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前后,东欧剧变,苏联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导致最终解体。共产党在这些国家失去了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暂时处于低潮。苏东剧变原因是什么?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如何?一时间,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出了种种怀疑和猜测。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如何走,是坚持?还是后退?特别是经过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人们更是担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如何进行下去的问题。作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怎样直面这一严峻的考验?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这一严酷的现实,而是要对这些现实问题给以明确的解释和回答,以澄清人们的认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1年11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华盛顿邮报》原主编、时任无任所编辑博奇格雷夫的采访,回答了他提出的内容广泛的问题。65岁的博奇格雷夫是美国一位资深的着名记者,曾采访过9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在采访中,江泽民就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后,中国社全主义前途回答了博奇格雷夫的提问。江泽民强调: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确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国际上有些好心的人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虑,也有些人干脆要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甚至预言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他说,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不想去评论。至于有人预言中国的社会主义也会失败,我想这些人起码是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东欧模式,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与摸索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解放以来,特别是自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事实证明,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是唯一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我们没有理由改变这条道路,相反,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有目共睹,我们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我们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了,我们还要继续实践,不断发展。
江泽民说,我感到,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选择。任何外来的模式或经验只能借鉴,决不能照搬。中国无意输出自已的模式,但我们也反对。别人将其模式强加给我们。那样做是会损害中国利益的。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国情千差万别,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模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都应该由本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试图用某种单一的模式来套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
他说,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社会主义只有70多年的历史,不能受到一些挫折就得出社会主义完了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多次封建势力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
另外,江泽民还在多种场合、通过多种渠道谈到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他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新生的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这种自身的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70年奋斗的成果。
他说,1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时,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要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航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在会见社会科学工作者时,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科学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概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全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在会见新闻工作者时,他又指出,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也相当繁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宣传方面,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对外宣传方面,要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正确反映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他十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了,国家更加强大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更加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国家现在这么一个稳定的局面。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一个不稳定的社会,是无法把经济搞上去的。现在,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若干困难,尽管现实生活中还有若干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我们沿着党的基本路线确实一天天向前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他坚信,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不会也不可能阻止它的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他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有11亿5千万人口,5000万党员,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年的文明,如果我们保持稳定环境,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到2000年,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大大显示出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抱着必胜的信念。
江泽民的谈话澄清了国际国内某些人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坚定了我们国家的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崇高信仰。总之,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时都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因此,不管苏东剧变后如何发展,在急剧变幻的国际风云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世界各大国在加紧进行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场竞争的结果如何,将决定各国在多极的世界中处于何种地位。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二期工程于1991年11月27日在湖北宜昌通过国家正式验收,至此,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宣告全部竣工,全部发挥效益。
由国家计委、能源、水利、交通、湖北省等中央和地方的2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验收委员会认为,葛洲坝二期工程设备先进台理,施工和主要机电设备制造质量优良,工程运转正常,发电、航运达到了设计要求。
葛洲坝坝址位于西陵峡出口南津关处,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米,江中原有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将长江自左向右分为大、二、三江。枢纽主要的泻水建筑物正对主流,两侧为大江、三江两航道,上游各设有防淤堤,大江下游设导航墙,两航道与主流分开。航道与建筑物之间分别为大江电厂与二江电厂,枢纽全长2606.5米。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底动工兴建,分两期建设,一期大江过水,工程为二、三江工程,包括有泻水闸、二江电厂、三江航道、二号、三号船闸及泻洪冲沙闸。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同年6月三江船闸开始通航,12月二江电厂开始并网发电。1985年通过了国家验收,1988年底全部建成。大江工程为二期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大江泻洪冲沙闸、总装机容量175万千瓦的电厂及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船闸之一的一号船闸、大江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组成。整个工程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设计,长江葛洲坝工程局承担施工。工程总投资为48.48亿元人民币。二期工程于1982年正式开始主体工程施工。大江工程在建设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工程优良率为90.6%。1985年大江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了投资管理和经济核算,工程投资基本上控制在概算内,这是我国近20年来大型水电工程所未有的。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坝,是未来三峡水利的反调节工程。整个工程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自己制造发电机组,是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因而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关切和重视,毛泽东亲自批示“赞成兴建此坝”。兴建葛洲坝工程是为了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泻的不恒定流,抬高水位,减缓比降,扩大过。水断面,改善川江最惊险的三峡区间航道,以利于航运;同时利用这段落差发电,缓解华中地区力洪应日盖紧张的矛盾,并且还为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作“实战”准备。通过20年来的建设和运行实践,这三个目的都已达到。
葛洲坝电厂装机21台,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一期工程7台发电机组96.5万千瓦,于198l~1983年先后投产。二期14台发电机组175万千瓦。到1991年的10年间发电量共1000亿千瓦时,为国家创利税40亿元,已回收80%以上的工程投资。今后每年的利税约达6.5亿元。所发电量占华中电网新增电量的一半以上,对缓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用电紧张局面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航运方面,葛洲坝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川江近200公里三峡峡谷航道条件,使航运更加安全,成本降低、时间缩短。二、三号船闸过闸累计货运量6102.7万吨,客运量近6000万人次,其中,1988年货、客运量分别为1979年截流前的2.59倍和6.5倍。
通过葛洲坝建设,妥善解决了长江干流上建坝存在的许多科学技术难题,广大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科研、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取得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关于大坝的总体布局,科研设计人员根据河势及枢纽布置条件,提出了在大江主流布置泻水闸、两侧布置电站厂房、船闸和冲力闸的“一体两翼”方案。通过10年运行实践证明,这种布局既顺应了长江主流的趋向,又妥善地解决了泻洪、排沙、通航、发电之间的关系,为整个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0年来,经过24次4万立方米/秒以上洪水的考验,大坝的沉陷、位移、渗漏量等均在设计允许值以内,为我国在复杂地基上筑坝创造了宝贵经验。
长江平均每年有5亿多吨的泥沙下泻,大坝泥沙在葛洲坝淤积是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科学工作者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方案,10年来航道畅通。泥沙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已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葛洲坝有目前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17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当今世界上最大船闸之一的一、二号船闸和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10年来运行情况正常。大坝所有机组其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已达到80年代初期的世界水平。许多专家学者在总结交流葛洲坝工程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及经验时自豪地说,葛洲坝工程的成功,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为三峡工程作了实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