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老君与宛邱在华山论道,忽清风一阵,吹入堂中。老君谓宛邱曰:“君知此风平?”宛邱曰:“似有异人来此。”老君曰:“吾观仙箓,李铁拐将欲成道,今日之来,乃铁拐同道也。”即命二童候于山下。二童甫至,忽见一人仙风道骨羽服,飘飘而来。二童趋近问曰:“君得非李先生乎?”李曰:“是也,君何以知我?”二童曰:“吾奉老君命,迎君于此。”先生暗喜曰:“老君知我,谅必于道有缘也。”乃向前行礼称谢,遂同二童登老君之堂。”
“但见老君在上,毫光照曜,景垦庆云。肌肤绰约,似闺中之处子;精神充溢,犹襁褓之婴儿。次观宛邱,童颜鹤发,碧眼修眉,翩翩有道,意气融融,保真气象,真天上神人,非人间凡骨也。先生趋拜,二仙答礼命坐。先生再拜曰:“弟子山野鄙人,林泉末品,太池欲求上达,精微未臻。来追觅仙踪,仰祈觉悟,幸蒙不弃,得睹仙颜,诚夙世有缘,三生有幸。倘悯弟子斋宿之诚,问道之切,指迷大觉,则佩德殊深,感恩弥厚。方将拜跪,不胜永怀之至,敢望坐乎?””
这天一早,谢方便在医馆朗读起先生所写的《东游记》来,因赵与莒有事,所以今天只有许衡、谢方、张平三人。谢方正读诵的起劲,就听外面有声音传来:“许衡先生,谢方、张平兄弟,多日不见,叶家山上有请,哈哈!”
谢方一听是李虎,大喜,转身看去,正是李虎,见旁边还有师傅张岳,心说这是必定有事上门了,嘿嘿。
李虎来到近前,给三人见礼,“许先生,刚才李虎过来找我,说是山上杨明兄弟有请,让我们一起过去,哈哈。”张岳朗声说道。
“爹爹,看你们高兴的样子,肯定有好事情,嘿嘿。”
“哈哈,你小子倒也不笨。”张岳指着儿子哈哈笑道。
于是,许衡三人简单收拾了东西,便跟着张岳、李虎上山了。
路上无话,进了山,几人的话才多了起来,通过与李虎的交流得知,叶家山上今年的卖酒、卖药、卖茶等的收入竟然有了十万贯,这个数字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就连谢方,也有些惊讶,“看来,叶家山的潜力是无限的,还得再加把劲。”
到了山上,谢方观察山上人的气色都很不错,尤其杨明,见了许衡三人,自是高兴,抓紧安排安排酒宴,于是当晚无话,众人尽兴喝酒、吃肉、聊天,好不痛快。
第二日,李虎请三人来到议事厅,谢方见众人都在,看来今天是有事商议了,此时就听杨明说道:“张岳大哥、许衡先生,这不年底了,今年咱们叶家山的日子,过得真是红火啊,这个李虎也跟你们说了,咱们今年的卖酒、卖药、卖茶的收入竟然有了十万贯,以前穷日子过习惯了,这个数字真的不敢想啊,这些都多亏许衡先生和谢方兄弟的主意啊,哈哈。”
听杨明这么说,许衡微笑不语,看着谢方。
“杨明大当家客气了,这些都是应该做的。”谢方赶紧不好意思的说道。
杨明看着谢方,点点头,继续说道:“不过这日子虽然过得红火,但山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俺们就想着明年除了这些事,还能干些啥,谢方兄弟,你给思量思量,哈哈。”
“不敢,不敢。”谢方赶紧说道。
“呵呵,谢方兄弟啊,听李虎了,你的主意就连赵元帅、孟将军也觉得好,你就别谦虚了,嘿嘿。”
听头领这么说,李虎、杜二、刘大山等人都随声附和,谢方见众人如此,便说道,其实他昨天晚上就在想这个事情,听李虎说,现在山上已经有了五百多人,着实不少了,但谢方粗略算过,叶家山地方再大,能安置八百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往上就有些拥挤和紧张了。
因此得多为以后考虑,并且狡兔三窟,是时候做做新年规划了,要知道对穿越前的谢方来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公司做新年规划的时候,谢方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投向了那个他一直在考虑的地方。
说起南宋,最发达的应该是航海和造船业,宋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航运业的发展,而造船业的兴盛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宋时的造船基地就集中在南方地区,因此,南宋时期北方领土并未影响造船业的发展,反而,南宋造船业在北宋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不仅拥有众多的能工巧匠,造出了更大更好的船只,而且实现了车船、水密舱等一系列领先的发明创造。
这是因为,江南水网纵横,居民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舟楫之利,此为民间造船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原因;而南宋与金在江淮地区的长期对峙中,迫使其更加注重水军的使用和战舰的制造;特别是南宋立国态势从北宋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更加倚重于海外贸易,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由此实现了一系列的革新。
当时,在南宋各地均有一定规模的造船基地,但最为集中的地区是福建、两浙、广东、江东西和两湖地区。东南沿海以造海舶为主,江东西和两湖地区以制造内河纲船为主。至于战舰,则沿海和内地均有建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车船。当时在两浙,明州、绍兴、台州都有造船的基地,对于海舶制造福建最为先进,而广东、广西紧随其后,这是因为泉州、广州是南宋最大外贸港口的缘故。
相对官办,南宋的民营造船业更为发达。特别是闽广沿海,由于海外贸易发达,“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正是民营造船业兴盛的写照。
沿海州县多有民营造船场,当时明州共有民船七千九百一十六只,其中船幅两丈以上的一千七百二十八只,一丈以下的六千一百八十八只,足见明州民间造船实力的雄厚。民营造船业不仅能造“通海大商舶”供自用,有时也承担官府纲运船、客舟甚至战船之类的任务。
当时,宋代造船工匠和技师已经掌握了一套先进设计方法,能够制造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并具有特定性能的多种优良船舶。其中用于海外贸易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帆若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生死于度外。”如此大规模的海舶,在当时是顶尖的。
想到这些,就听谢方开始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