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前往李白的出生地——陇西院参观。途中我们将经过李白胞妹李月圆之墓。月圆墓墓前画碑描绘的是李月圆出生时李白为她取名的故事和月圆出对子难哥哥的故事。
各位朋友,陇西院到了。陇西院位于天宝山麓,因李白祖籍陇西而得名。陇西院是宋代在李白故居遗址上建造的,明末毁于兵火。现存陇西院山门以及左侧的四合院庭园,是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内有“苍颉”、“太白”、“文昌”、“地母”四重殿宇。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陇风堂,为现代重建,因李白祖籍陇西,陇风堂是为纪念李白祖先秦国名将李信、汉代名将李广、西凉王李暠(gao)等而建立的。堂内正中塑有李白像,左边为李信将军像,右边墙壁上挂有李白世系表,右边正中墙壁上挂有历代著名画家(其中有南宋的梁楷、近代的张大千)所绘的李白像。
故居由门厅、天井、堂屋、厢房几部分组成。门厅内悬挂14幅木刻线雕画,形象地表现了李白不平凡的一生。堂屋内是李家祭祀祖先的地方,正中塑有李白像,墙壁上悬挂着供有老子(李耳)、李广、李世民三位先祖的木刻线雕像,左右墙壁上是江油书法家张泽书写的老子《道德经》。左右厢房内室内陈列着生活学习起居用具。序伦堂是2001年为纪念李白诞生新建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陈列馆,最具特色的是竹编李白诗意画,欢迎大家参观选购。
现在我们来到了陇西院的山门,由三道石门洞组成条石结构。清乾隆年间建修,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山门微呈八字,中部檐顶上塑有宝珠中花、鳌鱼,四角有卷草翼角。中门上端竖匾上用瓷片嵌塑“陇西院”三个大字,匾周塑五条蟠龙,栩栩如生。中门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右门是:“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左门是:“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看粉竹楼。”
在山门的右边,塑有少年李白骑牛携卷图。传说李白少年时有“诗镇石牛”的故事,在离李白故居不远的石牛沟中,有一块石头长得很象一头牛,每晚出来糟踏庄稼。李白写了一首诗《咏石牛》点化石牛不再为害庄稼。
朋友们,陇西院参观完了,若还有兴致可随我一起去游览其它几处李白青少年时期学习、生活的遗址,如铁杵磨成针故事的发源地——磨针溪、历代纪念李白的地方——太白祠、李白胞妹李月圆居住地——粉竹楼、李白和妹妹李月圆取水磨墨和洗毛笔处——洗墨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等。(作者:蔡淑华、谭颖)
11.李白纪念馆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白纪念馆。
在世界各地,凡是知道中国的,几乎都知道李白。而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床前明月光……”在上下五千年的滚滚历史长河中,中国涌现出的诗人灿若繁星,而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当属李白。李白纪念馆就是为纪念从江油青莲冉冉升起的这颗明星而修建的。
李白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北郊青莲镇昌明河畔,1982年建成开馆,是一组别致的仿唐建筑群。集观光、旅游、休闲和学术研究于一体,是全国建馆最早、面积最大、馆藏最丰富的李白纪念馆。由太白堂、青莲池、太白书屋、太白会馆等组成。
李白纪念馆占地四万余平方米,收藏古籍1800余册,文物珍宝、艺术精品5000多件。这些珍宝中,李白诗集除有英文、日文版10余册外,还有宋代咸淳本和元代至元年间萧世斌本,古今名人千余幅;还有左宗棠等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110余幅,历代石碑、石刻、瓷器等文物数十件。难怪,李白纪念馆被誉为“诗的王国,艺术的殿堂”。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门上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李白纪念馆”匾额和“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的楹联,这副楹联把李白的精神写活了。另外还有潘力生题写的对联:“古今尊国士,中外仰诗仙。”肯定了李白在诗坛上的崇高地位。进入了大门,芳草遍地,鲜花盛开,金桂银桂,郁郁葱葱。以李白“花雨从天来,香云遍山起”诗意命名的“花雨”、“香云”二轩分列左右。正面枣红色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5月亲笔题写的“李白故里”四个苍劲大字金光闪烁、分外醒目。
