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把古栈道、长城与运河列为古代三大杰出建筑,一点也不为过。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当时费尽了人力、物力、财力,起了民怨,是一种封闭意识的体现。而泰国修筑古栈道,虽然也费尽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最终得益于民,是一种开拓精神的体现。下面让我们去乘坐游船,在栈道之下去真实的感受一下“蜀道难”吧。应该说,这是汉唐以来,川陕相连的重要驿道,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国道了吧。它的开凿冲破秦蜀烟云,使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相互冲撞、融合、创造,终有了华夏文明的繁衍。(作者:向喜)
5.昭化古城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诸位到昭化古城游览观光。我是昭化古城景区讲解员,我叫XXX,今天,我非常高兴为各位导游,我将尽我所能把昭化最美好的景观介绍给各位。
首先,我在这里把昭化古城概况介绍一下,让大家对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有一个大致地了解,然后再进古城,与每一个景点零距离接触,我相信在游完昭化古城后,大家对“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名谚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昭化古城,位于川蜀之北,秦岭以南,金牛古驿道与嘉陵江、白龙江水道交汇之处。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北枕秦陇,西凭剑阁,南通阆、巴,而且周边关隘森列,形成了“东来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的独特地势,成为了县、关并称的水陆要衢,被誉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是古代重兵布控的要地和川北政治、经济中心。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昭化是与巴、蜀同为四川早期最开化的区域之一。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时,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春秋时,建立了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秦灭蜀并巴、苴后,始在吐费城置葭萌县、属蜀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建县最早的地区之一,史称“巴蜀第一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县史;东汉末,移治地于今天的昭化古城,属广汉郡;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移县治地于宝轮院后,昭化古城先后为昭化区公所、乡、人民公社、镇驻地。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权连绵不断的建置沿革,被专家称为地方政权建制的“活化石”。
昭化是国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东、西、北三座城门雄姿仍在,古城墙残垣尚存,三横两纵的青石板街风格独特,融合了我国古代南北建筑文化风格的明清民居保存也较为完整,大街小巷均保持着良好的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
昭化古城,“旧系土城”,明朝正德年间“包筑以石”。古城面积29公顷,城池外形微圆,状若葫芦。昭化古城的选址,城池形状,以及城内衙门、街道、庙宇的修建,均与风水学有关,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昭化古城是按环境学的标准来建造的,尤其是奇异的山水太极图构成了昭化古城和谐的人居环境。太极图由呈反S型的嘉陵江河道分割,面积为20平方公里,直径5公里,昭化古城正好位于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之上,故而谓之“太极天成”。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如此宏大气势的山水太极图在国内尚属罕见,因为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太极”。
昭化交通便利,宝成铁路、绵广高速穿境而过,在昭化设火车站和高速出口,至广元仅30分钟车程。昭化至剑门关的旅游公路,全长38公里,将昭化与剑门蜀道三国游线更好地连接起来。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并可通航。嘉陵江渠化工程完成后,航船可上达广元,下溯重庆等地。
昭化是一座古代文化的传承之城,尤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清官名宦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许多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留下无数的传世之作。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然而从刘备入主葭萌(公元211年)到蜀汉灭亡(公元263年)短短的52年历史,却将昭化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国文化成为众多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环。史载刘备、诸葛亮、张飞、黄忠、霍峻、费祎、庞统、魏延、马超、严颜等众多三国英雄人物曾在昭化运筹帷幄、厉兵秣马、跃马扬戈,留下了大量的三国蜀汉遗迹: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鲍三娘墓等。因此,昭化古城有“蜀道三国重镇,世外千年古城”之称。
(1)葭萌坊
现在我们来到了昭化古城最大的牌坊处——葭萌坊,整个牌坊雕刻技艺精湛,图饰古朴典雅,它通高9.6米,宽7.4米,为什么称这座牌坊为葭萌坊呢?这与昭化古称葭萌有密切的关系。
在春秋时期,今昭化嘉陵江流域生活着原著居民,人们称其为苴人,这里成为蜀王小弟苴候封国,治葭萌,事实上苴人是巴人的一支,他们特习于江河两岸捕鱼打猎,住干栏式房屋,梳锥状发髻,葬船棺。
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秦国大军从石牛道(金牛道)滚滚南下伐蜀,走汉中,出阳平关,取白水关,尔后沿白龙江直抵蜀国苴侯的都邑葭萌城。十二世蜀王开明氏亲率大军迎敌,双方在葭萌一带展开激战,史称“葭萌之战”。结果,蜀兵败,蜀王死,蜀国亡。秦国在灭掉蜀国后,并乘势占领了巴国和苴国,“葭萌之战”也就成为秦统一中国的起点。秦统一巴、蜀、苴后,开始推行郡县制,将原苴侯封地划为县,命其名为葭萌县,这便是昭化建县之始,算起来已有2300多年了。
后人为了纪念葭萌这个“巴蜀第一县”,特修建了葭萌坊这座宏伟的牌坊,供世人瞻仰。
(2)益合堂民居
通过东门外街,现在我们来到了具有典型川北建筑风格特征的古民居——“益合堂”,“益合堂”修建于明末清初,为三进院落,依山就势而成,地势逐层抬高,有步步登高之意。它原是昭化城内四大旺族之一王家的祖业,主要用于经商和酿造业。昭化在旧时为水上交通枢纽,从水上运输的货物在装运前和卸船后都需要堆放,“益合堂”距桔柏渡码头较近,且宽敞,是十分理想的场所,因此,王家就利用其作为水运货物的存放中转站,称之为“堆栈”,王家从中收取堆存费用。另外“益合堂”的后半部原为酿酒作坊,也是王家所开。
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部人杨益之租王家的“堆栈”,前堂作为药铺,取名“益合堂”,并请名医汪树森坐堂看病30多年,铺内有中药七、八百味,并自制“刀口药”、“急药”等,在当地颇有影响。由于看病取药方便,经济拮据时看病抓药还可赊欠,服务甚是周到,生意颇为兴隆,在当地很有名气,直到解放时停业。因而以前王家的“堆栈”被“益合堂”取而代之,其名沿用至今。“益合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古城门
