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述:中士驱赶围观沙地尸体的村民们,在殴打警察后,被审讯官判刑。
矛盾点:中士和村民的意志冲突。中士认为规则是需要遵守的,一切行为都在规则中,并且要求别人听他的指认。而村民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自由.
本文依旧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来阐述事件的发生,从客观的故事时间、故事地点来看,是发生在一次庭审中,时间可能不过一小时。但是从对话中扩展出的信息内容我们可以看是十五年(最大期限),各个地方的都有,地点甚至不受限。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空间传达足够多的信息量,又是如何通过信息量来完善整个人物形象。个人认为最困难的是:如何判断出在合适的场景说出合适的话来表现合适的人物形象。合适二字是很巧妙的一个词汇。
1、自述、语言
首先,如何表达一个人的思维、想法及其三观,最直接的就是两个点:语言+动作。这里从语言来表示,首先在中士第一次说话中,他对着审讯官用了“请问”,并且询问的内容称呼村民为“老百姓”。并且他的前缀是“我和妻子慢吞吞地正大光明地走在路上。”在首次阐述事实中,他就将自己和村民两个身份隔阂开来。以便于彰显自己独特性。
其次,在第二次阐述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假设。直接开始质问“哪部法律里写了,老百姓可以为所欲为。”显然这是将自己作为掌权者,一字一句都在抠的书呆子。接着在法律的角度认定了老百姓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利,中士开始阐述他自己的身份,以表示自己有权限可以管理一个村子的人。实际上他并没有任何的权限管理任何一位村民。他现实表示自己不是普通的农民,接着阐述了自己的官职、退休时强调了两袖清风,还连去做保安的事情都拿出来作证。以便于表现“所有的规章制度我都知道”“庄稼汉屁都不懂,所以应该都听我的。”
接着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次阐述的后半段中,男主角对沙地死尸的处理方法。先是辩驳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他插手了警察的事物。随后,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愤怒。因为一、警察并没有把中士的话当成建议来说,甚至是无视。这种无视让中士高高在上与众不同的心态受到挫折。二、当警察和村民们一起来嘲笑中士的时候,中士陷入了怒火中,因为他觉得这些人无理取闹,简直没有办法沟通。而整个过程的导火索,就是警察说的“调解法官根本管不了这类案子”。这让中士觉得异常恼火。
在第三次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士所说“怎么回事,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调解法官先生呢?”他将自己的态度放得很低,他对同行(可能是一个水准的人、低水准的人)态度极为恶劣,或者只需要稍微高级一点的人都能够得到中士的维护。随后将这位警察的行为(一句话说错了)认定是反叛行为,开始了上纲上线的动作,质问三连击。并且称呼宪兵为“老总”可见中士是一位很适合在老大哥底下存活的士兵。
在第12段,中士说了一句话认为自己可以越过县警来处理乱子。这句话点名了中士心中的所想。他把自己捧得格外高,力求将自己变成一切法律法规和上位者的守护者,接近苛刻的对待自己之下的阶级。
最后那句“贱民”将他对老百姓的态度显示得清清白白。
2、行动
整个过程非常短。主要是因为沙地尸体村民围观,中士殴打了警察开始,审讯官判中士的过错。
中士的所作所为,罗列如下:1、命令村警驱赶村民 2、跟在娘们后面监视 3、挨家挨户命令人们不许唱歌、不许点灯 4、干涉沙地尸体,并且殴打了村警 5、记录晚上村民的所作所为
他的动作并非都是直接开始的,而是在以前就完成的,通过这一次沙地尸体殴打和辱骂村警后一口气爆发出来的。就好像是泡芙,只要开一个口子全部的奶油会在口腔里爆炸,达成一种叠加的效果。契科夫除了擅长将对话里面套对话外,我个人认为,他还擅长将人物的神态写个感觉。首先,他对中士的描写的细节:两手紧贴裤缝。这是标准的站姿。其次,在结尾:中士把眼镜扶到额头上,惊奇地看着调解法官。中士那鼓出的眼睛发出亮光,鼻子变得通红。以及:一种无法克制的习惯让他双手笔直地紧贴裤缝,用他沙哑的、怒气冲冲的嗓子说道……
其次,他在行动上表现出的极端性是又可笑又可怜的。
比如说不许点灯这点,就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结尾附近,居然还拿出一个小本子专门写下来每一个村民晚上都做什么。将人的隐私完全忽视掉。中士像是管着一群囚犯一样拘束这村民们。
总结:这篇文我写的比较傻,第一遍看得时候并不是很吸引我。但是读进去后,会发现类似中士这种人还是存在的。他对上层阶级的规定非常遵守,无时无刻的遵守不必要和莫须有的法规,同时还将自己独立在法律之外,美化成为一个正义的执法者。
从技巧上,我认为就是如何在一个现实的单一地点,简述一个已经发生的固有故事,在前一篇《凶犯》中,也是使用了这个结构。虽然我学的名词还不够,但为了方便记忆,姑且叫他为“套中套”吧。这种话语套中套,将一个事件外面再裹着一份事件。有趣的是都为:结果——包裹——原因(个性),或者是在马上判断出结果的时候插入了原因的叙事,让时间上呈现一种倒回的感觉。
和梦中梦不一样,这种套中套,有点类似回溯的感觉。我觉得下一次需要练习的点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