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关楼,始为三国蜀汉诸葛亮修筑,经多次烽火,屡毁屡建,却雄风依然。2006年2月12日晚又遭遇大火,再次被烧毁的关楼,是1992年剑阁县重新修建的。关楼被烧毁后,施工队伍经过两个月已修复,现在已恢复剑门关关楼原貌。它雄踞关口,气势恢弘,雄伟峥嵘。当年蜀相诸葛亮经剑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见此处壁高千仞,谷深树茂,便在此依崖垒石,建关设尉,并修阁道三十里,始称“剑阁”。
剑门关关楼,高大巍峨,为三层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底层以青石条错缝筑成,四面成墙,坚不可摧。墙外黄泥勾缝,墙头枯草萧瑟,关隘寒风四起,仿佛烽火当年。关楼底座则砌拱形门洞,有铺首含环、铜钉密突的两扇铁门,治世便开,战乱则闭。外门中墙石柱镌有一联,云:“矗立岗峦,起伏蹲踞如猛虎;”“迂回栈道,蜿蜒曲折似长蛇”,横额书“剑阁”二字。
中楼为箭楼,砌有了望台和射击孔。楼间宽敞,可操武练剑。正中门栏上悬有一匾,书着“雄关天堑”,两柱楹联为:“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外两柱的楹联为:“道德五指千古秀,蜀山万里剑门雄”。
登上三楼,清风徐来,极目远眺,顿感神清气爽。楼阁间陈列有不少珍贵文物古迹,内间壁上书写有清代果亲王允礼书题诗句:“谁携天外芙蓉锷,高挥层霄见太空。阁道摩空星斗近,仙风吹入玉屏行。”楼上陈列室内还陈列有历代书法家写的诗文,如张载的《剑阁铭》,李白的《蜀道难》,柳宗元的《剑门铭》等等,真草隶篆,妙笔生辉。推窗远望,关山重重,巍巍秦岭赫然在目,正如楼阁上楹联所言:“蜀道关头险,剑门天下雄”,横额曰:“眼底长安”。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粮田,美池,桑竹之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那剑门关进可攻,退可守,更是由北而南进入天府之国的最后一道天险屏障。得剑门者,得四川。
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如今慕名前来拜访雄关的我们,早已看不见了雄关内外往昔燃烧的烽烟和战火,那刀枪剑戟的拼杀撕打呐喊之声也早已化作了历史的云烟,我只看见熙熙攘攘的游人们煦暖的笑容和幸福的眼神,剑门关雄风依旧,正默默地向游人们述说着人世的沧海和桑田,但述说的却早已是和平与发展的深刻主题了。
千年雄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作者李兴荣)
3、翠云廊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来到广元翠云廊旅游。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它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什,南下阆中,三条路蜿蜒三百里,全是林荫道,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树为柏树,经过历朝历代,无数劫难,留存至今的古柏,还有8000多株,最大的须8人合围,小的也要3-4个人方可抱拢。现今已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
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和“张飞柏”,是近万株苍翠的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翠云廊”这一生动而典雅的名字的由来,还得从剑州知州乔钵说起。知州乔钵观览了行道古柏后,题写了《翠云廊》诗后,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剑州路柏”的雅名。诗是这样写的:“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淳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除了翠云廊的得名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外,其实翠云廊中的古柏还有许多动人的名字和传奇的故事呢!
比如:“张飞柏,阿斗柏,鸳鸯柏,罗汉柏。”
“安乐树,羞人树,滚龙树。”
“巨蟒吞石,五鼠爬杆,开膛破肚,二龙戏珠,美女抱子,皇帝骑白马等等。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用绝妙的诗句颂扬她,“蟠根惊窜蟒,弱干识栖风。”“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坠蹬道,尤爱柏参天。”苍劲的身躯,留存了古朴风韵;翡翠的情怀,染绿了人们的胸襟!
