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
大学基础写作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也是一门实践课。中国传媒大学区别于一般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特点之一,在于主要培养媒体领域中的专业或相关从业者。
因此,基础写作课本着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分析具体教学班内学生的需求,以此二者作为基础写作实践指导的出发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基础写作课设立了分梯度的“课堂讲授和讨论+随堂小练习+课后作文+小组合作写作项目”四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即:课程除常规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外,设计了学生课堂小组讨论、课堂即兴5分钟作文、课堂20分钟作文、课后团队合作写作实践等写作训练项目。
在诸项写作训练项目中,小组协作写作项目是难点,也是本课程的特色,本文以此做案例对实践指导流程进行具体解析。这一写作项目既是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检验,也对学生的情感、道德、责任感等的教育和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这得益于写作特定的情境暗示作用。
情境的暗示和强化可以重建小范围的舆论环境,特别是能唤起或激发起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设置了数类需要小组协调完成的写作活动,让学生扮演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够获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新的角色体验,从而营造出学生群体性提高的学习环境。
这一教学思想的核心和关键点是能否创设一个理想的集体信任的情境,这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个理想的情境之下,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积极进取的自我情感,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在感情上体认到成功、关心、爱护,甚至在由自私、狭隘、懒惰等负面情感所带来的理性挣扎中蜕变出正面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平视的视角去观察、体认社会,包括正确认可他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与他们没有接受足够正面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应有关。
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从他对集体、对他人的情感中来。
一、写作指导步骤
报告文学的写作是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小组合作写作模式,已经经过七年多的检验。报告文学的写作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勇敢直面社会问题、把触觉转向自身以外世界的特定情境,重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精神,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这一写作实践过程,要求师生共同制定严格的进程表,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提出明确的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分组(第一周)
开学初即布置该项作业,学生以6~8人自由组合成一组。为了突破同寝室或者同班同学之间类似的思维模式,加大对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考查,提倡打破班级的小组合作。同时,建立学生之间的监督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在于最终的成绩评定,需要学生评委来参与评分,并现场提问,这些都记入最终的成绩考核。在这个进程中,小组之间会形成一个比赛的氛围,往往一些小组看到其他小组多做了一些,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不愿意被比下去,无形中建立起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阶段——确立选题(第一次考核)(第二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立2~3个选题,并列出初步的实践计划。在课堂上,小组派出代表做选题汇报,回答老师及同学的提问,最终确立一个选题执行下去。
第三阶段——理论讲授(第三周)
设计两个学时的理论讲授,教师提供准确直接的知识引导。包括讲授报告文学的采访知识,大到采访提纲的设置、调查问卷的设计,小到采访的语态辅导等等;讲授报告文学的撰写知识等。同时,为了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给学生展示往届的优秀范文,在客观上给学生带来潜在的竞争压力,也呼唤起他们的兴趣和荣誉感。这是最容易推动学生实践的动力,也容易使他们克服很多原来以为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心理预设。
第四阶段——调查访问(第四周至八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外出调查采访,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寻求教师的帮助。例如当学生尽最大努力仍然不能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时,教师可以帮忙提供某一个行业领域中的专家支援,使学生确信自己进行的是一次正规的社会采访,对自己完成的任务充满信心。
第五阶段——中期汇报(第二次考核)(第九周)
学生中期汇报调查访问的进程、收获及存在的问题。每一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前面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此时,教师及时对各小组的动态进行点评,在座的其他同学也可以做出评判,指出做得好的一面,可供其他小组学习借鉴,更要详细讲清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正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阶段——补充撰写(第十周至十四周)
依据中期汇报时老师和同学所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调查采访,补充完善,然后上交报告文学文本,教师进行审阅。如发现个别问题,教师再对该小组进行课余辅导。
第七阶段——汇报答辩(第三次考核)(第十六周至十七周)
每小组准备一份报告文学文本、一份供汇报的PPT文件(其中包括:简要介绍选题、采访过程、主要收获和体验等,可以用一些影像资料作为辅助答辩的材料)。
以上内容在课堂上展示,老师及学生评委现场提问并打分。
第八阶段——采访手记(第十八周)
每位同学上交一份“采访手记”,是其在采访中的收获和体验,是对小组合作报告的一种补充;甚至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毕竟小组成果是一个大家合作的结果,可能存在着意见的分歧。同时,“采访手记”也要包括小组的分工和你在小组中的贡献,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二、评价体系
分解评分的步骤,把完成过程与最终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使评价更科学、更细致。采用学生评委评分与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分为50分(报告文学撰写及汇报40分+个人采访手记10分)。该实践项目的设计强调综合运用一学期所学的写作知识和语言知识,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实践效果
