变化最大、得实惠最多,民生改善最决,未来经济效益最看好的首推这三个社区。
采访时,三个社区的三位书记,几乎都讲到了同样难忘的过去。
十年前,这三个社区虽然紧邻武汉洪山区,但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民生,犹如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渔湾与香港类似。突出表现在“五缺”:
一缺公路。以前,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连小路都是坎柯不平。有的地方农民外出,还得蹚水过河。不通公路,造成了这里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滞后。
二缺收成。85%的农民收入低下,穿衣、看病、上学、买油盐酱醋没有钱,有的靠打零工,有的靠农闲采菱角、挖野藕、打鱼勉强维持。
三缺柴烧。有的农民冬天烤火做饭只得靠烧牛粪。
四缺卫生水源。农民长期吃的是水塘浑浊的饮用水,由于长期饮用不卫生的水,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了诸多疑难杂症。
五缺媳妇。生产力低下,收入微薄,青年人都向往当工人,姑娘们都想方设法托人介绍嫁到了洪山等条件较好的地方,成年的小伙子为找不到媳妇整天发愁。因此,“换婚制”成为这一带流行的一大风俗。
六缺文化体育生活。农民只有白天生产粮食,晚上生产人口。盼进城、盼开发、盼致富,盼娱乐,成为这里一代又一代农民希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
2001年,他们终于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迎来了藏龙岛开发千载难逢的机遇。江夏区委、区政府,在藏龙岛办事处的领导下,他们也紧紧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利用了这个机遇。
还是让我们从藏龙岛“三小龙”经济发展的横断面,细看这三个社区民生幸福指数变化的轨迹吧!
构筑民生:长嘴社区给力“三个阶段”开发长嘴社区现有村民503户,1554人,总面积6400亩。在未开发前,长嘴社区是一个穷村,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01年,江夏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发藏龙岛,长嘴社区荣幸地达上了开发的头班车。
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他们经历了开发的三段历程:
2004年,在无任何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当时的长嘴村从银行贷款1000万元起步,与藏龙岛地产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开发。先后建成了3.8万平方米的商铺,1万平方米的超市,并选择出售的方式,对3.8万平方米的商铺进行销售,除保留了1万平方米的超市资产外,净获积累8000万元,并上缴政府税金1500万,挖掘到了村级经济的“第一桶金”,挺起了村级经济的“腰杆”。
2005年,利用“第一桶金”,他们一鼓作气进行第二阶段开发,先后又投资建设31万平方米的综合楼,其中包括3000平方米的菜场,4.3万平方米的商住楼,630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这项开发,村级获净收入1.4亿元。通过两阶段的开发,预计前三年每年可实现税收2000万元,五年后,每年可实现税收5000万元,村里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1600万元以上。这样,长嘴村的经济腰杆一年一年开始“变粗”。
2009年,长嘴村成功取得223.8亩国有土地使用权,扣除带征路,获净工业用地184亩。时不我待,长嘴村滋生了在村级发展用地上建设村级工业园的设想,计划通过建设标准厂房,租赁式职工公寓,写字楼式的总部经济用房及其配套服务设施,采取租赁的方式,让有限的集体发展用地成为能产生长期效益的“韭菜地”,主意一定,第三阶段开发又有条不紊地上马了。
长嘴工业园定位为光电子产业并配套租赁服务产业,项目分三步走:
第一步,投资1亿元,建设包括11万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及市政管网设施,于2010年竣工,委托武汉光谷科技孵化器公司对外招租,目前已完成招租面积百分之二十,2011年5月,招租企始入驻。
第二步,投资7000万元,建设4万平方米与园区企业相配套的职业公寓楼及员工食堂。
第三步,投资1亿元,建设4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式的企业总部楼。
通过三个阶段的开发建设,长嘴社区将可保留1万平方米的超市,3000平方米的菜场,6300平方米的办公楼,11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8万平方米的企业总部写字楼等,预计社区集体净资产总值将达4亿元,而且每年社区可获取各类租金收入达1800万元以上。随着长嘴村经济的雄起,它的腰杆年复一年,逐步挺直。
在村级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们构筑民生的步伐铿锵有力:一是完善了小区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二是组织针对性培训,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三是组织农民参加“新农合”,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四是组织农民办理“新农保”,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五是统一发放福利资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六是全面开展助学工程,减轻农民家庭负担。七是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配置健身器材,丰富村民文化体育生活。
十年开发,十年变迁。这里的村民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由贫困转变为富裕、富强。采访时,长嘴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家武语重话长地说:自开发以来,长嘴社区一心一意谋求发展社区经济,最终的目的是脚踏实地构筑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从他们谱写的开发三部曲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的良苦用心。
倾注民生:梁山头社区立足“五项措施”并举梁山头社区现有村民1008户,人口2900多人,总面积9800多亩。2010年,社区资产达到2个亿元。村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三个实惠”。一是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二是每户都有一栋面积约350平方米的楼房;三是每户得到了参股公司20%的经营红利。
村支书陈兴华介绍,这“三个实惠”主要靠梁山头社区村支两委,在千方百计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后,坚定为村民推行的五项惠民措施一“五个一”的安置模式。
一家一亩土地。他们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化小为大,化弱为强,化零星开发为整体开发。通过充分利用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从2005年到2007年用三年时间建设了商住楼,第一期开发,既安置了农民住房,又赚到了7000万元。第二期滚动发展,构筑了面向湖北经济学院的商业一条街、学生公寓,每年出租租金可达到230万元。第三期再开发4万平方米住宅楼,交市场运作再获7000万元以上的收入。实践中,梁山头村支两委总结出了“村级用地功能多样化,土地使用多点化,建设投资项目多元化”的用地经验,以此推进用地规模效益,增强经济效益。
一户一个保障。在梁山头社区,年满16~60岁的村民全部进入新农保。加入了新农合,社区还为大家买了大额意外险、伤害险,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一户一个门面。主要是由村级组织开发的集体资产,商业街16000平方米的门面和5栋学生公寓,年出租收入可达500万元,确保每家每户都有了固定的经营收入来源。
一户一个股本。梁山头工贸有限公司2003年正式挂牌。主要参股自然人股东,现有498万股本。其中村民220多万股。2006年扩投后,98%以上的村民参股,股本扩大展到700万,年分红为20%。
一户一栋楼房。在梁山头社区,现有1001栋三层楼的房,每栋350平方米,一个三口之家,人均面积达到115平方米以上,这是城里人长期梦寐以求的。难怪有很多以前户口迁出的人削尖脑袋想把户口再迁回,难怪很多嫁出去的姑娘不愿将户口迁出梁山头,难怪这里的小伙子找媳妇是那样的挑剔。众多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向着这家家户户宽敞明亮的楼房而来!
