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童年的秘密》一书虽然不如《蒙台梭利方法》这本成名作影响广,但成为蒙台梭利1914年以后的著作中被最广泛阅读的一本著作。本书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
1896年成为罗马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毕业后,任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助理医生,从此开始应用美国精神病医生塞甘和法国医学家伊塔的方法对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理疾病进行研究。
1898年成为全国智力缺陷儿童教育协会的成员。1900年任罗马一所招收智力缺陷儿童的学校校长,该校后以“国立特殊儿童学校”著称。1901年离开该校,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寻求把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
1907年受“罗马优良建筑协会”会长伊达埃多·达勒姆的委托,在圣洛伦佐区玛希大街58号公寓里创建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那里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形成蒙台梭利教育体系。
1929年8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荷兰成立,并在一些国家成立了分会,蒙台梭利亲自任该会主席。鉴于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1946年苏格兰教育研究院曾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1950年阿姆斯特丹大学也曾授予她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蒙台梭利终生致力于智力缺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研究与教育,并撰写了一批幼儿教育著作,开办了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誉为20世纪欧洲和世界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
她的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年)是对罗马第一所“儿童之家”教育实验和研究的全面总结。《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是《蒙台梭利方法》的续集,论述了如何将其教育原理和方法应用于7—11岁的儿童。《蒙台梭利手册》(1914年)是关于幼儿发展教具的实用指南。《童年的秘密》(1936年)揭示了幼儿之谜,说明6岁以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新世界的教育》(1946年)是一本讲演集,论述了新教育的目的及教师在新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吸引力的心理》(194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度开设训练课程的讲演集,系统地论述了幼儿身心的发展。
[作品内容]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研究方面的研究和教育成果,阐述了其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第一部分(1—17章)论述了6岁以下儿童心理的歧变。第三部分(25—30章)探讨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并详细论述了儿童的工作本能和主导本能。
本书围绕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从事物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实体化”。
(一)幼儿的生理发展
刚诞生时的幼儿处于一种明显孤弱的状态,并表现出一副令人怜悯的样子。但是,幼儿是处在一个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内部潜伏的生命力是逐渐呈现的。幼儿所具有的本能冲动,赋予了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发展。
具体来说,幼儿具有2种本能:(1)主导本能。这是幼儿的活动、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源泉,并对他提供指导和保护,从而拯救了既没有力量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孤弱生命,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2)工作本能。这是人的特征,因为人是通过工作来构造自己的。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来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可以说,工作本能不仅使人类更新,而且使人类通过工作来完善他们的环境。
(二)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的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也有隐藏的特点。在幼儿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
1.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而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而存在。只是他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而不立即表现出来。而且,每个幼儿的精神都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精神。幼儿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形成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尽管幼儿缺乏经验,但幼儿所拥有的丰富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一部分。可以说,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获取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因此,幼儿的心理可以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
2.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在幼儿心理的发展中,会有各种敏感期。这种敏感期是跟幼儿的生长密切相联的,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人的智力发展也正是建立在幼儿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得幼儿很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并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有以下几种:(1)秩序的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把他的注意集中在细枝末节上,从而表现出与成人截然不同的智力视野,不仅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且是性质上的差异。(3)行走的敏感期。这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所行走的第一步通常标志他从1岁进入2岁。幼儿通过个人努力学会走路是他对自然的一种征服,也是他的第二次降生,因为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人。(4)手的敏感期。大约在1岁半至3岁之间,幼儿经常抓住物体,特别喜欢把东西打开,随后又把它关上。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手才能以一种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方式行动。(5)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学习说话时,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从周围所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降低一个人的活力;反过来,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一)幼儿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指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诞生时。教育将帮助儿童的发展,并对他们的自然特性产生影响。但是,幼儿教育应该遵循2个原则:
