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每一种理论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实践的意义,都取决于时代条件及这一理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趋势转向缓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重新经济发展问题。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更加密切地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发展问题就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在新的世界形势下,能不能尽快发展,是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赛,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优越性和生存权上的竞争。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说,是能否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我国的近代史深刻地证明了不发展或发展不快,经济落后就会受制于人的现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我们党在这一大好形势下,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理论指导,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预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苦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伟大的实践道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实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泉。
3.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但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各国也都出现过严重的失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十年内乱”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挫折。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东欧剧变,更使我们要坚定信心,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对历史的比较和对国际的观察,使我们痛切地认识到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不集中搞经济建设不行,不改革开放不行,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伟大意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国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多年来,召开了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认识上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从1921年到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我党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系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这次认识上的飞跃,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带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四大,我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而完成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为我们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过不断的探索,在遭到多次挫折以后终于有了能够指引我们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想。它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和祖国统一这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仍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有中国特色,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巨大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从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这是使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战斗力的基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指导我们党找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而且使这条道路已经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同我们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它不仅是一套成熟的理论,而且已经成为具体化了的中国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它不仅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而且这一理论已经成为中国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四大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指明了这一理论的中国特色。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它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它的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武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对这一伟大实践发生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担负着更加繁重而伟大的历史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集中地反映了全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共识,因而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各项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都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制定的。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就能够研究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实现新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党的领导地位、作用,指明了党的建设的目标,而且也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服从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改善和加强党的建设,就能够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新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党中央曾先后多次作过概括和阐述。党的十三大,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从党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共同认识的角度,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十二条方针原则。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这一理论,将这一伟大的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永保青春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在指导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同志曾对社会主义本质作过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把它作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指导,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充分证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论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明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我们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社会根本任务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第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二,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第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要求,是改革过程中又一次思想解放。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科学技术构成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振兴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科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全面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