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期习惯培养的方法上,罗素指出,应考虑到健康和品性两个方面。身与心的健康并不矛盾,于健康有利的,于品性也有利;反之亦然。首先,可通过睡眠、饮食和排泄等活动来使婴儿养成按时行动的习惯。其次,应当极力提倡婴儿的自娱活动,阻止他们求助别人。教育婴儿的主要困难是在忽视与溺爱之间求得一巧妙的平衡。健康所需要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去做,但在护理孩子的时候不应当过分娇惯,应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外部约束,与此同时,培养婴儿的自制力。
(二)消除恐惧
罗素认为,在儿童教育中,使他们对危险的事物有合理的理解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无端的恐惧则大可不必。无论是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惧怕都应该逐渐克服。罗素认为,长期的恐惧会养成儿童怯弱的性格,并且会泯灭儿童的好奇心,对其智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要消除儿童的恐惧,就首先要求,父母要树立无所畏惧的榜样;并设法让儿童了解神秘事物的真相;同时,对儿童的小病小灾不要过分流露出同情,培养其忍耐苦痛而不怨天尤人的习惯。
(三)普及公正
罗素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因此,自我牺牲是不正确的训条。教育者应该向儿童灌输公平的观念,做到不偏不倚。
罗素主张通过以下方法克制私欲,传授公正的观念:第一,不宜向个别的儿童传授公正的观念,真正的公正教育只有在儿童聚集之处才能施行。第二,公正感不是天生的,但成人只要处事公平,儿童会迅速战胜排斥他人的私欲,并服从公正原则。第三,不宜通过道德说教来宣传公正观念,并压抑私欲,否则只会使后者进入潜意识,并产生扭曲的效果。第四,不宜在孩子身上培养狭隘的财产意识,必要时,成人可采取断然措施。
(四)使儿童养成诚实的习惯
诚实是道德教育主要的目标之一。罗素认为,诚实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应该体现在思想上。教育者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以诚待人,另一方面又不要一味责罚儿童。
罗素认为,不诚实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恐惧的结果。从小未受过恐吓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做法。不过成人在判断孩子是否诚实时必须谨慎。对待幼儿初期的教育需要耐心和严格。当孩子说谎时,父母不要单纯责备孩子,应和蔼而富有理性地讲清说谎不好的理由,努力消除孩子说谎的根源,有时还要引咎自责让孩子学会自省。如果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更增加说谎的动机。同时,父母对孩子应始终以诚相待,给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
(五)爱与同情心的引导
罗索认为,爱是良好品性的精髓,爱和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他反对教育者把爱作为一项义务强加给儿童,认为爱不能创造,爱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存在,告诉孩子应该爱父母完全是徒劳之举。父母不能强求亲子之爱的回报。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他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强迫孩子产生同情和爱心;唯一可靠的办法是观察自然产生这两种情况的条件,然后努力创造这些条件。”
为了培养激发儿童的爱心与同情心,罗素提出以下主张:第一,使孩子深切地意识到人类和动物都有痛苦的感觉,并因此产生同情心。第二,不可让孩子看见他所敬爱的人有杀戮,或粗言恶语、酗酒、打人等不良行为。第三,只有到时机成熟时,才可让儿童接触并正确认识某些事物(如战争)或不仁不义事物的真相。
罗素认为,爱不能创造,而只能解放,爱几乎总是从那些幸福愉快、无忧无虑的人中产生出来。而恐惧极易引发仇恨,嫉妒也是培养爱心的一大障碍。要使儿童有爱心与同情心,那么,成人就要善待儿童。
(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罗素认为,儿童时期的本能冲动是权力欲。权力欲是儿童游戏的最主要源泉。在游戏中,权力欲表现为学习做事和想象。因此,必须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他说:“扼杀儿童的幻想就是使他们成为现状的奴隶,成为拴在地上的动物,以致不能创造天堂。”
(七)对儿童的性教育
罗素指出,迄今为止,性仍是深受迷信和禁忌包围的一个话题。但他主张完全像对待人类品性的其他冲动那样来对待性问题。弗洛伊德学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指明了由于在性问题上对幼儿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神经紊乱。
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回答有关提问。应贯彻2条原则:一是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二是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成人在回答幼儿有关性问题的提问时不可故弄玄虚。应以纯科学的态度向幼儿讲明真相。孩子应首先从父母或教师那里获得有关性知识,而不是从因教育不良而变得下流的孩子那里获得。
四、智力教育
(一)智力教育的原则
罗素指出,如果孩子在6岁前已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小学后,学校最好把精力主要放在纯智力的进步上,并借此促成儿童所需品性的进一步发展。罗素指出,品性的完善虽然不应成为教学的目的,但有些品性是非常可取的,对于求知也甚属必要。这种品性或可称为“智力美德”,主要包括好奇心、虚心、有志竟成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和精细等。其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且目标正确,其余的品性将会随之而来。
罗素主张,鼓励儿童将一切问题都看成是悬而未决的,可以争论的;并且作为争论的结果,任何见解都有抛弃的可能性。主动的和独立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机会。罗素主张,在整个教学期间,应当有一种知识上的冒险意识,理解疑难问题会使人感到振奋和愉快。他认为,每一个好教师都应当使学生产生这种感觉。要尽可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就是使教育变苦事为乐事的秘诀之一。
罗素不相信真正完善的教育能够自始至终都是有趣的,无论人们如何渴望了解一个学科,其中某些部分肯定仍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明这些枯燥部分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学习。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要求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
(二)14岁以前的课程设置
罗素认为,在儿童14岁之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东西,故应实施通才教育,专业化教育应在以后进行。罗素指出,14岁前,教育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发现儿童的特殊才能,以便日后着意培养。对于儿童应学习的课程及顺序,罗素提出了以下构想:
第一,假定如蒙台梭利学校所做到的那样,儿童到5岁时已初步学会读、写、绘画、唱歌、舞蹈的基础知识,以及初步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5岁后入小学,可学习的课程有:算术、地理及历史、舞蹈及歌咏、文学、外语、数学和科学(包括几何、代数、物理及化学等)、古典学科。
(三)14岁以后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
罗素认为,可分为三大类。即古典学科;数学科学;现代人文学科。高智商的学生可根据特长分专业学习,以便造就专业人才。中等智商以下的学生则不应分专业。职业教育也应重视。
罗素认为,有几种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所有的人都必须学习。比课程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在教育方面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动自发地去学习。个人作业的时间应远比传统奉行的要多,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应远比传统奉行的要少。除了正课外,还应鼓励男女学生对政治、社会乃至神学方面有争议的重要时事问题产生兴趣,并展开辩论。通过争论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克服主观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注重科学精神及智力探险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怎样用知识来改造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