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卢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认为儿童期是一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并把这一时期定为2—12岁,在他对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是最长的一段。这一时期,儿童的力量还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他们还比较柔弱,需要依靠成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自己的力量。成人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理解儿童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关心儿童的现时生活。
(三)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教育
1.卢梭认为,人有两种隶属: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前者是属于自然的;后者是属于社会的。前者不含有善恶的因素,不损害自由,不产生罪恶;后者隶属混乱,罪恶丛生,败坏了人与人的关系。
2.卢梭指出,如果使儿童依赖于物,就能按照自然的秩序对他进行教育。例如,如果儿童有冒失的行为,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加以制止。
(四)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教育
1.卢梭从人的理智官能与其它官能比较出发,认为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的理智官能是一种综合官能,它在一切官能中最难于发展,过早进行理智教育是把目的当成手段了。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不懂道理,从小对他进行理性的教育会使他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如反抗、虚伪和撒谎。
2.卢梭认为,对孩子讲体力,对成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秩序。他强调,要按照儿童的年龄来对待他们。这就要把儿童放在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上,不宜对儿童采取命令的教育方式。比如:凡是儿童不应做的,不要禁止,只须提防,提防时也不用对他进行解释道理;凡是打算给儿童的东西,一要就给,不要等他们提出条件以后再给。
(五)应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1.卢梭认为,这一时期应主要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因为,只有到12岁乃至15岁以后,儿童的智慧才可以接受理性,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可以使儿童避免染上偏见和不良习惯;另外,这样做还可以使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有利于全面地观察儿童。
2.“消极教育”即要求不必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或学习文化知识,而让他的心闲着不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其主要方法是锻炼儿童的身体、器官、感觉和发展他的能力。
(六)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卢梭指出,对于儿童的学习,要先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然后再学习各种方法。如何使孩子产生学习欲望?卢梭指出,现实利益是最大的动力。要让孩子感到学习的东西应与儿童自身的利益发生联系,要学习有用的东西。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卢梭指出,过去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儿童用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头脑来生活,而新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儿童是用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头脑来生活。这样可以使儿童注意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推理来学习。也就是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与方法。教育者在儿童管理上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表面上你作主,实际上是儿童作主;一种是表面上他作主,实际上是你在作主。教育的技巧主要是如何让儿童支配自己的意志,同时又让他听从你的教育。方法主要有:给儿童一定的自主权,让他常认为自己在作主;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发挥他自己的理智;教育活动要让儿童感到有利于他自己的利益等等。
(七)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1.卢梭十分重视儿童身体教育,他把儿童的身体教育与理解力的形成联系起来,认为人的理解力是不能脱离身体而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因此,卢梭在儿童的穿衣、吃喝、睡眠、运动、防止疾病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要求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卢梭把感官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锻炼感官不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学会怎样去感受。感官教育主要通过对儿童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知觉等官能的训练,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少年时期的教育
(一)少年期与儿童期的区别
卢梭认为,少年期与儿童期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在儿童期,儿童还是很柔弱的;在少年期,尽管从绝对意义上看,少年仍是柔弱的,但从相对意义上看,他们已经变强了。在这一时期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
(二)知识学习
卢梭对关于知识的学习方面指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知晓一切事物,而且在人们所知晓的内容中,也包括许多错误。另外从人的发展来看,卢梭指出,在儿童期应当放弃一些时间,而在少年期应抓紧时间学习。
卢梭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认为:(1)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才值得我们去追求。(2)赞成儿童应学习能够让他们理解的知识。这一阶段,儿童应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不宜学习历史、哲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因为这些学科涉及到抽象观念,是这个时期的儿童无法领会的。(3)在学习各种技术的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一种技术比较价值的观点。卢梭认为,应对各种技术进行次序排列,把最能独立操作的技术列在前面,而那些需要许多其他行业的帮助才能操作的技术,列在后面。
卢梭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强调,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的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卢梭指出,应让儿童从观察自然现象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去满足他的好奇心,立即给他答案,而应该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寻找问题的答案。因为,教师一旦在儿童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儿童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
(三)职业和劳动教育
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在这个阶段,卢梭认为,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
卢梭认为,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所依靠的是他的手艺,他是自由的,他所享受的自由恰好同农民遭受的奴役形成对照。
职业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手艺的需要,也是培养人的趣味和心灵的需要。儿童通过参与劳动,可以养成对职业的上进心,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他反对那种在某些职业中像机器一样一双手只会干活的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等于是使用另外一架机器的机器。
卢梭在如何选择职业问题上,提出了几条原则:一是要有用;二是要适合自己;三是不要选择那种坐在房间里的职业,因为这样的职业只会败坏自己的身体。
卢梭要求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时,导师和学生要一起学习,要保持一种纯朴的心情。卢梭非常重视儿童在学习时思想与劳动的结合指出,爱弥尔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教育的最大的秘诀就是: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四、青年时期的教育
(一)青年期和少年期的区别
15—20岁的青年期是儿童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性情上已不同于以前,变化次数频繁,心灵不断激动,使得儿童几乎成了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过去儿童对成人的话是言听计从,现在则充耳不闻了;儿童成为一头“发狂的狮子”,他不再相信他的向导,也不愿意受人的束缚了。在生理方面,这一时期儿童也有很大变化:他的相貌轮廓分明,腮上的绒毛浓密,声音粗浊。之前,教育者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活动和游戏。而现在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道德、宗教和性的教育。
(二)道德教育
1.卢梭认为,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人的自爱始终是好的、符合自然秩序的,因此人的最重要的职责是应当不断关心自己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同时也要爱保持我们生存和有益于我们的人。因此,人还要进而爱同他亲近的人、爱其他人、爱全人类;要教育学生爱自己和爱一切人。
2.卢梭指出,在培养儿童具有良好个人行为的基础上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教育中要引起或激发儿童仁慈、善良、同情及宽容之心。要让儿童参观医疗机构和监狱,让他们感受到人类的不幸而产生恻隐之心。卢梭认为,培养儿童的判断力可以让儿童学习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儿童的道德意志可以让儿童参与帮助穷人的活动。
(三)宗教教育
卢梭认为,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宗教教育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卢梭同意世界是由上帝安排的,但它不干预人世。卢梭反对传统的宗教教育,认为向儿童灌输宗教教条是无益的,因为儿童还不理解上帝。对上帝的信仰只有在青春期以后,在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
(四)性教育
卢梭指出,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当人需要一个伴侣时,他同别人的种种关系,他心中的一切爱,都将随着他同这个伴侣的关系同时发生。卢梭认为,一种性别的人为另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天性的冲动;因此,要使人懂得爱,必须学会判断和选择。只有经过判断才有所爱,只有经过比较以后才有所选择。爱是需要尊重的,没有这种尊重,就不能感受到爱;爱还是相互的,为了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可爱的人。
卢梭认为,人获得性知识的年龄,是随人所受的教育以及随自然的作用而有所不同的,应尽可能延迟这个年龄的到来,可使年轻人体格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给儿童讲一些关于两性的知识,但要避免色情的观念。要从小保持儿童的天真,他们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