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着眼点。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无论任何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发展的任务,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要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发展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邓小平认为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当前出现的和平环境发展和壮大自己。邓小平很早就提出中国既是“大国”又是“小国”的观点。中国以其人口、国土、资源等居于世界前列,国民生产总值也排列于强国之中。但是,中国的人均产值、科技教育水平、人均防务开支、人均资源占有量等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力量还相当弱,还不能真正地发生足够的影响力来制约霸权主义。而且,“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着全世界的市场,市场被他们占了,要奋斗出来很不容易,像我们这样穷的国家要奋斗出来更不容易”。在国际格局急剧变化之际,不顾客观力量对比的悬殊,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心”四面出击,扛着社会主义的大旗,当第三世界国家的头,去与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斗,显然是荒唐的。这样不仅不可能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事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反而使中国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以至于丧失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应当在历史转折关头,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在国际事务上一定要慎重处事,少露锋芒,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丧失时机地发展自己。同时要把握原则立场,有所作为,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树立中国在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准则。“韬光养晦”并不是在强大势力逼压下的无奈迎合,更不是无原则立场的屈服,而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立场的主动应对,是少露锋芒的有所作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主要靠自己努力,自力更生,才能发展壮大。在对外关系上不当头,不同任何国家或集团结盟,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益、原则和事物的本来面貌、是非曲直来决定和调整对外关系及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但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中国应当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大前提下,全方位地同各个国家搞好关系,我们不打别人的牌,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就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它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也能够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最大的行动自由。
在对外政策中中国又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因此,可以明确指出,韬光养晦不是没有原则的软弱退让,而是以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作基础的。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策略的基本目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对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有没有优越性,是不是真正比资本主义优越,不是靠自己“当头”吹出来的,而是要有根据,要用事实说话,“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有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邓小平认为,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尽快摆脱落后贫困的面貌,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大国重要国际影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不埋头苦干,不寻求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有可能因丧失时机而陷于被动的地位。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韬光养晦是为了更有作为。
综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有了较大发展,积累起了比较强大的力量,但是一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要进行阻挠和抵制,而且压制的力量相当强大。在西强我弱的情况下,感情用事,硬碰硬,势必会使中国的发展受到影响,从保护自身,发展自身的角度考虑,中国应当趋利避害,在韬光养晦中寻求主动,争取发展。事实和历史已充分证明,尽量避免无关大局的国际纷争,埋头搞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实际上的作用和影响要大得多、好得多。因此,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由此看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策略的基本目标。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辩证统一的,韬光养晦不等于缩手缩脚,无所作为,而有所作为也不是处处当头,四面树敌,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韬光养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程度区分。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与我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国际事务、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和介入,以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防止出现对我不利的国际环境。对一般性问题和与我利益相关不甚紧密的事务,就视情而行,适度参与,尽心量力发挥作用。对直接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恣意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必须针锋相对,坚决斗争,绝不退缩,更不吞下什么“苦果”。另一方面表现为参与国际事务或进行斗争时,也不是锋芒毕露,四面出击,八方树敌,只有斗争,不讲妥协。韬光养晦决不是无所作为,不求进取,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最大的有所作为就是对国内事务应“大有作为”,因为对中国发展制约最大的,不是国际因素,而是国内因素。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大国地位都取决于中国的自身发展,办好中国的事——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就是最大的安全,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所以,我们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外交
十几年来,在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广交朋友、求同存异、增加共识、加强合作、促进和平,使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积极改善和发展了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中国顺利地进入了21世纪。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其着眼点就是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自己。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要发展,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这是历史经验与公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与艰辛探索,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伟大创新工程。要实现这样一个伟大实践,必须具备良好国际环境。即:持久的国际和平安全环境与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持久和平的国际安全环境,不仅指是否存在直接针对我国的外来侵略或干涉内政的威胁,也包括全球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国际发展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发展的世界经济形势、国家间的双边经济关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主要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中国与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史文化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实力差距巨大,在诸多问题上有程度不同的分歧,客观上不利于我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取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如何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长期面临的大问题。历史表明,与西方国家不共戴天、处处对抗,不利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不利于切实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之,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则有利于争取和平,有利于缩小差距,有利于中国的强大。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的战略策略,为我们正确处理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赢得了一个有利于我的国际安全与发展环境。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挑战不树敌,稳定与发展大国关系,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安全与发展环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大国政治关系对抗还是合作,大国经济关系恶性竞争还是良性互动,决定着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冷战后,中西之间合作中有冲突,冲突后又合作,但从总体上看,合作多于冲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我们把稳定与发展中美、中欧关系作为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关键环节。当下的中国稳定和发展了同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总体继续保持稳定并取得重要进展。15年来,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雨和曲折,但保持了总体稳定与发展的局面。中美两国关系是复杂的、多层面的,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正在迅速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仅存的唯一超级大国。中美两国是相互交往和需要日益增加的大国间关系,也是客观上存在着战略竞争的大国间关系。美国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提供者之一,因此,中国希望与美国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关系。美国对中国除了合作的一面外,还有防范和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考虑,特别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和行动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阻碍。中美关系的这种性质和状况,决定了中国必须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为总指导。在处理对美关系中,坚持扩大积极面,减少消极面,寻求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十六字方针”,实际上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具体化。在这些对美方针指导下,中美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那种跌宕起伏的环境中仍然得到改善和发展。进入21世纪,中美双方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认知范围不断扩大,美国把对华关系定位为由战略竞争对手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在台湾问题上,美国领导人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公报,不支持“台独”。
当前,美方称中美关系的定位是“3c原则”,即坦诚的(candid)、建设性的(constructive)、合作的(cooperative)关系。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这种“3c关系”还将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中国与欧盟频频接触,共享利益,关系不断升温。在中欧关系上,中国首次公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指出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并日趋成熟,已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并表示希望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2003年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欧盟代表访问中国,并就解除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展开内部的积极运作。
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外交战略空间,有利于推进我国多极化主张的实施。
自1996年以来,中国已经宣布与法国(长期全面的伙伴关系)、德国(值得信任的伙伴关系)、英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日本(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伙伴关系。在2003年,法国总理拉法兰、英国首相布莱尔、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和德国总理施罗德等大国领导人先后对中国进行了访问。2003年6月法国还特地邀请胡锦涛主席参加了八国峰会之“会中会”,使中国再度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此外,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继续发展,中日关系总体也是向前发展。
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要求我们在处理与大国关系时,做到不挑战,不树敌,求合作,求发展,这使中国保持着与各方的良好关系。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反恐怖、防扩散、环境保护、国际救援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日本、美国、欧盟相继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与发达国家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营造了良好的周边安全与发展环境。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地边界2.2万多公里,海岸线1.8万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5个。加强睦邻友好,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开创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周边外交工作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服务于国内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十几年来,中国坚持与所有邻国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地区事务中不当头,不称霸,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同时又以平等协商的态度积极参与地区的和平发展和经济建设,争取有所为,使周边国家成为好邻居、好伙伴,营造和平、和谐、合作的周边关系,并通过区域组织建设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