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
游览了考棚,不能不说说“下马碑”。昭化“下马碑”通高1.32米,宽37厘米,汉白玉石质。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正楷字体,字迹端庄雄浑,雕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鉴赏价值。
据考,“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为清同治年间刻立。由于多经搬迁,此碑原立于何处,为何而立,现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是立于古城内太守街西段的文庙前(文庙文革中被毁),要求世人路过文庙前必须下马落轿,以示对孔圣人的崇敬。二说立于考棚前,表示对文化的崇尚。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此碑是为当朝的一位退休官员所立。据说,当朝一位姓吴名松山的朝廷命官,昭化人氏,在朝为官多年,官至都督。吴都督在朝为官时,对朝廷立有汗马功劳。还乡养老时,皇上赐“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和铜靴一双,碑立于昭化西门外古栈道边的吴都督府前,并下旨各级官员无论官至几品,凡路过昭化吴府,都必须下马落轿,昭化县令可以不拜,但必须拜会吴都督,以表示对吴都督的尊敬。一次,有一钦差大臣带着仆役路过昭化,不知是不知情由还是公务紧急,经过都督府时并未下马,而是扬鞭催马往成都方向疾驰而去。吴府门差连忙禀告了吴老都督,都督愤然,当即穿上皇上赐与的铜靴,跨马急追,在天雄关追上了这位胆大妄为的钦差。于是,吴老都督责令其下马,不问青红皂白,叫手下乱杖数十,打得钦差皮开肉绽,最后用皇帝赏赐的铜靴将其活活踢死。可怜的钦差大人,就为这块“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而不明不白地命丧黄泉。
(10)八卦井
昭化古井很多,八卦井即为其中代表。八卦井为明代古井,井深30余米,井口园形,直径57厘米,因井底砌成八边形,井壁由条石砌成八卦式坎卦图案而得名,常年井水丰富。是旧时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现仍然可供城内居民饮用。
八卦井传说是因修“孝友”牌坊需垒土堆将巨大的牌坊石材装砌上去,取土后留一大坑,泉涌如注,且清澈甘甜,由于当时城内水井甚少,居民主要靠到嘉陵江挑水日用。城内有一商业头脑之富户,出资将此坑建成一水井,一则方便居民,二则通过卖水赚取收入。现支撑打水轱辘的石条上的两个深深的石窝,就是卖水时搁置铜钱天长日久磨就而成。
(11)桔柏渡
出昭化古城东门,沿古驿道前行约一公里,便来到嘉陵江边,这里便是古时船帆林立,货进货出的古桔柏渡。桔柏渡古称桔柏津,又有桔柏潭之名。据史载,昔日此处是:“白天万人拱手,夜晚千盏明灯”。可以想象那种行人熙攘,车马塞路,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何称为桔柏渡?有人解释说:剑门蜀道,古柏成荫,称黄(皇)柏大道。此柏树到了秋天,叶成桔黄色,且散发桔与柏两味兼有的芳香,所以又叫桔柏树。此渡即以桔柏名之。还有人说是“安史之乱”时,唐明皇携杨贵妃逃难至桔柏渡边,前有江水阻隔,后有叛军急追,明皇叹道:“真是急迫之渡啊!”后就演绎为“桔柏渡”。又说,“桔”是指桔树,昭化盛产红桔,是本地品种,桔红似火,个不大,籽虽多,但皮薄,甜如蜜,人称“昭化红桔”。“柏”是指参天古柏。昭化有“桔”有“柏”,且颇负盛名,故渡以“桔柏”命名。白龙江和嘉陵江在此汇合,从古至今,是通往阆中、南充、重庆的水上航道,亦为由秦入蜀的金牛道上必经的重要津渡。此处江深水急,山高城固,拒之则渡江困难,是古蜀道上的一道天堑,历来为兵家据守的要津。古有“过个桔柏渡,耽搁十里路”之说。三国时,蜀军包括六出祁山在内的北伐行军和魏军南下都从此渡经过。
(12)挽舟县令何易于
“县令拉纤”的故事,传为一段千秋佳话,在华夏大地上广泛流传。唐人孙樵《书何易于》和《新唐书》均有记载。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唐文宗时,昭化(益昌)有一位县令姓何名易于。有一年春天,利州刺史崔朴趁着明婿的春光,聚集众多宾客从利州出发,泛舟游嘉陵江,直至昭化古城外的桔柏渡,宾客们饱览了嘉陵风光,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又乘船返航。哪知逆水行舟缺人拉纤,崔朴便令何易于征派当地民夫挽舟。何易于挽起官袍,腰插笏板,下水拉着刺史的官船逆水上行。崔朴发现何易于在江边拉纤,说:“我不是让你派民夫吗?为何亲自来挽舟?”何易于回答:“目前正是春耕时节,农民不是犁田插秧,便是采桑养蚕,时间不可强占,相比而言,我没有什么急事要做,又是你的属下,正好来充这个差役。”崔刺史和众宾客一个个羞愧得跳下船去,骑马回利州去了。