十年花开花落,而梁山头社区独树一帜“五个一”的安置模式,给以前仅靠种田、捞鱼捞虾为生的村民,带来的变化是一步登天,让农民群众享受的既得利益是现在城里人梦寐以求的。
直面民生:粟庙社区着眼“两个公司”打造
粟庙社区现有村民1200户,3300余人,总面积13000多亩,沪蓉高速公路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与长嘴、梁山头社区相比,粟庙社区是个大社区,开发稍晚。但是,像沪蓉高速一样,近年来,粟庙的经济建设也驶入快车道,社区领导“开发为民”的宗旨如出一辙。当然,“开发为民”四个字好说,但是要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为了让村民真正享受到开发的成果,脚踏实地,面向未来,粟庙社区村支两委主要从打造“武汉粟庙工贸有限公司”和“武汉粟庙物业有限公司”入手。
先说打造武汉粟庙工贸有限公司吧。该公司辖18个小组,股东代表23人。2003年2月成立,入股资金403.2万元。主要从事土方工程和地材供应,服务范围包括入驻粟庙社区的日海、乔亚、海军学院、瑞华置业、湖41美院、湖北城建、阳光100、华农楚天学院、湿地公园等,通过为以上企业项目开发服务,他们7年收入稳步增长。
还是让我们来日西一晒他们开发以来的统计报表吧:
2003年,工贸有限公司成立,入股资金403.2万元;2004年受益180万元.2005年受益200万元;2006年受益200万元;2007年受益250万元;2008年受益250万元;2009年受益250万元;2010年受益300万元。
7年共受益1630万元,比当年入股资金共计翻了四番。集体经济开始由弱变强,农民开始从发展的集体经济中获利。
再看他们的“武汉粟庙物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7月,累计安置村民就业868人。失去土地的村民,在入驻的瑞华置业、杨桥湖会所、湖北城建学院、华农楚天学院、湖41美术学院、湖41经济学院、阳光100、湿地公园等地变换身份,成为以上企业和学院的物业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尽所能。
当年,拆迁时,村民们担,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再没有了土地,肯定会没有了依靠,心里犹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一七上八下。走路不踏实,想事不踏实,睡觉也不踏实,说话也没有了底气。通过在自己创办的物业公司就业,他们有智“吃”智,有力“吃”力,心里终于吃了“定心丸”。从此,他们的脸上也开始有了微笑,走路腰杆子硬了,睡觉安稳了,说话“中气足了”,生活有盼头了。
以上两个公司,一个公司着眼为社区经济夯实基础,注入活力,一个公司转移剩余劳动力,双管齐下,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8200元,2011年将达到9200元。
收入的增加,也为粟庙村带来了巨大变化。采访时,村支书郭景发为我们一一作了对比:
以前,没有开发时,粟庙社区道路泥淋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水泥路贯通整个社区,通往千家万户。人们走亲访友,串门入户,方便至极。更重要的是公路的贯通,也为他们铺就了“黄金”之路。
以前,这里的村民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水稻过日子,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村民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搞个体运输,有的自己经商,有的出租门面,除了社区集体分红外,家家都有自己的收入,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左右,在这里数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已数不胜数。
以前,这里的村民长期过着白天扛锄头,晚上抱枕头的单调寂寞的生活,现在进农家书屋、上互联网、跳舞、打腰鼓、户外健身成为村民的时尚。外出旅游也不再是城里人、有钱人的专利。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在黄巢树、九寨沟也都留下了他们骄傲的足迹、爽朗的笑声、美丽的倩影。
以前,这里的村民,由于素质低,为了点滴小事,动辄就要发火、骂人,再不顺心就是打架,怨天怨地。现在村民输送到了大型企业打工,到了大专院校搞物业管理,耳濡目染,学会了自尊、自重、自律,学会了文明规范做人、做事。文明素质、综合素质日益提升,讲文明礼貌、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参加义务劳动,维护社区环境,在社区已司空见惯,蔚然成风。
十年磨一剑。江夏区藏龙岛办事处“三小龙”一长嘴、梁山头、粟庙社区,以开发手笔之大,举民生工程之实;以构筑民生、倾注民生、直面民生之忧,书江夏区发展社区(村级)经济与文化经验之首创。这是三社区“村支两委”真;为民的生活注脚,也是他们执政为民的历史责任与村民期盼的高度吻合。所有这些,注定要把一项惠民工程夯实、筑牢,把一篇民生文章写好、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