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需求的库存控制与相关需求的库存控制原理是不相同的。独立需求对一定的库存控制系统来说,是一种外生变量,相关需求则是控制系统的内生变量。不管是独立需求库存控制还是相关需求库存控制,都要回答这些问题:
①如何优化库存成本?
②怎样平衡生产与销售计划,来满足一定的交货要求?
③怎样避免浪费,避免不必要的库存?
④怎样避免需求损失和利润损失?
归根到底,库存控制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①确定库存检查周期;②确定订货量;③确定订货点(何时订货)。
8.2.2库存控制系统
库存控制系统有输出、输入、约束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库存控制系统的输出和输入是各种资源,在库存控制系统中没有资源形态的转化。输入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输出(对用户的供给)。约束条件包括库存资金的约束、空间约束等。运行机制包括控制哪些参数以及如何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在输出端,独立需求不可控;在输入端,库存系统向外发出订货的提前期不可控,它们都是随机变量。可以控制的一般是何时发出订货(订货点)和一次订多少(订货量)两个参数。库存控制系统正是通过控制订货点和订货量来满足外界需求并使总库存费用最低。
三种典型的库存控制系统有固定量系统、固定间隔期系统、最大最小系统。
1.固定量系统
固定量系统就是订货点和订货量都为固定量的库存控制系统。当库存控制系统的现有库存量降到订货点及以下时,库存控制系统就向厂家发出订货,每次订货量均为一个固定的量。经过一段时间(提前期),所发出的订货到达,库存量增加。订货提前期是从发出订货至到货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订货准备时间、发出订单、供方接受订货、供方生产、产品发运、产品到达、提货、验收、入库等过程。显然,提前期一般为随机变量。
要发现现有库存量是否到达订货点,必须随时检查库存量,并随时发出订货,这样,必须要严密控制库存量,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因此,固定量系统适用于重要物资的库存控制。
为了减少工作量,可采用双仓系统。所谓双仓系统就是同一种物资分放两仓,其中一仓使用完之后,库存控制系统就发出订货。在发出订货后,就开始使用另一仓的物资,直到到货,再将物资按两仓存放。
2.固定间隔期系统
固定量系统需要随时监视库存变化,对于物资种类很多且订货费用较高的情况,是很不经济的。固定间隔期系统可以弥补固定量系统的不足。
固定间隔期系统就是每经过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发出一次订货,订货量为将现有库存补充到库存的最高水平。
固定间隔期系统不需要随时检查库存量,到了固定的间隔期,各种不同的物资可以同时订货,这样,简化了管理,也节省了订货费。不同物资的库存最高水平可以不一样。
固定间隔期系统的缺点是不论在订货点库存水平的多少,都要按期发出订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就出现了最大最小系统。
3.最大最小系统
最大最小系统仍然是一种固定间隔期系统,只不过它需要确定一个订货点,当经过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如果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以下,则发出订货;否则,再经过一个固定时间间隔后再考虑是否订货。
8.3 供应链管理与库存控制
8.3.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问题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体现出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单一的库存角度看,这种库存管理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单一企业库存管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具体包括:
1.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虽然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的节点绩效,但是各个部门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都有各自独立的目标与使命。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因此,这种各行其道的山头主义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的低下。
2.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不当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好坏应该由用户来评价,或者用对用户的反应能力来评价。但是,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导致对用户服务水平的差异。许多企业采用订货满足率来评估用户服务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用户服务考核指标。但是用户满足率本身并不保证运作问题,比如一家计算机工作站的制造商要满足一份包含多产品的订单要求,产品来自各供应商,用户要求一次性交货,制造商要等各个供应商的产品都到齐后才一次性装运给用户,这时,用总的用户满足率来评价制造商的用户服务水平是恰当的,但是,这种评价指标并不能帮助制造商发现是哪家供应商的交货迟了或早了。
3.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
当顾客下订单时,他们总是想知道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
4.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下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地快速传递。
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为此需要对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模型作相应的改变,通过系统集成的办法,使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能够实时、快速地传递。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由于延迟引起误差和影响库存量的精确度,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也会遇到困难。
5.库存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供应链运作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为减少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影响,首先应了解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程度。
6.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无论是生产性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库存控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供应链运行的连续性和应付不确定需求。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的因素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利用跟踪到的信息去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地变化。有些供应商在交货与质量方面可靠性好,而有些则相对差些;有些物品的需求可预测性大,而有些物品的可预测性小一些,库存控制策略应能反映这种情况。许多公司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中,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采用的信息基本上来自企业内部,其库存控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并能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
7.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满足一定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可以无缝地、流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例如,当用户的订货由多种产品组成,而各产品又是不同的供应商提供时,如用户要求所有的商品都一次性交货,这时企业必须对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交货期进行协调。如果组织间缺乏协调与合作,会导致交货期延迟和服务水平下降,同时库存水平也由此而增加。
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应付不确定性,都设有一定的安全库存,正如前面提到的,设置安全库存是企业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问题在于,多厂商特别是全球化的供应链中,组织的协调涉及更多的利益群体,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维持一个较高的安全库存,并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组织之间存在的障碍有可能使库存控制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的仓库,也不愿意去帮助其他部门共享资源。在分布式的组织体系中,组织之间的障碍对库存集中控制的阻力更大。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调,组织之间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一般有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但是当涉及企业之间的激励时,困难就大得多。问题还不止如此,信任风险的存在更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性不稳固的原因。
8.产品的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
现代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现,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视了。结果所有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给抵消了。同样,在引进新产品时,如果不进行供应链的规划,也会产生如运输时间过长、库存成本过高等原因而无法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在供应链的结构设计中,同样需要考虑库存的影响。要在一条供应链中增加或关闭一个工厂或分销中心,一般是先考虑固定成本与相关的物流成本,至于网络变化对运作的影响因素,如库存投资、订单的响应时间等常常是放在第二位的。但是这些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8.3.2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技术与方法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方法必须作相应的改变。目前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技术与方法,包括VMI管理系统、联合库存管理、多级库存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