过照壁数十米,便是李白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太白堂。堂前一对高4.2米、重18吨的石狮昂首雄踞,艺术风格兼收南北两派之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这是清代同治年间,民间工匠何幺师的作品。太白堂为歇山顶式仿唐建筑,整个造型雄浑中带着秀美,古朴中透出典雅。“太白堂”匾额为胡耀邦同志所题,堂内塑李白铜相,像有三米多高,欹然而坐,昂首远视,手握书卷、腰悬长剑,豪放飘逸。堂内两侧,分别雕刻着毛泽东书写的《梦游天母吟留别》与江南才子祝枝山书写的《蜀道难》。祝枝山的《蜀道难》草书长卷是难得的珍品,其中少了几句,据说是酒醉后所书,却正显示其无拘无束的气度,舒展纵逸,气韵生动。这是清初杰出画家石涛《山水册页》六幅,均为珍品,寥寥数笔,写意传神,估价超过8000万元。石涛自称“苦瓜和尚”。他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画极具创造性,为后人所推崇。张大千最早成名时,就长期临摹石涛的画,据说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请看这幅明朝理学家王阳明的手迹《杜甫寄李白》,也是稀世珍品。
北壁挂有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书写的李白诗木刻诗屏,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意境中去。
馆内还有北宋前刻制的石牛一座。这个石牛是国家一级文物,据考少年李白曾看着这块石头写下了《咏石牛》一诗,据说此诗在台湾每个儿童都会背:“此石巍巍活像牛,山中高卧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布收”。
出了太白堂,过双虹桥,来到青莲池,清风徐徐,荷香阵阵。青莲池里,汉白玉的青年李白雕像傲然立于荷丛,衣袂临风,极目远眺,英姿勃发。把李白“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迈气概展露无余。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过青莲池就是故园情小院,根据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意所建。小院一部分被作为了碑廊。碑廊内外共有宋碑5座、明碑2座、清碑9座。其中又以朱碑《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和《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最为珍贵。为国家二级文物。碑中记载了李白在江油的生活历程以及众多流传在江油与李白有关的传说和掌故。这些记载,为研究李白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故园情小院幽雅宁静。太白书屋是小院的主体建筑,它吸取了民居厅堂的风格。书屋里陈列的图片、资料和文物可以遍览李白的一生。
太白书屋后,有一泓碧潭,叫桃花潭,是根据李白诗《赠汪伦》修建。潭的周围种满了桃花,每到阳春三月,潭边花枝摇曳、落英缤纷,那遥远的踏歌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昌明河边,问水长廊依水而建,曲折向北与临江仙馆相连。凭栏而望,河对岸的绿树丛中,隐隐约约可见粉墙碧瓦,飞檐高翘,山石嵯峨,那就是太白公园。从2004年6月起,太白公园免费向游人开放,有时间大家可以去自由参观。
回头我们穿过茂林修竹,便是“幽深高雅,泉甘林茂”的晓雅斋。这是一座由两层楼房和两面围墙组成的四合院,院内假山重叠,清泉泠泠,自然山水搬进了清幽庭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高雅情趣。晓雅斋是1985年长虹机器厂捐建的。落成时,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诗一首:“蜀道曾为太白乡,长虹今日贯绵阳。斋称晓雅饶游趣,明月青天不算狂。”
与晓雅斋紧紧相连的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的会馆,是台湾友人蔡肇祺先生与弟子捐资所建。会馆以紫云阁、谪仙楼为主体建筑。有大小会议室及若干住房,已成为中外李白研究者、崇拜者的家园。
蔡先生还捐建了归来阁。这个名字取自762年,杜甫寓居绵州,遥望好友李白读书的大匡山,吟出了“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诗句。阁有三层,雄伟挺拔,是全馆最高的建筑。蔡先生还亲自为归来阁落成撰联:“白发犹异乡,往来榆思萦白发;春晖从慈母,多少游子仰春晖。”大家登楼而望,可以尽观纪念馆全貌,下面请朋友们自由参观!(作者:蔡淑华、谭颖)
12.平武报恩寺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们光临平武——报恩寺参加游览。