唐武宗会昌五年,孙樵路过益昌。易于爱民,百姓有口皆碑,尽述其政绩。还提问道:“皇帝专门设立三等九级来考核勉励地方官吏,而我们的县令只得了个中上。这是为什么呢?孙樵问百姓:“易于督催上缴税赋如何?”百姓回答说:“往往是请求上面宽限上缴期限,不紧逼百姓,使之贱价卖掉谷物和布帛。”又问:“督促公差劳役如何?”答:“动用百姓差役,总是付给报酬。如果财政经费不足,县令便拿出自己的俸银支付,还特别优待贫苦的百姓”。再说:“易于对来往这里的达官显贵,招待馈赠如何?”百姓回答:“除了签发一纸去下一驿站的文书以外,什么东西也未给予。”最后再问:“擒盗如何?”百姓回答:“我们这里没有盗贼。”于是孙樵说:我住在京城,每年都听考校官对地方官吏的考核、评论,总是说,某官治理某县,通过上考下访的考察,又升了什么官。问其施政情况,就是:这个官能督促税赋,而且提前上缴;某官能督促劳役,为官家节省开支;某官能捉拿好多好多盗贼;某官精通官道,得到了达官贵人的美言。唉!那些县令得到上下等级,不过如此而已。百姓听后,再问,他们什么也不回答,都笑着走开了。
孙樵感叹道:他以为当世处在上面的官吏,都知道求得贤才,最重要,最迫切。然而到了急需补充官吏时,就总说是“我最大的优虑,是没有贤才、能人一道来治理国家”,若受命举贤荐能,就说:“我恐怕完不成使命,无法回复诏令!”即使有了人才,又有哪个能识别出来呢?若要深究,要使何易于这样的人生前虽不得公正待遇,而死后必有一个公正评价的,就只有史官来秉笔直书了。这就是孙樵《书何易于》一文主要意思。
(13)三公祠
三公祠到了,这里为何称之为三公祠呢?原来它是后人为纪念武侯诸葛孔明、费公费祎和丁公丁宝祯而建造的。诸葛武侯大家都很熟悉,成都有武侯祠,陕西有武侯墓,这里就不多说了,先说费祎吧!
(14)费祎及费祎墓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河南罗山)人。少年时随叔公入蜀游学,定居于蜀。费祎自幼勤奋好学,头脑聪明。长大后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被诸葛亮委以参事之职,出使吴国,说服孙、权联吴破曹,深孚众望。他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的贤良志士之一。蒋琬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蜀国军国大事。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直驻守在北伐的前沿阵地——汉寿(昭化)。公元252年,后主命祎开府汉寿,处理军国大事。公元253年,新春佳节,费祎在丞相府,宴请前线武将和府中幕僚及地方官吏,共度新春。在互相敬酒祝贺中,费祎“欢饮沉醉”,被姜维在西平战役中俘获的魏国降人郭循刺杀身亡。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县令吴光耀所立,其字由其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利,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费祎之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昭化谒费祎墓题“深谋卓识”匾,费祎墓应该保存完好,无被盗的文史记载和民间传闻。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丁宝祯与丁宫祠
