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当时官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造御用漆器,朱漆生产有专业的“烧朱所作”,隶属文思院管理,为“掌烧朱红以供丹漆作绘之用”。同时大力普及发展民间漆器制作工艺。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增强了漆工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推动民用漆器工业更加广泛的发展,使漆器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的开封有漆行和漆店,《梦梁录》也记述当时的临安有漆行和漆店,城内大街及诸坊巷“连门俱是”,《清明上河图》中更有漆店的描绘。漆器制造的专门化,使这一时期漆器制造的数量、规模及工艺均有很大提高。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饰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制作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所制作的器皿,造型简朴,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之美。据《燕闲清赏笺》记载,宋代漆盒有蒸饼式、河西式、蔗段式、三幢式、两幢式、梅花式、鹅生式等,漆盘有圆形、方形、腰样形、菱形、八角形、绦环样和四角牡丹状等,可见当时漆器制作样式多且富有变化。宋代漆器很多都以薄木做胎,即将木片裁成条,浸水加热,弯曲成圈,再烘干定型,最后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形。经多次刮灰和髹涂底漆打磨后,即制成一件薄、轻且不易变形的漆器胎型。这在漆工艺上是一种进步,此法一直沿用至后世。
宋代漆器从髹饰工艺上主要有两大类,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一类为采用雕漆、戗金、螺钿镶嵌等工艺装饰的豪华高档的漆品,另一类就是质朴无华的光素漆器。
在宋代,漆器的审美如同其它手工艺一样,一反唐代装饰纹样的丰满富丽,而以清新淡雅的面貌出现,追求朴质无华、素色静谧、大度简约,更以式样翻新、色泽朴素大方见长,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因而,当时的一色漆最为流行,多为日用器物,使用广泛。一色漆器,又称光素漆,指通体髹一种颜色的漆器,但也有的同一件器物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只是底足之内异色,仍为一色漆器的范畴。一色漆器,相当于《髹饰录》中所谓的质色,即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有“黑髹”、“朱髹”、“褐髹”、“紫髹”、“金髹”等多种。一色漆器从原始社会到以后历代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大量发现,以“朱、黑、褐”三色最为常见。宋代的黑漆髹涂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黑漆,一名乌漆,一名玄漆。纯黑色是漆器中最基本的颜色,许多装饰都是在黑色做成之后加添上去的。同时黑色漆器也是漆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故有“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的说法。宋代黑漆有揩光、退光之分。揩光用透明罩漆,其中加色或不加色,漆后不再搓磨,晶莹光亮。退光用退光漆,漆后再打磨,光彩内含。端庄质朴的器型,多变的式样,柔和变化的线条、纯正光亮的漆色,制作得如此巧妙精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光素漆器的较高成就。
战国、秦汉时期盛极一时的彩绘至此时已变为纯粹漆色的表现,显现出时代审美趣味的嬗变。从出土漆器看,宋代尚黑漆,黑色显示礼仪,更多给人以压抑感,这可能与宋代理学的发展有关,使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与限制,难以自由发挥。一色漆器虽无华丽的纹饰,但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造型美观大方,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流传至今的宋代漆器,黑而无光,颜色与木炭相差无几,木纹也深深印入漆里,器物上有细碎段纹,好像人手上的纹路,又称之为牛毛纹。如果漆器上有这种纹路,可以断定年代久远。
宋代漆器的另一个重要品种是漆器的螺钿镶嵌。据杨明对《髹饰录》螺钿条所注:“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螺钿厚与薄的工艺装饰分先后,从文献记载来看,南宋时已有薄螺钿的使用而且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古格要论》中记载:“宋朝内府中物及旧者俱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其中所谓“铜线”是镶嵌金银线来做花卉的枝梗,这种方法既装饰了花纹图案,又起到了加固螺钿花纹的作用,使其不易脱落。至南宋时期,薄螺钿已流行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薄螺钿流行之后,厚螺钿仍然大量制作,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苏辙之孙苏籀在《栾城先生遗言》中云“公闻以螺钿作茶器者。”
唐代创造了雕漆,到宋代日臻完善,历代文人对宋代的雕漆著录颇多,极尽推崇与赞誉。宋代雕漆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雕漆作品,主要有剔红、剔黑、剔犀等分类,但实物较少。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其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明朝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剔黑是用黑漆堆积,然后剔刻花纹的做法,又称雕黑漆,分为纯黑剔黑、朱地剔黑、朱锦地剔黑、黄地剔黑、黄锦地剔黑、绿地剔黑、绿锦地剔黑等多种。目前在中国尚未发现宋代剔黑漆器,但日本文化厅收藏有宋代剔黑婴戏图盘。盘内外髹黑漆,盘内雕楼阁三重,刻画的是中秋之夜的景色。盘内外壁雕有各种花卉。此盘髹漆较薄,花纹雕刻不深,全盘高低一致,尚有唐代雕漆有如印板的遗意,其风格和元代雕漆不同,而与宋代醉翁亭雕漆盘相似。因此,剔黑婴戏图盘至晚也应是一件南宋时期的制品。目前知道最早的剔犀实例也是从南宋墓中发掘出来的。
宋代还首创戗金工艺,在漆面雕刻出花纹,上漆后再填以金粉。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发现的3件戗金漆器,不仅改变了过去认为宋代漆器多一色而不施装饰的看法,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戗金与斑纹结合的早期做法。
与宋代同时期的辽金时代,也有漆器出土,只是对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情况记载不多。似乎漆器制作工艺的繁琐复杂,不太适合游牧民族。
知识小百科
“曲水流觞”的故事
在战国出土的漆器中,有一类漆器数量最多,那就是漆耳杯。耳杯,又名羽殇,相传是因其形状象飞鸟,而杯侧的两耳很象展翅的鸟翼,故而得名,是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羽殇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实羽殇些。”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见羽殇之称,《汉书·外戚列传·下》有“酌羽殇兮消忧”之句。西汉称桮和耳桮,《史记·项羽本纪》有“幸分我一桮羹”的记载。耳杯口一般均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器内多髹红漆,外髹黑漆。根据耳部的不同形状,大体可分为方耳杯、圆耳杯两种类型,也有少量的高座耳杯。一般常见的耳杯的杯身呈半卵形,薄胎挖制,而杯侧的双耳侧较厚,因而耳杯的重心落在双耳上,可凭双耳的重量平衡保持半卵形的标身不倾倒或侧翻,很好地保持平衡。
在漫长的历史中,耳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唐代大诗人李白著名的送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中就提到了它。而关于耳杯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曲水流觞”了。
据说西周初年,周公建成洛邑,人们就在洛水上以流水泛觞畅饮的形式以示庆贺,这是流杯习俗的起源。汉章帝年间,发生过村人同日所生3个女婴都只活3天,就于阴历三月三夭亡的怪事儿,于是百姓们聚集到水边洗祓并泛觞祭天。到了魏晋时期,更盛行曲水行觞祓禊的风俗。魏明帝曹睿不想混同于普通百姓而失却高雅方便,就差人于家门口的花园池塘边,建成了史上第一个人工流杯亭,从而得以用石砌水沟代替河溪修禊,这是最早的流杯亭。据说隋炀帝建流杯殿,并修九曲漆渠,和宫人们作曲水流觞之饮。后来,在皇家园林和寺院里多建流杯亭,使人们能够一边宴饮唱和,一边修禊避邪,不失乐趣,也不失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