一是重复练习。在敏感期,幼儿如果得到能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独自反复地进行练习。这个重复练习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正常化的过程。在幼儿的所有活动中,这种重复练习的现象经常不断地发生,而且一项练习的各种细节教得越详细,就越可能成为幼儿不断地重复练习的对象。通过重复练习,幼儿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他们的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
二是自由选择。幼儿不仅会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品,而且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教具和工作,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为了使幼儿更好地进行自由选择,就应该消除教具混乱的情况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但应该注意到,幼儿在自由选择中往往不会选择所有各种教具,而总是选择同样的教具或者一些自己明显偏爱的教具。
(二)幼儿教育的环境
相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新教育,它应该包括教师、儿童和环境3个要素,因为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发生关系。虽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受其内在的本能引导的,但外部环境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
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自由发展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能自然地得到发展,以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减少生命力的浪费,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愉快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幼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生气勃勃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充满生气、欢乐、真诚和可爱,毫不疲倦地工作,精神饱满地活动。
总之,一个适宜的幼儿教育环境将能促进幼儿天赋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和发展。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实际上为幼儿开拓了一条自然的生活道路。
三、幼儿心理的歧变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处在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里,加上成人的盲目和压抑以及不适当的干涉,幼儿的心理就会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出现各种歧变,而且这些心理歧变最初是难以察觉的。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表现有八种:
第一,心灵的神游。产生这种心理歧变的幼儿会坐立不安地乱动,尽管他们充满活力,但是毫无目的。他们做事有始无终,毫无目标地漫游,陷入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只有消除这种心理歧变,幼儿才会平静地面对现实,开始通过工作使自我完善。
第二,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的幼儿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或正常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因为心理障碍是一种意志完全无法控制的心理防御,会无意识地阻碍儿童去接受和理解来自外界的观念。如果不消除这种心理歧变,一些人就会带着他们在童年时期被设置的心理障碍度过其一生。
第三,依附。产生这种心理歧变的幼儿会过分依赖成人,似乎他们的整个生命都依附于他人。他们往往会要他们所依附的人一直待在其身旁。他们也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而服从他人的意志。这种心理歧变致使幼儿富有活力的创造性能力衰退。
第四,占有欲。有占有欲的幼儿往往会渴望占有他们急不可待地想要的东西,并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卫这个东西。这些幼儿把自己依附于物质的东西上,实际上表明他们的心理能量被转移了。如果不消除这种心理歧变,就会打乱幼儿的协调和基本平衡,阻碍他们心智的正常发展。
第五,权力欲。权力欲是与占有欲有关联的。有权力欲的幼儿会想利用成人来获得比通过独自努力所获得的更多东西;而且,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越来越多的不合理要求,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和变化无常的欲望。这种心理歧变致使幼儿最后产生了抵触和剧烈的冲突。
第六,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幼儿往往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和笨拙的,是隶属所有人的,是没有价值的人,甚至比禁止他们所碰的东西还要没有价值。随着自卑感的产生,幼儿又会表现出胆怯、迟疑不决、畏缩不前、冷漠、沮丧以及绝望的神情。
第七,恐惧。产生这种心理歧变的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对任何事物或现象感到害怕的紊乱心态。一般讲,在过分依赖成人的幼儿身上特别容易发现这种心理歧变。由于成人利用幼儿的无知加上借助到处存在的可怕形象,使得幼儿的恐惧加剧了。
第八,说谎。产生这种心理歧变的幼儿身上,往往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谎言。幼儿说谎有着不同的起因,但说谎是幼儿隐藏其心灵的一种外套。
总之,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产生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状态。要使幼儿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就必须精心治疗这种功能性的疾病,消除这些心理歧变。
四、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尽管成人为儿童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为了儿童而牺牲了自己,但由于成人往往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设置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从而导致成人与儿童的不断冲突。
蒙台梭利指出,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就其原因来说,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没有真正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只注意儿童身体的需要,而忽视儿童心理的需要;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成一贯正确的模式;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的傲慢和暴虐,并在一切方面替代儿童。
然而,更可怕的是,成人并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盲目无知导致了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从而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在成人中进行一次剧烈的变革,使成人努力自我更新,并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成人应该根除潜藏在心中的偏见,认识到“儿童是成人之父”。
作为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净化心中的爱,以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他们应该为维护儿童的权利以及建设一个适合儿童需要的世界而不断努力。
作为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应该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偏见,真正了解尚未被认识的儿童。他们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以及和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引导儿童自己去活动。他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应该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理解新教育的目的并掌握新教育的方法,成为有效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