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在不增加人力,不增加额外资金的情况下,把一项艰巨的工作完成好,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惠普文化
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提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要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士气,间接引爆员工的潜力,创造企业的最高效益。
激励员工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员工的激励并不是很容易的。在采用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同时,管理者还得掌握不同的激励法则。比如按需原则,就是根据员工需求来“出手”;适度原则,就是既要循序渐进,还要考虑“性价比”;适时原则,就是要考虑激励的时机和技巧等等。激励不仅仅是发钱和喊口号的工作。
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时机还是需要管理者去制造和发掘的,花点小钱请员工吃饭本身就是对员工的一种认可和激励,如果在这个时机大做“文章”,那更是“花小钱办大事”。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圆桌会议。参加人员是经过摩托罗拉资深副总裁、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时大鲲先生按人事档案随机挑选的,但公司所有的领导层人员都不能参加,人事部门的人也不能参加。所选的大约12个人,一个月吃一次饭。
吃饭时,时先生经常会向公司员工提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公司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可见,时大鲲每个月随机请员工吃饭有着自己的打算。“我做过管理咨询,我知道最好的姿态就是承认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我确实是不知道,不用装作我知道,”他说,“请员工吃饭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畅所欲言。”
一个简单的“饭局”,成了时大鲲的“交流会”、“纳言会”,员工也会为这个很好的参与机会充满热情。俗话说“酒后吐真言”,没有其他管理者的参与,很容易得到较为真实的声音。
在惠普公司,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员工导入机制,即除了必要的岗位培训外,新员工一来,直接上司就成为他们的“导师”,以便于新员工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认识将来与之打交道的部门和人员。在这个导入程序中,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新员工入职饭”。即新员工到来第一天中午,部门经理一般都会安排新来的员工和本部门的员工一起吃顿饭,让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在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这顿饭的费用是可以报销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惠普的各个部门均有专门用来请员工吃饭的一笔预算。作为部门经理,只要是在预算范围内,都有权用公款请员工去吃饭。
员工获得一定的成绩,并不是经常会有奖品可拿,这时候一句鼓励和赞美是必需的。但是在很多时候,这种激励的分量就显得不够,所以管理者还得舍得花点“小钱”请员工吃饭。特别是这个成绩是团队贡献的结果,很难区分成员业绩大小的时候。不过,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公私分明”,拿自己的钱请客效果会更好。
除了提供员工基本的工作资源,还要进一步满足员工的私人需求,所以在提供正面回馈的同时,为了避免与其他员工产生“冲突”,需要利用私下时机进行;有些员工爱面子,主管只有私下批评、公开称赞才更能激励员工;对于表现不佳的员工,主管必须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给予鼓劲。这些需要略微回避的事情利用吃饭时机解决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更容易推心置腹,起到不同的效果。
在中国台湾的企业,有一个劳资共聚同乐的活动,人们称之为“尾牙”,包括请员工吃饭、摸彩、文艺表演,甚至派送股票等内容。假如企业当年的业绩营运欠佳,老板即有一种愧对员工的感觉,而员工亦觉得有辱老板所托,可以借“尾牙”活动,提供彼此相互反省及互相激励的机会;另一方面,那些业绩表现良好的企业,则可借此机会感谢员工一年来的辛劳,让员工跟家人还有协作厂商团聚一起,由身为大家长的老板和员工一起吃饭,发放奖金、奖品以示慰劳,这更像一般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过年、团聚一家围炉的感觉。借“尾牙”晚会活动,在一边吃、一边看表演、一边摸彩的情景下,快速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展现一个成功的团队活力,为明年企业的再发展储存团队能量。
除了利用请员工吃饭的机会外,还有很多激励员工的好办法,好机会。时下就流行“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利用节假日期间,首钢就开展了一次这种活动——“珍爱生命,人人健康’健身卡”赠卡活动。首钢总公司领导和北京首钢篮球中心向生产建设一线的劳动模范、先进职工、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职工代表赠送了健身卡,职工凭健身卡可到设施一流的北京首钢篮球中心开展多项体育健身活动。
这个百元健身卡赠送活动已经是连续三年在首钢职工中开展了,目的是让首钢职工积极投入到健身运动中来,锻炼强健的体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首钢的生产建设之中;让老同志、老干部从健身活动中焕发出青春。
全球音响零售商中营业额最高的Hi-Fi音响设备零售商瑞奇音响,对激励员工十分狂热,甚至安排让员工享用度假小屋、周末使用豪华轿车,以及搭乘公司小飞机旅行等超级福利,董事长朱利安认为,这一切做法都物超所值,因为瑞奇音响的员工离职率与缺席率比业界平均值的一半还要低。
可见,只要管理者善于把握激励的机会,就一定会找到适合不同情况下的多种效果明显的激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