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各国实行的金融制度不同,概略地看,是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关于银行机构,西方各国的具体设置形式不尽相同,甚至对同类性质的银行也有不同的称谓,或对性质有别的银行竞用同一称谓。但就全部银行机构的组成来看,主要的可分为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和各式各样的专业银行三大类。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称为其他金融机构,其构成更为庞杂。比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组织、基金组织、消费信贷机构、租赁公司等都包括在内。证券交易所也可归属于这一类。就最初的划分标准来看,银行这类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经营,从不少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存款银行以及某些专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即可看出这种典型的特征。至于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初始并不经营存款等业务。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所施加的限制性管理方针各国是不同的。在德国、瑞士等实行全面性银行制度的国家,几乎无所限制,银行可以经营包括存贷业务和证券业务在内的各种金融业务;而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则是以长短期信用业务分离、一般银行业务与信托业务分离、与证券业务分离为特点。近年来,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模式被不断打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运用等,使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交叉、重叠。这就使原有各种金融机构的差异日趋缩小,相互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由专业化经营转向多元化、综合性经营的总趋势,而且进程不断加速。现仅以几个较有特色的国家为例,说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机构设置概况。
一、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以及会员银行三级金融机构组成的。美国商业银行注册制度实行双轨制,即美国商业银行可以任意选择是向联邦政府还是向各个州政府注册,向前者注册的是国家银行,向后者注册的是州立银行。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一级机构,国民银行必须参加会员银行组织,州立银行可以自行决定参加或退出。除了商业银行以外,美国还有一些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为私人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指储蓄信贷机构,如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联合社及人寿保险公司等;为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如销售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商业票据所以及证券交易所等;政府专业信贷机构等等。
二、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
日本实行的是典型的“专业化”金融制度,体现为长短期金融业务分离以及一般性业务与专业性业务相分离等特点。在这种金融制度下,日本金融机构主要有三方面组成。
日本的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成立于1882年,有大藏省管辖。但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民间金融机构,主要指日本的商业银行以及专业性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分为城市银行(全国性)和地方银行(地方性)。专业性金融机构大致分为外汇、长期信用、中小企业、农林渔业以及各种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五类。
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指两家银行和十家公库。即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
除以上所述金融机构外,日本还有一些诸如海外经济合作基金、贷款特别会等名目的金融机构,在日本的金融体制中所起的作用已很重要。
三、德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德国实行的是全能银行制度(综合化银行制度),这与日本等国实行的专业化银行制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这种制度下,商业银行可以从事各种金融业务,既可以从事长短期的资金融通,也可以从事证券投资与信托等业务。德国的金融机构组成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德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健全,德意志联邦银行与联邦信贷监督局共同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三大银行与两大中心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三大银行指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在此层次以下还有地方银行和私人银行等。两大中心之一指储蓄系统的中央机构,既“德意志汇划中心”,负责全国储蓄系统的资金调节;之二指德国信用合作银行系统的地区信用合作银行中心,这类信用合作银行具有互助合作性质,在社员中开展存放款业务,也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除此之外,德国的金融机构中还包括抵押银行、消费信贷银行、复兴信贷银行、保险公司等。
四、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
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看,它们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高,甚至有的极低,自然经济比重较大或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状况。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因此,他们的金融体系也存在比较发达与不发达的区别。但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看,还是呈现许多共同的、类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既有现代性的金融机构,又有传统的非现代性的金融机构。前者如各类银行,但大都集中于大城市;后者如小规模钱庄、放债公司、当铺之类,普遍存在于小市镇、农村地区。
现代性的金融机构体系普遍沿袭了中央银行模式。金融机构结构一般较为单一,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为数不多的非银行金融组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多数现代性金融机构为国有的,或由国家资本参与的。
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经济较快地发展,普遍对利率和汇率实行管制和干预;对于金融机构,政府则经常地通过行政指挥手段操纵他们的业务活动。在顾及支持经济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往往又都带来金融机构体系效率低下的负效应。
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及制度先后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如对国有化银行实行私有化,扩大专业银行经营领域,建立健全主要金融机构,以及放松管制等。有些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化银行以利于开展对外业务。
五、当前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总体背景之下,金融机构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机构的全能化趋势
