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等方面,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在经济学中,无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还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基本模型中利率几乎都是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变量之一。基本原因在于,对于各个可以独立决策的经济人——企业、个人以及其他——来说,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最基本的准则,而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在利益约束机制下,利率也就有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作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因为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有利率管制、授信限量、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
第一,利率管制。即国家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活动中的利率施行统一的管理,由管理机构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制定各种利率,各金融机构都必须遵守和执行。利率管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可控性强、作用力大的特点,但也可能因制定的利率水平不恰当或调整不及时,而限制利率作用的发挥。
第二,授信限量。在一些国家中,如果信贷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银行又不愿或难以用提高利率的方式阻止过度需求时,通常可以采用“授信条件和限量”的措施,其中包括授信配给制,即对信誉最高、关系最深的客户尽量维持授信量,但对其他求贷者则摒绝门外。除此之外,还包括实施其他授信条件,如首期付款量、质押品、分期还款量等,使较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授信限量的结果是: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黑市猖獗,使银行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距离不合理地扩大,阻碍了利率机制正常发挥作用,还会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结构和层次的扭曲。
第三,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资金流动自由度与市场分割。在一国经济中,如果政府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限制资本的流出流入,就会使一国的利率体系孤立起来,失去了与世界利率体系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体系就失去了汇率效应,即利率的变动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发生影响,从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同样,在一国经济中,如果资金流动受到各种限制,进行条块分割,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就失去了有机联系,整个利率体系就会失去弹性,作用的发挥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第四,利率弹性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率弹性表示利率变化后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某一变量的利率弹性高,表示该变量受利率的影响大,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十分灵敏,利率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投资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都非常高的时候,只要轻微的利率波动,便足以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和货币需求的变化,并通过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使真实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反之,若利率弹性很小,利率对经济变量乃至真实经济的影响自然就很微弱了。
可见,利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指利率不是由少数银行寡头协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扬;资金环境相对宽松,利率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通过利率机制促使资金合理流动,缓和资金供求矛盾,发挥筹集资金、调剂余缺的作用。
(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其中的一种利率发生变动时,另一些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这就是利率之间的联动机制。各种利率当中,尤以基准利率变动引起的变化最为明显。例如,近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多次针对经济形势,调高或降低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由于美国具有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因而再贴现率的升降引起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的迅速变动,从而起到了紧缩信用或扩张信用的作用。可见,利率对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三)适当的利率水平
过高或过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利率作用的发挥。利率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利率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利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因此,各国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都十分重视率水平的确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市场化利率决定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应逐步确定适当的利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实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促进利率对社会总需求、物价、收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合理的利率结构
利率水平的变动只能影响社会总供求的总体水平,而不能调整总供求的结构和趋向,也不能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发展比例等。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差别,弥补利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资产调整,从而引起投资结构、投资趋向的改变,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三、中国利率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猖獗的投机倒把和高利贷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管制措施,其中包括利率管制。它对于迅速制止金融物价领域的混乱局面和配合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改造等方面,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随着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管制利率的做法进一步得到强化,形成高度集中计划管理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利率管制的特点是:利率档次少、利率水平低、利差小、管理权限高度集中。这种管制利率政策对于稳定物价、稳定市场、促进和扶植工农生产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生产、销售、分配和资金供求均基本取决于国民经济计划,故利率的高低,对经济起不了实质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利率体制的改革问题日益紧迫、刻不容缓。如何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率体制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如1996年国家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物价上涨率大幅回落的形势,先后7次调低利率,以适应经济运行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距离市场化的利率机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要充分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资金和其他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与利率管制相比较,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遵循价值规律,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重要内容。当前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具体的措施是五个先后: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批发,后零售;先农村,后城市;先长期,后短期。争取在五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任务,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2.利率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3.简述利率决定的主要理论。
4.利率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利率的经济功能是什么?
6.简述利率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