报告文学的写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写作对象超越了课堂上教师可控制的时空,它强调在一个持续的范围内强化学生身份和角色的认同感。角色认同、角色扮演一旦确立起来,就可以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实现一个虽然远距离的但持久的情境影响作用。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选取的报告文学选题往往将自身设定在“拯救者”、“知识传播者”、“解密者”、“思考者和观察者”等角色情境中。如一例报告文学是体现“拯救者”身份的——对“上访者生存状态”的采写,一例是侧重“知识传播者”和“思考者、观察者”身份的——“遗体捐献”的报告文学,一例是关于“思考者”的角色——关于“抱抱团”的报告文学,一例是关于“解密者”角色的——“地铁小报”报告文学。
为自己设定的角色体现了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大一同学而言,这一点有着特殊的意味。因为他们对未来的专业有一定模糊的热望,所以这样的动力是基于一种对专业兴趣的理想来促使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的。
关于“上访者生存状态”的报告文学写作十分有难度。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同时又处于底层中特殊状态下的人群,让这些学生不仅仅看到社会生活的另一面,也与自身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对比,而且能够认识到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力量去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触动学生们的“同情”之心,更要促使学生们有“改变”之心,至少是激发起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主动力量,避免出现“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看到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精神困顿,这可以引发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精神的拯救,自身道德感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强化。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到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不再简单地、单面地看待生活中的好与坏。尽管理论上、学识上他们能够较为敏捷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但在真实的社会中却是经验匮乏的。这些实验状态下的角色扮演行为,可以使学生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客观、更坚强,这是新一代青少年需要面对的。
关于“遗体捐献”的报告文学小组侧重扮演“知识传播者”和“思考者、观察者”的角色,最初的选题只是为了传播“遗体捐献”的一些常识,号召大家重视起来。但随着调查的展开,学生们发现仅仅做知识性的传播没有什么突破性,接下来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出现了,他既是一个大夫,又是遗体捐献者的直系亲属,学生们开始自觉发生角色转移,偏向了“思考者和观察者”角色,开始正面采访这一典型人物。同时,在向老师汇报的过程中,有一个被学生们忽略的细节——在这个典型人物的亲人进行遗体捐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政策性细节的问题,而这个细节反而成为捐献者的障碍,甚至最终差一点造成捐献的失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抓住这一线索,又采访了新的相关人员,最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于“地铁小报”的报告文学表现出难得的执著精神,最初的选题是为了揭示虚假新闻的命题。随着采访的深入,学生们注意到,地铁车厢中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非法售卖自行印刷的小报等印刷品,非法的事情为什么在地铁中长期存在?这些同学从维护新闻真实、出版法规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扮演一个“揭秘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到过委屈,也付出了很多辛苦,曾经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提交报告文学的最后一周,他们找到了关键性的材料,而他们成功完成报告文学的进程本身,也完成了一个在同学眼中近乎“传奇”的事件。
“抱抱团”的报告文学又是另外一番情景。组员只有三名同学,她们采访的同时也亲身参加了给予陌生人安慰和温暖的拥抱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她们获得的是两重体验:一是她们自身通过参与这样一个在公共场所以有组织的方式,甚至说宣传的方式,倡导给予陌生人一个拥抱,认识到“唤起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使误解和冷漠消融”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口号。当看到农民工的感动、孤独女孩的眼泪时,她们深深被给予爱的行为所感动,她们没有想到给予其他人关注、尊重和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就可以得到如此大的幸福感,她们进入了另一种“拯救者”的情境中,三位同学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懂得了彼此包容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生活也给予了她们值得触动的地方,她们发现“抱抱团”的个别主要倡导者是有一些个人目的的,同时这个活动本身的组织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们在相信世间有爱,并愿意付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本身的复杂,特别是要试着去做成一件事情,而不是简单停留在设想中的时候。
报告文学这一实践写作项目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接触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写作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报告文学的写作可以长久地对学生未来的情感、思想和道德发生影响作用。
传统上,教师的职责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社会也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和总结经验,我们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不仅比较完整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体会到了辛苦付出的甘甜回报,也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真挚的合作友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和心灵的碰撞。这些财富,相信他们会带到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中,也会带到他们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知识的教育、理性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情感和道德的教育更为重要。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去支持他们用知识和才华行走更远……
(作者孟伟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