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泰勒的代表作,最初只是泰勒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的一份讲授纲要。在其中,他系统阐述了被称为传统课程论“圣经”的课程理论,它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以及20世纪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1902—1994)是当代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家。1902年出生于芝加哥。1904年举家迁至内布拉斯加州。1921年从多内学院毕业后,曾在南达科他州皮尔市的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题为《高中科学的测验》。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题为《利用个人判断进行师范课程评价活动的统计方法》。
1922—1953年,泰勒曾相继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在芝加哥大学期间,他曾担任教育系主任、大学主考、社会科学院院长,同时还兼任美国三军学院考试部主任。
1953年泰勒在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创建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主任达14年,直到1976年退休。之后,他一直是该中心的名誉主任。
1976年,“全国教育改进基金会”专门组织出版了《对美国教育的看法》一书,详细列举了泰勒1929—1974年的所有论著。据统计,到1986年春为止,泰勒的论著总计为700篇(部)之巨。最富有影响力的当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课程论的“圣经”。他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作品内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围绕着: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样四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
泰勒认为,在编制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时必须对这四个问题加以回答,一般情况下把上述四个问题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1)确定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就是对这些步骤详加阐述。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后的三个步骤都是围绕着目标加以陈述的。
泰勒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个“行为”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外显的行动,也包括思维和情感。但是,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每一种来源都有其价值,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更需要考虑每一种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因而,可以确知教育目标是多元的,是无法完全统一的。
泰勒又指出,教育目标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对于学生的研究;二是对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来自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学校所指向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因为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试图达到众多目标,而实际完成的却很少,那么,这种教育计划是无效的。因此,泰勒建议,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作为两个筛子,对已选出的目标进行筛选。
一、明确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是学校教职员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期望实现的结果。因此,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确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作出的各种价值判断。
在设计任何一个全面的课程计划时,应该对每一种教育目标的来源予以考虑。
来源1——对学生的研究
泰勒指出,只有在把有关学习者的信息和某些理想的标准,以及对公认的常模的某些看法,进行详细的比较之后,从而确认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的常模之间的差距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会有可能提示出教育目标。这种“差别”或“差距”,便是通常所讲的需要。在研究学习者的需要时,泰勒强调,既要考虑到某些资料对某一年龄阶段中大多数儿童来说是共同的,同时也要关注具体情景下某些学生的特殊需要。
泰勒认为,对于研究学生的方法,教师可使用观察、与学生的交谈、与家长的交谈、问卷、测验、查看学校的记录等方法。应该认识到,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并专心一意地处理他们感兴趣和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尤其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这一类活动。
来源2——对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问世和工业革命以及有关训练迁移的研究结果,因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中获得教育目标显得更为重要。泰勒指出,在这种研究中,必须把当代生活分成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等方面,以便进行调查,并在当代生活的每一方面获得其中可能对教育目标有实际意义的那部分信息。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去学习50年前重要的、但现在已不再有意义的内容。泰勒将“有关训练迁移的研究”作为支持研究当代生活的论点。
来源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通常来说,学科专家对于目标的建议,是一般学校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最经常考虑的一个来源,因为学校的课程一般是由学科专家拟定的,其教科书通常也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学科专家谙熟自己的领域,从而能够根据学科的训练方法和内容等,指出学科能对学生作出哪些可能的贡献,更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制定。
筛子1——教育哲学
从上述三个来源中获得教育目标,彼此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泰勒指出,由于实现教育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因此,需要从这些来源中选择出一小部分相互一致而又非常重要的目标,使学生不至于因相互矛盾的行为方式而感到困惑。最终,学校所信奉的教育哲学即可用作过滤教育目标的第一个筛子。
泰勒指出运用哲学,根据学校的哲学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并确定哪些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说,与学校的哲学相吻合的教育目标,可以确认是重要的目标。
“泰勒原理”并不关注学校应该遵循何种教育哲学,它要说明的问题是:学校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的遴选直接相关。无论学校主张何种教育宗旨,都应当明确表述并对其蕴涵的教育目标加以说明。
筛子2——学习理论
泰勒指出,教育目标是经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那么,除非这些教育宗旨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泰勒指出,在最低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一般来说,在较高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教师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一般来说,与学习心理学相一致的教育目标可以确认是合适的和可以被采用的教育目标。
二、选择学习经验
泰勒认为,在教育目标确定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学习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有可能达到所确定的教育目标。
所谓“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学习经验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环境中的某些特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所做的也正是对这些特征的某种反应。
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既是一个决定哪些学习经验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在学生内部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景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第一,为了达到某一教育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自己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这是适用于为所有类型的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因此,只有当学生从一种行为中获得满足感,才可能使学习经验富有成效。
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如果学习经验所涉及的那种行为是学生目前还做不到的,那就不可能达到其教育目标。
第四,有许多特定的学习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各种学习经验只要符合有效学习的各项准则,就会有助于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教育目标。
泰勒认识到,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数量繁多,特征各异,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特征上,即学习经验是否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方面。
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的教育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而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三、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指出,人的行为的一些重大改变,不是产生于一夜之间的。教育经验是以一种滴水穿石的方式产生其应有效用的。为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的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之间起相互强化的作用。
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并构建一个有效的框架,泰勒指出,必须符合3条主要准则:一是连续性。它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因素。二是顺序性。它是强调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探讨,即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的学习经验。三是整合性。它是指各种学习经验的横向关系,以便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泰勒认为,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课程的要素指的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要素是需要长期考虑的重要项目,而不是具体的事实、具体的习惯或高度特殊化的内容。在组织原则方面,应该考虑到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泰勒根据前面提出的三项准则,分析上述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比如,从达到连续性和顺序性的观点来看,独立的科目、一学期或一学年独立的学程,都会增加连续性的难度;倘若组织结构是由许多具体片断组成,则难以达到整体性。通过对实践课程组织结构的分析,泰勒提出,在组织课程时采用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第二,对已确定的每一个学科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第三,对采用何种教学单元取得一致的看法;第四,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供教师使用;第五,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某一特定活动。
四、关于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在课程计划编制过程中,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步骤。因为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也是鉴别教育计划的长处和短处的过程。评价的结果能够表明,在课程编制上,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
评价过程是从教育计划的目标着手的。一般来说,我们假定课程工作者对这些行为目标已作了清晰的界说。如果目标不清晰,那么,评价过程的第一步是要界说目标,即进一步澄清目标。第二步是给出具体的情景,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呈现教育目标所指的那种行为。
通过教育评价而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一个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是表明学生目前成绩的一个剖析图或一组综合的描述性术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课程与教学的成效。
泰勒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通过试验和评估,发现它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课程设计有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的过程,使得课程与教学计划能年复一年地得到改进,逐渐形成更有效的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