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峡工程,可上溯到70多年以前。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三峡工程设想。早在1919年,他在《实业计划》一文中,提出在三峡上“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30年代和40年代,国民党政府和美国政府曾对三峡工程合作进行过勘测设计和研究工作。1945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邀集有关单位组成三峡水力发电技术研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曾讨论过三峡计划,包括航运、灌溉、库区淹没、人口迁移、肥料制造和库区测量等问一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关心和过问过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建设问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地质、电力、交通等部门的协同下,开展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和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1958年3月,党中央能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和论证充分可靠的方针。此后的30年,对三峡工程的研究一直不断。1979年,规划单位建设坝址选在西陵峡的三斗坪。198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正常蓄水位150米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4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议将正常蓄水位提高,以便万吨级船队能直达重庆港。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三峡工程的水位进一步组织论证,取得一批成果。
对于三峡工程建与不建,早建或晚建以及建设方案,国内外许多人士提出了各种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并于1986年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然后成立了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广泛组织各方面专家,组成地质地震、枢纽建设物、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共14个专家组,并聘请国务院所属17个部门和单位,中科院所属的12个院所,28所高等院校和8个省市专业部门共40个专业的412位专家,对三峡工程展开了全面论证。论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水库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上的合理性、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和兴建时机等方面。论证的程序是先专题后综合,专题与综合交叉结合。各专家组首先审查各专题的基本资料,制定专题论证纲要,进行初步论证工作。在初步论证的基础上,综合择优选出有代表性的设计水位方案,再由各专家组深入论证。
1988年11月,论证工作全部结束。14个专家组提出各自的论证报告。在这基础上编写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过进一步论证提出的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对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
(1)可以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减免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洪水灾害,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可以为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可有效地缓和这些地区能源供应长期紧张的矛盾。
(3)使宜昌至重庆间航运条件显着改善,为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创造条件。
兴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
(1)关于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认为三峡工程基本资料充分可靠前期工作相当充分,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已有明确结论,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关于移民和生态环境。论证明确要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对库区进行改造和重建,改变对移民安置的一次性补偿的办法,采取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即为移民全面安排生产和生活条件,并为库区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并认为工程越早建对移民工程越有利。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尽管有不利影响,但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重视,并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的监测系统,进行跟踪监测,以便及时做出科学预断和采取对策。
(3)关于投资问题。论证结论认为,投资计算的基础是可靠的,通过多渠道集资,我国现阶段国力是可以承担的。
(4)关于兴建时机。钱正英在《我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一文中指出:在50年代和60年代工程不能上马。到70年代也只能在降低三峡工程规模的条件下上马。但到80和90年代,三峡工程的建设是符合国民经济水平的。因为现在全国每年投产的发电能力超过1000万千瓦,每年的电力投资超过300亿元。即使不建三峡工程,华中和华东也必须建设其他电站。而长江三峡的年均水量达4500亿立方米,建坝后可转化为高达840亿千瓦小时的年均电量,条件十分优越。在投资上,即使将三峡工程的全部投资纳入电力投资,它占全国电力投资的比重将不超过当年的葛洲坝建设。
通过论证设计出的三峡工程建设方案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大坝坝顶高为185米,一次建成,初期运行水位156米,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水库总厍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221.5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768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移民不问断,20年移完。大坝坝址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镇。施工总工期18年,第12年第一批机组发电。工程静态总投资571亿元。
1990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以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为主任的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1991年7月9日至12日,对可行性报告作最后审查,并将审查报告和审查意见上报国务院。1991年10月至11月,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派专门团组,对三峡工程又进行实地考察,普遍认为三峡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早上早受益,越拖越被动。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将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三峡工程是事关中国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为21世纪发展增加后劲的关键工程。它的建设将进一步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三峡工程自1993年开始准备至2009年建成,工期共17年。正式开前为施工准备阶段,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并在三峡大坝坝址——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举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典礼大会上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又进行了近两年的施工准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开工的条件。
经过建设者近3年的努力,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截流仪式上讲话指出,这是长江三峡工程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标志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第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实施的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将于2009年全部建成,对我国胜利实现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对未来中华民族的长足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