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交叉,各种金融机构的差别逐渐模糊,大型的金融机构为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通过兼并与收购,努力提供全能型的服务,实现业务全能化和收入来源多样化。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就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银行的兼并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重组浪潮,收购和兼并活动频繁。尤其是近两年,在国际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追求规模效益成为了所有西方国家银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得益于各国金融管制的普遍放松,为大规模的银行购并提供了可能。1995年以来银行合并事例层出不穷,1997年以后此风更是愈演愈烈,并且相当数量的合并都是强强联合,金额均在百亿、数百亿美元以上,成为典型的“巨无霸”式银行。比如1996年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以388亿美元的交易额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成为世界最大银行,资产规模高达。7200亿美元;在美国,仅在1998年4月就有银行业巨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国民银行公司和美洲银行公司、第一银行公司和芝加哥第一公司等宣布合并,而购并金额依次为700亿美元、600亿美元、300亿美元,合并后的资产总额分别达3109亿美元、5700亿美元、2400亿美元。近几年中,至于中小银行间的合并收购就难以尽数了。此外,欧美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士等国银行业购并浪潮也都处于方兴未艾之中。
在全球范围内,兼并的一个直接结果表现为银行数目的普遍减少。比如到1995年底,美国的银行数只有12067家,于1980年最高峰时期相比下降了36%;同期,德国的银行数为3487家,比最高峰时下降了31%;而法国、瑞典的银行数分别为593家和112家,与其高峰期相比都分别下降了43%和81%。
兼并后的另一个结果则表现为大多数国家的少数几家银行垄断了各自银行业的主要市场份额,保持和加强了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与地位。在199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约2/3是欧美的银行,其中美国有148家、德国有83家、意大利有65家、英国有31家、瑞士有28家上榜。在最大的前10家中,美国占3家,欧洲占5家。
目前,银行购并浪潮也正在亚洲、拉美、非洲乃至全球蔓延。而且兼并之风不仅局限于一国国内,也涉及跨国兼并。银行合并能扩大规模、优势互补,有利于克服业务领域和品种,降低经营费用,提高营利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刺激大银行向风险更高的领域扩展;垄断的加强,竞争的减少,不但不会降低银行费用,还可能损害银行效率进而提高银行费用;同时也会缩小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不管银行兼并事件是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还是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可以说金融机构全能化,服务综合化趋势是金融机构的内在利益驱动的结果,也是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和市场开放的必然结果。
(二)金融机构的网络化和电子化趋势
现代金融不仅仅在经营规模和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同时在技术上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技术设备和信息传送方法,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自动提款机(ATM)和销售终端机(POS),以及用于票据结算的自动票据交换所(ACH)。金融机构利用自动提款机来完成分支机构的许多服务项目,甚至代替分支机构,这就大大缩减了金融机构日常经营和规模扩张的成本,同时增加了金融机构服务的便利性。除以上新型设备以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有微型CPU的信用卡可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信息服务,客户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获得有关其账户或交易的基本情况,而利用移动电话和国际互联网也可实行对客户服务的便利性和及时性。此外,一些金融机构还推出了自动贷款机,允许客户利用这种设备申请贷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促使金融机构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新技术的应用为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搜集、处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再仅仅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是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模型进行量化管理和分析,使得综合管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成为可能。例如,银行可以利用特别设定的模型来衡量信用风险或计算出其经营所需的最低的资本额度。同时,金融机构不再单纯地把电子技术和网络当作处理后台业务,减少成本的工具,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来开拓新业务,例如,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分析,了解哪些消费者在何时需要消费贷款。而且,现代金融创新也要求有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不仅仅表现在新的金融产品的涌现,还体现在全球无形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另外,在手续费收入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的情况下,电话银行业、家庭银行业和其他专门服务为银行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广泛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的认识。对这种银行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许多人预测传统的银行分支体系将成为历史,传统的体系与银行网络相比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它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耗费了宝贵的时间。进入2l世纪后,一种新型的网上银行正在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情况不仅体现在此类机构的大量涌现,还表现在通过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数量和品种将大规模地增加。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也有潜在的危险,主要是金融交易和金融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由于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整个金融体系被连成一体,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例如病毒侵袭和黑客袭击,都有可能造成整个体系的危机。传统的习惯仍是人们更相信实际交易而不是虚拟交易。在美国,1998年用支票支付的交易中,有70%以上仍然使用纸制支。票,约有20%多使用信用卡,而只有3%的交易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的。因此,金融机构完全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需要自身不断的完善和人们的逐渐认同。不论如何,网络化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机构进行结构调整和开阔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新技术不仅仅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工具,而且也改变着金融机构本身,它们使有形的金融机构逐渐消失,将之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并融入网络成为信息世界的一部分。虽然这些新技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的前景是广阔的。
思考题
1.简述我国当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结合实际,说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的地位。
3.什么是投资银行?其主要的业务是什么?
4.什么是金融租赁公司?其主要业务有哪些?
5.什么是财务公司?其主要业务有哪些?
6.什么是保险公司?其作用如何?
7.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