报恩寺位于县城所在地龙安镇东北角,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集悠远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美绝伦的建筑、繁富瑰丽的艺术于一体,被称为“深山故宫”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平武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关于报恩寺的修建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说龙州(今平武县)土司王玺凭借龙州地势险要,想当"土皇帝"。他趁进京朝贡之机,暗以重金招聘曾修建紫禁城的工匠,仿紫禁城型制大兴土木,历经七载,修起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皇上诏王玺进京问罪,并派钦差大臣入川调查。王氏夫人接到王玺密信,忙令雕工塑匠增制天王金刚、赶造观音佛像,又设立了"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钦差大臣一路游山玩水抵达龙州时,只见"报恩寺"三字金匾高悬,天王金刚威武雄壮,千手观音慈祥肃穆,诸天佛圣、钟磬法器样样具备,叹日:"此非王府,实属庙也!"加之王氏夫人以金银美女赂之,钦差回朝便竭力为王玺美言,皇上便赦了王玺死罪,又将"报恩寺"改为"敕修报恩寺"。这是关于报恩寺的民间传说。
实际上报恩寺是由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奉旨修造的。据《龙安府志》记载,平武古代“地处边陲,界在氏羌”,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为镇抚边夷,明朝在平武设置宣抚司,据《敕修大报恩寺碑铭》记载,王玺“崇儒奉释,夙植善根”。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借进京朝贡之机,以“古遗藏经无处收贮”为由、“保障遐方,祝延圣寿为请”奏请建寺庙一所。帝念其心诚,破例允之。王玺奉旨而归,便倾其家产,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破土动工,历经王氏父子两代,20年春秋,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乃告竣工。距今已有550年历史。
报恩寺占地面积2.5公顷,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它坐西向东,其主体建筑布局在一条长300米的中轴线上,由东向西次第升高,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分为门前广场、正门和前、中、后三进院落。由于规模宏大,其设计和主持施工卢禹、郭鼎等20余名工匠又是王玺从北京等地请来,完全仿照北京故宫布局设计,故有“深山故宫”之称。说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国古建筑历来坐北向南的习俗。报恩寺的坐式方向却与上述习俗相异——坐西朝东。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当地羌、氐居民有东向为尊,崇日而东拜的传统习俗;另外,修建寺院为皇上“祝延圣寿”,明朝皇都又在平武之东,而王玺供奉的“龙位”也正朝东方,有向东而拜之意。报恩寺建筑在整体上体出现既有现实主义的格调又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报恩寺规模宏大,其建筑在风格上由宋、元向明、清过渡,体现了承前启后的特点。其地理位置处在我国龙门山地震带中北段,每座建筑的台基和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自修建以来,经受了1610年、1630年和1976年等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即便是2008年5.12大地震也未破坏其主体结构,被中外建筑、地震专家誉为,“独具匠心的抗震建筑”、“震不垮的深山故宫”。这座古老的寺院虽然全系木质结构,却不腐蛀,甚至不结蛛网,这又是一个奇迹。原因何在?它的用料十分考究。寺内所用材料均采用清一色的楠木建造。楠木具有木质坚硬、细腻、防腐力强,不变形、芳香长溢,虫蚁不蛀,蛛网不结,鸟不做窝等奇异特点及功能,此为全国独有。
现在我们来到了寺前广场,我们正前方是报恩寺的正门,为五开间单檐悬山式建筑,门上悬横匾一方,上书“敕修报恩寺”五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山门前广场正中,有两座形制相同的石经幢。经幢原来是丝帛的伞盖状物,上书佛经,于佛前立杆悬挂。相传幢影映于人身,可以免除罪垢。正门与广场之间的三角形平台上,安置雌雄狻猊一对,狻猊身高3米,昂首蹲坐,左右对峙,姿态威武,充分显示了报恩寺的皇家气派和精湛的石雕技艺。
穿过正门就进入了寺内第一进院落,三座单孔石拱桥并列其间,连接着山门与对面的天王殿。桥身两侧均安装雕刻精美的石护栏。桥北侧是钟楼。楼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正面檐下悬横匾一方,楷书“天音醒世”四个金字。钟楼脊梁悬挂一大一小两口铸铁钟,大钟重约5吨,小钟重约2.5吨。均为明代铸造,钟声宏亮,轻轻一击,便能声响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