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是马卡连柯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他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他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别洛波里城一个工人的家庭。
1905年起担任小学教师和校长,在15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马卡连柯大胆进行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经过艰苦的工作,使数百名犯罪儿童成长为新人。1922年,工学团改称“高尔基工学团”。
1927年,他离开了工学团,组织并领导了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进一步发展了工学团的经验,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1935年马卡连柯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学团管理局副局长,同时从事写作、理论著述和学术讲演活动。
主要教育文艺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儿童教育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以及7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8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作品内容]
马卡连柯从1975年起开始撰写《教育诗》,1935年全部脱稿,全书分三部分,共61章。1933年后陆续发表。
《教育诗》第一部描写高尔基工学团的初创过程,也就是教养院的初建过程。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为了孩子们,决心把大批犯罪的流浪儿改造成为社会新人。
第二部描写高尔基工学团健康成长的过程。马卡连柯通过组织学员参加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斗争,带领他们建铁工场、木工场,经营大规模农田建设,办起牧场和养猪场等,他们自己动手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成立了剧团,建起了剧院,千方百计地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
第三部描写高尔基工学团迁往库良日,接管库良日工学团并把它改造成捷尔任斯基公社的过程。
并最终把三千名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改造、教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一、《教育诗》阐明的教育方法
(一)流浪儿是可以被教育的
前苏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旧俄国,有200万以上的流浪儿童,革命后经历了战乱和饥饿,人数又大大增加了,最终成了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苏联政府决心拯救和教育流浪儿童。马卡连柯成功地执行了这一任务,并且最终创造了教育上的奇迹。马卡连柯认为,儿童生来是一样的,不能把失足儿童看成是不可救药的,有些儿童染上了坏毛病,总有其社会根源,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恶源里把儿童争取过来改造成为一个社会新人。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人是教育的对象”写过专著。从这一点来看,流浪儿童是可以被教育的,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只是更辛苦、困难而已。
(二)重视学生集体建设,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指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平行影响”。
(三)运用前景教育方法
马卡连柯不迷信各种各样的犯罪记录和大包小包的档案,而是依靠对儿童的实际表现作出判断。他认为: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并强凋说:“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因此,马卡连柯在总结组织教师集体的经验时说:“主要完全是因为我们教师的工作是那样充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那样地艰苦,因此,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大家的尊敬。所以除了极少的例外,学员们跟我们的关系是很好的”。
(五)惩罚时要对每个少年犯罪者作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
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如对懒惰者的善意惩罚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马卡连柯故意让一个有些懒惰的孩子去领导另—个特别懒惰的人进行劳动,结果是使他们双方都看到了这种惰性的不可容忍,从而促使双方痛改前非,树立起劳动观念和习惯。
二、《教育诗》阐明的主要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主要教育思想在《教育诗》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信任儿童,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儿童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指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尽量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唤起其积极的思想意识。
总之,马卡连柯相信:“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二)对学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
马卡连柯认为,为了组织儿童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要有一批积极分子,对于工学团顺利建立与巩固儿童集体是十分重要的。他经受千辛万苦,为教养院争得了建立共青团的权利。在马卡连柯看来,共青团组织是儿童集体的核心,在工学团里开展各项工作,都要注意发挥共青团员的作用。他指出“在我们的艰苦的事业里,这个领导核心显示出他们好像一架非常准确精密的机器”。这架机器的运转,就带动集体前进。
马卡连柯指出必须注意集体的传统及其继承性问题。他认为,在一个儿童集体中,可以采用老学员带新学员的方法。把集体的优良传统保持下来。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
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特别是高尔基对学员的热爱和关怀,对学员的“思想的转变”有重大影响。
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他看来,劳动教育与劳动锻炼是改造流浪儿童最有效的手段,因为“正确的苏维埃教育,不可能是不劳动的教育,集体必须要和生产劳动连在一起”。
(四)重注提高学员的科学文化水平
工学团的学员们都是半天做工,半天上课,他要求学员“无论如何首先要把功课学好”。尽管当时进入工学团的孩子的“文化程度实在太低”,但马卡连柯和教师们还是以极大的耐心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马卡连柯说“我非常重视自己的教学事业”。当学员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之后,马卡连柯向学员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美好的目标”,这个在文化上的具体目标就是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念书。所以,学员们都怀着进入“工农速成中学”的憧憬,勤奋地学习。工学团里建立了图书室,为学员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马卡连柯说,“我们的课程给了学员们许多丰富的知识”。经过工学团教师们八年辛苦的工作,可以说,工学团里的文化工作的基础更扎实了。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苏维埃培养出了一批新人。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充满着他的无穷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此书和马卡连柯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及其成就,在前苏联和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不朽的杰作,是十月革命原苏维埃最宝贵的教育学遗产。达到了崇高理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