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有多少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不是这次大会所确定的?为什么把这一理论作为党的主导思想?
会议概况和主要内容
一、会议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1989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大会听取并通过了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大会高度评价和赞扬了中央顾问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协助党中央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建立的功绩,并表示了感谢和致意,同时同意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这次大会还通过了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写入党章,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新的要求,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189位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30位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共319人,选举新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08人。在10月19日举行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了十四届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第四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机构,尉建行同志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这个报告通篇体现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巡讲话的精神,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实践的基本经验作了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精辟的阐述,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前进的纲领性文件。
二、会议主要内容
(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年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江泽民在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主要内容,高度赞扬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的历史性重大贡献。
14年的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是:
1.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要的及时协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分流和分税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第四,以政企分开为根本途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部门不得干预企业的职能和侵犯企业的权利。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
2.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封闭只能导致僵化和落后,只有开放才能加快速度前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与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是90年代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在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同时,开放的地域要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省区扩展。
第二,要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完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按产业政策,引导外资主要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延伸。
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引进先进技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树立农业观念,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业投入,重视科技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农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缓解就业,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进一步表明,经济要取得高速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振兴的基础在教育,加强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从发展方针、体制改革和增加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起经济、科技、教育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要深刻认识知识分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努力创造条件,使知识分子真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
5.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加快地区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做到:
第一,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的性质。要依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民主协商制度。
第二,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的自治制度,充分保障自治地区的自治权利和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第三,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7.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一,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根据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小机构大服务”,将人员精简同提高效率、发展主动结合起来。
第二,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8.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到新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9.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经济发展有强大动力的根本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还要增强全民族环境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0.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扞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军队要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加强建设和改革。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全国人民应关心国防建设,支持军队完成各项任务。
(三)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级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始终不渝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三、党的十四大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14年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莺要成果做出了郑重结论,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对90年代的主要任务做出了部署,同时明确确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明确确定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确定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次大会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召开,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解放,精神振奋,上下团结一致,它必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十四大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武装我们全党,指导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个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把这个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作为武装我们全党指导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对我国今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断,根据14年来的实践经验,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必将推动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
(三)选举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既保持了中央领导的连续性,又增加了新的力量。在这次选举中,一大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新人被选进党中央,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生动体现。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人,创新的事业造就创新的人。我们的党中央进一步实现了新老交替与合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有希望大有前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