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述:通过儿童的视角陈述了厨娘被逼婚嫁给马车夫失去自由的全过程。
矛盾点:厨娘不情愿结婚和周围人迫切想要她结婚产生的冲突
故事中的厨娘最终嫁给了一个恶劣的马车夫,讲述了一个女人压迫女人的恶毒世界,却巧妙的利用了儿童的视角来讲述这样一个残忍故事,让人感觉到在童趣、善良之余,感受到了现实的悲凉。在题目上,巧妙的运动了“娶亲”这一个词,让人感觉到了厨娘才是这个家庭主要的顶梁柱,却和实际内容产生了强大的反差,也是在挑战人们既有的认知。
1、故事线及其角色的整理:
在本篇小说的第一段,完整的描述了一个场景下的三个人:马车夫、保姆和厨娘。通过衣着和动作来描写三个人之间诡异的气氛,把糖块嚼得生响的的马车夫、脸上严肃又有着喜悦的保姆,还有手抖、脸色如同彩灯变化、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厨娘。
下面,我们按照全文剧情来梳理一下三个富有代表性、符号化的配角。
马车夫:婚姻的男主人,只出现在第一次见面和结尾处结婚和婚后第二天。第一次见面,他在保姆的暗示下没有喝酒,还表示了自己【也许还有能力让别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后文厨娘和保姆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继续了解到这个马车夫还没满四十岁(暗示即将到四十岁),并且长相吓人。我们对这个角色更多的反感是来自厨娘的不乐意,至少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初见结婚的概念。马车夫为什么自己都养不起,还要娶厨娘呢?在倒数第二段,我们得到了结果。马车夫新婚的第二天,来到了主家,首先感谢了太太,其次希望保姆继续管教厨娘。最后请求太太从厨娘的薪水中拿出五个卢布。这是因为太太是管着厨娘的钱,而保姆是从长者的身份上约束了厨娘的行动自由和思想自由。文中马车夫冷冷看了厨娘一眼,让人从细节处感觉他并不是爱着厨娘,而是爱着厨娘身份带来的便捷和金钱。
保姆:作为一个保姆她在本文的作用是一个逼迫力量,因为保姆的存在,不断成为压制厨娘的主要力量。首先在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到保姆称呼了车夫的名字,并且殷切的邀请对方喝点酒。并且露出了狡猾的神色。原文中【狡猾的神色】和后文中马车夫的神色形成了一个相呼应。可以让我们猜测一二,是否这种狡猾有着不约而同的目的地。在劝酒失败后,保姆询问了车夫的收入来源。在第二十三段中,因为厨娘向女主人(妈妈)抗议后,保姆在另外一件房间对着厨娘发脾气,并且一度贬低厨娘,甚至开始污蔑她的清白,声称对方朝着家庭教师抛媚眼。接着保姆便不断劝说厨娘。值得我们关注的,在第二天的描述中(第三十三段)【只有保姆穿上了新披肩,神情激动,还经常外出一两个消失,显然是到某个地方去谈事情了。】作者在这里强调了一个新披肩,其中的意味悠长。最后对保姆的描写只有两句话,一句是【士官从桌子上抓起一个大面包,与保姆并排站着,开始说喜庆话】【妈妈一直在生气,因为保姆嘴里有伏特加的味道】。
保姆并非本文的女主角,契科夫在对保姆的描写上不超过五百字,却活灵活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压迫、自私、油滑的老太太形象。她是这场婚姻的促成者,也是这次婚姻的得利者。
妈妈:作为这个家庭里的女主人,属于中上阶层。她对下人的终身大事并不是很感兴趣,甚至从自己所在阶层去看待厨娘娶亲这件事情,从头至尾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下人代表的价值。首先,她的第一次发话是【他不喝酒,也很稳重】,并且从这次对话中,妈妈已经得知了马车夫并不被厨娘喜欢,甚至厨娘喊出了“不嫁给他”的宣言,但妈妈并没有帮助厨娘,反之默认了保姆努力撮合的结果。以至于在餐桌上,爸爸对妈妈发脾气说出了“这关你什么事情?”太太的关心看上去是真的关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敷衍的善良。后续中,妈妈出现了两次正面描写,一次是要求厨娘不能在外面过夜、马车夫不能主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是妈妈身为女主人的责任、但又显示了她的残忍。)至少从这段话来说,妈妈已经默认了两人是未婚夫妇的关系,这一步从上至下的压在厨娘身上。如果妈妈可以帮助厨娘,那么厨娘便八成不会嫁给车夫,很可惜妈妈没有这么做。就连举行婚礼的时候,妈妈也在生气,因为保姆喝酒,同时也因为没有人伺候了。反观,当厨娘想要找一个人来安慰倾诉时,故意躲在妈妈的房间里,却没有一个人搭理她。这种冷漠是攻击着厨娘的社会环境。厨娘和太太本身就象征了两个阶层,这一段的描写将个体的冷漠,放大到了整体社会的冷漠。而妈妈的价值观以利己为主,是一个典型的自私、冷漠的女主人。
这三个角色,个人看来,分别代表了:男性的压迫(性别)、长者的压迫(辈分)、资本的压迫(金钱)。而厨娘就是在三方压力和暴力下的女性受害者。
2、儿童的视角和思维
如此的悲剧,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呢?首先我认为,契科夫在选择时,用孩子的视角第三人称展现了整个剧情,同时还充满了怜悯、童趣和同情。这几点分别从孩子给厨娘苹果、认为厨娘是娶亲等小细节来反应出来。
通过孩子的思维,我们可以确定两件事情:1、娶亲,是女孩子娶了男孩子。他的思维里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妈妈姐姐一样,娶了体面的男人。正是这种优渥的生活,让孩子无法意识到厨娘为什么要娶车夫。
其次,通过孩子家庭的描写和观察,烘托了厨娘的恐惧。描写厨娘做菜很咸,全家人都不满意的时候,正是一个反衬托,全文并没有把厨娘为什么恐惧直面写出来。
到了最后,我认为作者有意为之将关于金钱问题,交给一个孩子思考。甚至明白地点出来厨娘将要失去行动和财产的自由。
假设,这个第三人换成了成年人,那么我们对于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作为感觉到气愤,但当视角换成了孩子,一切都能得到解释和谅解。最后作者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暖心的童趣动作:拿了一个苹果给厨娘。
这个设计,是在残酷世界里给厨娘的一点温暖。
总结:虽然有备注,作者是从小男孩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但本质上这是一个第三人称视角故事。我感觉到童趣的部分比例不大,作者将更多的笔墨花费在厨娘不断的抗拒中,这种抗拒在受到不同的打击,最后虚弱的熄灭了。而这种挣扎是微弱的、细腻的、无声无息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要用儿童视角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