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琴
“理论”和“理念”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有不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理论”解释为“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系统知识和原理”,把“理念”解释为“思想;观念”或“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多具有个性、行业性和学科性”。在具体使用中究竟何谓“理论”,何谓“理念”,可谓见仁见智。大概而言,“理论”更侧重于事理本身的系统性,“理念”则更侧重于人的观念、思想。
徐通锵以汉语研究为基础,用了近20年的时间对中西方的语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于1992年首次明确提出汉语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开始创立并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潘文国、吕必松等也积极倡导字本位,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字本位理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徐通锵的《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1997)一书中有集中体现,之后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又有新的发展和完善。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不可能一开始提出就尽善尽美,就连徐通锵自己也认为字本位理论尚“处于初创阶段,具体的理论分析比较粗糙,需要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每个人对字本位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同意‘字本位’的人,对‘字本位’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意‘字本位’的人,对‘字本位’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既然如此,是否等字本位理论发展完善了再应用呢?否。因为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它的出现本身就是我们对问题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当前字本位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理念,即充分注重汉语自身的特点,把字看做汉语结构的枢纽,语音、词义、语汇、语法的交汇点,以此为基点研究汉语,这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现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至今已经走过近60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理念“虽也注重汉语和汉字的特点,但更多的是沿袭世界上以印欧语系语言为研究对象而确立的语言教学观念”。随着教学的深入,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1.个性与系统的矛盾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借用印欧体系的,在教学中当然会碰到与体系有矛盾之处。比如动宾词组,印欧语的宾语通常是受事,这样学生理解“吃饭”的意思没有问题,但“吃父母”、“吃利息”、“吃大碗”中宾语的语义就很难理解了。母语是汉语的人分不清这个没关系,说话不受影响,但留学生分不清问题就大了,因为他要根据规则去类推、去运用。这时通常的做法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有现成研究成果的可以拿过来用,没有的就要自己去琢磨,实在琢磨不出来呢,就会给学生“这是汉语的特点”、“这是汉语的习惯”之类的回答。但汉语究竟有什么特点,是什么习惯?学生听到的回答要么是概括性的,如“表意性”、“意合”等,要么是具体的、举例性质的,如“在这个用法里,如何如何”,但到头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完全弄明白。
对外汉语教学是本体研究的试金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使我们不断认识汉语的特点,也深深体会到现行教学理念的弊端,因为没有一个符合汉语特点的体系来体现汉语的特点,这也就造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只能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也就是说,我们是把汉语的特点装在印欧语的体系当中。随着教学的深入,这种汉语特点与印欧系统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
2.各语言要素难以离析
对外汉语教学通常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几个要素,但事实上这几个要素很难离析。例如,现行教材中“字”的出现一般是随课文以“生词”的形式出现,那么,当“你好”这个词出现时,要教它的形体、读音、意义及用法,其实也就涉及到了汉字、语音、语义的问题,为什么说“你好”而不能说“好你”,其实有构词法的内容在里面,事实上也包含了语法的内容。再比如虚词的教学,可以是词汇的内容,亦可以是语法的内容。当讲到虚词“着”时,不可能只讲它的字形和读音,要涉及它的用法,其实已经包含了语法的内容,而相关语法项目的设计中也有“着”这个语法项目。再比如汉字教学,除了字形以外,字音与语音相关,字义又与词义、语义相关。
谈到语法教学,有时用结构主义的理论不好用,我们也引进功能语法、认知语法、配价语法等,注重语法与语义的结合。
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以语法为中心,其中涉及到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法的基本单位。我们一直借鉴印欧体系,把“词”看做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但“词”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好,于是“字”这个汉语中最自然的单位就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由于传统的以语法教学为中心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观点,如李如龙、杨吉春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一文认为要以词汇为中心统摄语音、汉字、文化等的教学,其中充分重视“字”的地位,而李如龙、吴茗在另外一篇谈词汇教学的文章《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中,则直接肯定字本位教学法,即以“字”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
可见,无论是以哪个要素为中心,都很难把各要素清清楚楚地离析出来。在汉语中,这几个要素紧密联系,浑然一体。而其中“字”是一个连接的枢纽,是各要素的交汇点。
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字本位理念的贯彻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学者们深深地意识到“字”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他们中有的明确提出了字本位理念,有的则是通过对教学的具体研究,证明了“字本位”理念的可行性。还有一些学者虽没有明确提出或支持字本位理念,但在研究中实际上也触及到了字本位理念的问题,如王世友、莫修云认为词汇教学“以常用语素和单音词为主”,即肯定了“字”在词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境外,如法国的白乐桑等,在其教材及教学实践中贯彻了字本位的主张。
综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本位主张,我们认为主要还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具体理论的应用,这也是通常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本位与语言理论的字本位不是一回事的原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字本位理念是众多学者在研究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领悟到的,他们从汉语的特点出发,认识到了汉字在汉语中的特殊地位,从而把它作为研究的基点,探索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研究的方法、途径。
实践证明,这样的路子是可行的,颇有成效的。下面结合教学研究实践谈谈字本位理念在各要素教学中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