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19世纪八十年代
故事大纲:讲述了一位盗窃铁路螺丝的农夫被逮捕审判的经历。
矛盾点:农民自认为无罪,审讯官判定有罪。
这篇文的侧重点放在农夫和审讯官的对话中,大量的对话来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有充当独白的作用(例如钓鱼等内容)长短句安排合理,在这部剧作中审讯官作为另外一个故事推动力,是和正常的读者站在同一个角度去凸显出角色的异样。重复表现了农夫的愚昧无知和善良可怜。
1、农夫的情绪变化:
首先,在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农夫的样貌:【身材矮小、瘦弱务必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作者特别强调了他的面部特征,写了农夫的表情冷漠,眉毛耷拉、光着脚,并且将人物比喻为【像只硕大的蜘蛛】。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点:一、农民的生活穷苦(结合历史上的俄国)二、农民对生活的麻木。这位后续的钓鱼提供了条件,一个连鞋子都买不起的农民,钓鱼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一顿肥美的加餐。
其次,我们可以将农夫在对话中展现的情绪做一个梳理:1)声音嘶哑,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2)语言中阐述“我们那儿的老爷都是这样的”“傻瓜都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的。” 3)“大人,我为什么要害他们呢?难道我不是教徒,我是恶棍吗?” 4)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着眼睛看着审讯官。 5)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备注:画十字是俄国的迷信,认为这样可以不让恶魔进入口中。 6)“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那里懂这些啊!” 7)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8)“我这就住嘴……村长算账时尽作假照……”“库兹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
农夫杰尼斯在对自己要面临牢狱之灾时,先是用所有人都在做的道理来阐述,他在审讯中坚持自己没有罪过,并且对这场审讯的态度是不在意、毫不关心的,哪怕是涉及到他本人。其次,在(5)中展现出他是一个诚恳的善良人。在(6)中带着一点讽刺的味道,更多是点出了不懂法这个特征。最后(7)不相信自己所要面临的结局。(8)中则是迷惑于为什么抓自己,不去抓更多的罪犯。
最后,农夫杰尼斯在最后还坚持认为自己无罪。他认为自己只是缺少一把保护伞而已,并且回忆起了那个做将军的东家。他和审讯官最大的歧义在于:一颗螺丝帽会不会导致火车脱轨。
2、逻辑线的处理
本文围绕在审讯中【一颗螺丝】的问题不断发展。
你拧螺丝帽干嘛?→你用螺丝帽做什么→你说的我们是哪些人?→你干嘛老叨叨什么赤梢鱼→……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你是在何时何地把它拧下来的?→我得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对话的节奏都被审讯官握在手里。虽然说农夫杰尼斯是本文的核心人物,但是他并没有掌握自己的对话节奏,全部关键的转折点都是通过审讯官的口语表达出来。这也代表了一种话语权的丢失。
而审讯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白花。他没有办法理解底层人民需要使用螺丝帽做鱼坠儿的行为,更没有办法站在农民的个体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需要大量的鱼坠儿。同样,反之没有知识的农民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火车会因为一颗螺丝帽脱轨,继而害死无数人。
他们明明是生活在一个世界的人,但被阶级和所受到的教育割裂成两个世界。这种存在就好像是柏林墙一般。
在农户抱怨护路员不说理由地打了自己一顿,希望审讯官给自己一个公道时,审讯官第一个反应是岔开话题,问起了在农夫家里寻找到的螺丝帽。
同理,农夫的逻辑中,他们是属于不识字的人,光靠着力气吃饭,他们是无辜的。因为无知所以无辜。他们对所有拥有知识和识字的人充满着敬畏之情(类似审讯官),对所有不识字的人表示自己的鄙夷(例如不识字的护路员)拥有庄稼人才有的正义和道德(谈论起了偷税和做假账)。
3、剧情拉扯的力量:
非常出色的一场对话戏。在全文中除了刚开头的人物外貌描写外,全篇百分之八十都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从两者的矛盾入手,判断农夫杰尼斯是否有罪成为本文的核心。
两者的力量就在于谁能说服谁,从而争取到对自己更加有力的结果。而对话说服对方,本质上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和知识面等存在去和对方的世界观、知识面碰撞。
转变
农夫杰尼斯/审讯官
1
螺丝帽做坠儿钓鱼(必需品、方便)
不相信,提出代替品、火车脱轨
2
认为一颗不会出事情,只有放上木头等大的才会出事情。
认为就是一颗才出事情,因为是运用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
3
全村人都在做,并非自己一个人
认为自己的查清楚了火车脱轨的真相
4
希望审讯官惩罚护路员,原因是护路员打了自己(比螺丝帽更重要)
开始询问另外一个螺丝帽的时间地点(此时已经在心里给农夫定罪了)
5
谈起渔网需要大量的螺丝帽,以为自己可以离开,并且需要去赶集。
通知农夫刑法的内容,并且认为农夫在装糊涂,将农夫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