昭化古城现存有三道古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瞻凤”,西门“临清”,北门“拱极”,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有没有南门呢?其实古城原本也有一道气势雄伟的南门名叫“临江”,在清代被撤毁而改建一小门,现仍依稀可见其残存的遗迹。
说起昭化古城城门名的由来,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先说东门吧,东门名“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古时,嘉陵江对岸的山岭叫“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清楚地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南门名“临江”,取其直面嘉陵江的意思。据说南门曾经被改小过,且由大改小的原由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由于南门高大,嘉陵江连年发洪水,江水从南门汹涌而入,泱及城内居民,为便于防洪,由大改小,既方便居民进出,又可在洪水来时,将南门及时封闭,以保城内平安。二是说由于城内经常发生火灾,故将南门由大改小,三说是凡在昭化任县令的夫人们,在来昭化之前个个恪守妇道,但随夫到了昭化,便全都“红杏出墙”,届届如此,这也成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弄得县令们尴尬万分,难以做人。某年一新任县令,为避免重蹈覆辙,他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观看古城天象地理,通过察看风水地脉,认为是南门作怪,便下令撤改南门。说来也怪,打这以后,县太爷的夫人们再也没有风流韵事的传闻了。西门“临清”,是指面临一江碧水之意,城门洞高3.6米,宽3.25米,深10.4米。北门“拱极”是取众星拱北之意,城门洞高4米,宽3.25米,深10.2米。
昭化古城四道城门也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官员出入城都必从东、西两门,嫁女出城须从南门,出殡发丧必从北门,自古延用至今,这也许就是昭化独特的民俗吧!
(4)古城墙
据《昭化县志》载:旧系土城,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包筑以石,上覆有串房,四面有楼。清道光时又予以修补城成墙外用条石浆砌而成,内层用石脚砖身,中间填土夯实。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城墙是根据昭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其采取遗址保留、原样修复、景观提示三种保护方式修复而成。其中遗址保留324米,原样修复636米,景观提示565米,合计1525米。
(5)怡心园
怡心园是原国民党昭化县党部书记鲁光华的祖业。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昭化古城内有谷、鲁、王、赵四大旺族,鲁家是其中之一。
据专家考证,为清代陕西商人在此修建而成。建筑为硬山式瓦屋面,青瓦坐脊,重檐。从外到内共四层,分为前厅、天井、中厅和正厅,“怡心园”是昭化城内现存的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雕刻工艺、室内布局格调等,无不可以看出屋主人当时的富裕和悠闲的生活。“怡心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石板街
也许有人注意到我们脚下的石板街了吧,昭化古城的石板街,完建于明代,用清沙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石板街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门不相对。东去与桔柏渡相连,西出与金牛古驿道贯通,现保存完好的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总长度为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在古时,昭化城内已就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7)金牛古道、蜀道、皇柏大道和景谷道
我们脚下所踩的石板街也属于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昭化境内的重要古驿道有两条:一条是沟通川陕的金牛道,一条是沟通川甘的景谷道。
首先来说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它南起四川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小剑山,经昭化沿白龙江而上至白水关,再沿白龙江的支流刘家河而上,过刘家院、金山寺直抵阳平关,然后经宁强、勉县、褒城而与古褒斜道相接直达陕西关中平原。金牛道全长千余公里,在昭化境内的一段约50公里。其间山重水复,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艰险。关于金牛古道,还有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离奇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垂涎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水旱从人的蜀国山川,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谎称石牛能“日粪千金”,愿将石牛和大批美女一起送给蜀王。贪财又贪色的蜀王命五丁力士开山凿石造路以迎石牛。道路修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粪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万千铁骑,于是蜀国灭亡了……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离奇的传说有多大的可信度已无从稽考了。但是,两千多年前,秦蜀先民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用勤劳和智慧实实在在地修建了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路——金牛道,却是勿庸置疑的。
最后是景谷道,是秦汉以来形成的由四川北部通往甘肃南部地区的又一条古道。它北起古阳平郡(今甘肃文县),初顺白水江而行,白水江在碧口附近注入白龙江后,它又沿白龙江谷继续东南行,在古镇姚度附近余家湾进入四川青川县境,并再沿白龙江南下直达白水(古为白水县,今为沙洲镇)与金牛道汇合后通往昭化。景谷道是因它的终结地白水镇北之乔庄河谷一带古称景谷而得名。景谷道中白水关至葭萌关的一段又称马鸣阁道,是昭化八景之一。
(8)考棚
考棚始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座北朝南,面阔11.9米,进深11.25米,正面屋顶为歇山顶,有两根垂脊和戗脊,后屋顶为人字坡屋面,此建筑的显著特征是斗拱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
昭化考棚是供童生参加童试的地方,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只有通过童试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参加由省组织的乡试,中第者为举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朝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昭化考棚终结了它的使命,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考棚设立为“初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