丁宫保,世人所称的别名。本名宝祯(公元1820—1886年),字稚璜,祖藉贵州织金。其父丁建业,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任昭化县令,1820年丁宝祯生于昭化,遂请昭化梨树村(今战胜坝)张氏为乳娘。昭化是丁宝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因此,丁宝祯应认定为昭化人。丁宝祯的乳娘贤良正直,深明大义。丁宝祯从小受其言传身教,为后来为官正直清廉奠定了基础。清咸丰三年(1852年)宝祯中进士。咸丰十年(1859年)任湖南岳州知府,同治二年(1862年)任山东按察使,后升任巡抚。在任期间,整治黄河、运河、筑炮台、建机器局、加强国防等,颇有政绩。同治八年(1868年)秋,深得慈禧宠幸的贴身太监安得海受慈禧所派,前往东南各地秘察私访,沿途不择手段,大收贿赂,搜刮民脂民膏,所到之处地方官员和百姓叫苦连天。安得海来到山东,继续为所欲为。丁宝祯为除暴安民,冒着得罪慈禧和杀头的风险,巧借清官太监不得出都门的先朝祖训为由,将安太监就地正法,而大快人心地除掉了这个恶人。安得海被诛杀后,慈禧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无奈还得给丁宝祯予以嘉奖。丁宝祯此举还得到兵部尚书曾国藩的赞赏:“稚璜真豪杰也!”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祯调任四川总督,在任期间,整顿吏治,严惩盗贼,复修都江堰故堤,造良田数十万亩,裁减徭役赋税,改革盐法,实行官运商销等,政绩卓著,多受朝廷嘉奖。这时丁宝祯已五十多岁,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得益于昭化人民的养育之恩。为此,他在成都置良田二百多亩,请人耕种,上交国库,以充公粮,以永久抵减昭化人民的赋税。光绪十二年(1886年),66岁的丁宝祯病逝于成都任上。逝后,谥封(太子太保)一品爵位,故世人称之“丁宫保”。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昭化人民为纪念丁公父子,在昭化古城西门外建丁宫祠、宫保阁等楼台亭阁二十一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丁宫祠祭日,附近百姓前往追念,瞻仰丁公父子塑像。丁宫祠碑记载有宫保恩德诗:
台阁才华秉国钧,忠良之后更忠纯。
朝廷早已干城寄,宇宙咸钦社稷臣。
全蜀万民呼父母,当今一世仰经纶。
松生已验公侯兆,从此簪缨代有人。
著名川莱“宫保肉丁”在昭化乃至全川各餐馆都很受顾客欢迎。这道菜用青椒丁、油酥花生米、精猪肉丁,三者加香料爆炸而成。淡白、翠绿、金黄,三香分明,香翠、鲜嫩、微辣,风味独特。据传是丁宫保首创,也是他最喜爱吃的菜肴。后人为纪念他,将此菜都名为“宫保肉丁”。
(16)战胜坝
从三公祠前往一公里便是赫赫有名的战胜坝。《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中,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211年,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取下绵竹后,正欲分兵夺取成都。而马超受汉中张肃所派攻打葭萌(今昭化),牵制刘备,以救刘璋。当时葭萌由霍竣驻守。刘备恐葭萌失守,受两面夹击之威胁。诸葛亮令魏延率精兵五百先行,并激将张飞随之,刘备最后压阵,班师至葭萌关下。魏延接连战败杨柏、马岱,在乘势追击时,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了左臂,危急之时,张飞跃马飞奔而至,救了魏延。张、马激战十余回合,马岱败走,张飞欲追,刘备赶到,叫回张飞,当时休战。次日天明,葭萌关下鼓声大作,旌旗飘摇,马超请战,刘备关上观之,叹日:“人称锦马超,名不虚传!”此时张飞要求出战,被刘备制止,说“且休出战,先当避其锐气”。张飞热血沸腾,恨不得杀将出去活吞了马超,均被刘备挡住。午后,刘备见马超人马皆倦,遂以精兵五百骑,同张飞杀下关来。张、马二人遂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刘备恐张飞有失,鸣金收兵。张飞回阵稍歇片刻,又出阵与马超厮杀,再战百余回合,仍不分胜负。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又鸣金收兵。张飞这时正杀得性起,马超也不示弱,双方均无罢战之意,于是张飞请求安排夜战,刘备应允,一时两军点燃千万火把,马超也换马出阵,两将又展开鏖战,仍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准备次日再战。这时诸葛亮赶来,并止战。后来诸葛亮用计收降了马超,为己所用。战胜坝发生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情节家喻户晓,战胜坝也因此闻名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