千百年来,翠云廊古柏累受天灾人祸的袭击,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廊道古柏7900多株。虽然规模比原来小了许多,但气势如故,古貌犹存。成片的年幼柏树群陪衬,使素有“柏树之乡”美称的剑阁山区倍添秀色。事实上翠云廊是千年树木的产物,官民共护。根据多方考证和大量的史料证明,这些古柏非一朝一代的产物,更非某个人的功劳,而是秦代以来历代劳动人民用汗水浇灌形成的艺术珍品。在翠云廊各段抽样调查的1900多株古柏中,胸径2m以上的有7株,1m到1.4m的854株;1m以下的有669株。这说明翠云廊古柏不是一次栽植而成,而是历代不断栽植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根据文献记载和科学工作者的考证以及明间传说,古蜀道上大规模植树有6次。
第一次是秦朝,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起《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他还下令在全国各驿道种植松柏,用以显示天子威仪,此及群众便把这次植的树称“皇柏”。根、据科学工作者考察凡胸径两米以上的古柏,树龄约2000多年,应是秦代所植。
第二次是三国鼎立时期。“张飞柏”在剑阁人民群众中已成了翠云廊古柏的代名词,传说由来已久。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根、据考,翠云廊上两米左右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剑阁人民曾在驿道两旁大量种植松柏,当时叫栽“风脉”。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石碑。这碑到了宋代,由于风雪剥蚀,当地人又请大文人苏轼重书碑文,今碑刻仍存觉苑寺内。估计翠云廊上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这时所植。
第四次是唐代,相传唐天宝年间,杨贵妃喜欢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加鞭,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鲜味,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剑阁人民又在厚道有基础上进行了载补。使翠云廊处具规模。第五次是北宋时期,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宋仁宗昭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司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又是一次大规模植树,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第六次是明朝,明正德年间,李璧(字白天)任剑阁知州时曾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什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因而同治《剑州志》所载清人乔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从此形成了宏伟规模。
自有驿道和行道树以来,老百姓便以护路爱树为己任。这种优良传统沿袭到现在,山区人民把修桥补路、载桑植柏看成一种美德,看成是为后人造福,因而也自有爱路护树的好习惯。加文历代统治都也很重视对驿路驿树的保护,奉汉至唐就没有专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明代颁布“官民禁伐”的令,清代官府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1935年,由于川陕公路的修筑,古柏损坏严重,民众甚为痛愤,后来蒋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布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还先后三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萎和处于危险环境的古柏进行了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这些措施的实行,使翠云廊古柏延年益寿,幼柏生机盎然,茂盛苍翠。
翠云廊是举世无双的古行道古柏组成的风雨长廊,是蜀道上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汗水灌溉的艺术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象征。她不仅是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护完好的中国艺术珍品,而且是全世界的瑰宝。她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品”,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的确,无论如何赞美“翠云廊”都不过分,她不仅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更给以古蜀道无微不至的呵护,才使古蜀道有了良好的行驶环境及平整的路面。
翠云廊——当之无愧的蜀道明珠!(作者:熊艳华)
4.明月峡古栈道
各位朋友:
这里就是川陕著名古蜀道遗迹—明月峡古栈道遗址。它位于四川最北端广元市朝天区,古往今来,这里都是出入川陕的咽喉要道,李白曾在此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明月峡,过去叫朝天峡。朝天曾因唐明皇“安史之乱”奔蜀,蜀中百官在此接驾朝拜天子而得名。明月峡,是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仕来此观嘉陵月色,品栈道古今,于是取李白“清风清,秋月明”的诗句誉称朝天峡为明月峡。明月峡栈道又称先秦古栈道,开凿的年代是先秦时期,居古金牛道的一段,距今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栈道,一般指在悬崖绝壁上凿孔铺板,使之成为人马通行的交通命脉。秦惠王灭蜀,他的十万大军就是在这条大道上行进的,这为秦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中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就了汉朝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汉之兴自蜀汉”,这些都与栈道密切相关。
三国时期,诸葛亮相蜀,为北伐中原,保证粮草军旅之进退,曾派大将费祎对这段栈道进行了修整:一是把原有栈道加宽至两米,可供两马并行;二是对栈道结构进行了改进,同时还制造了一种“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以适应艰险蜀道的运输。当时,明月峡这条古道成为他调遣兵马、运送粮秣的生命线。
这里我们可看见明月峡全景,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地貌。如今明月峡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展现了中国交通历史的演变过程。今日蜀道不再难,当游船的汽笛声、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马达声响起时,仿佛组成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章,令人怀古喜今。
大家看见的这便是2000多年前的栈道孔眼。全峡原有栈孔1400多个,修川陕公路被毁坏后,现存有400个,分布在东岸岩壁上(大家乘船可以观看到)。这些孔眼设计奇巧而科学。首先,大家看,这栈道孔眼里边还有一个小方形孔眼,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一个小栓眼,目的是把横梁套住,防止木料滑脱。那么安好木栓的这根横梁又是怎么放进去的呢?原来,横梁比孔眼口径要小一些,当带木栓的横梁放进孔眼后,经抖动让木栓落在栓孔里自然卯住横梁,然后再用楔子把横梁楔实,木梁就自然紧固了。另外,大家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孔眼是向上倾斜的,这样做的目的原来也是为了防止横梁的向下滑脱。在明月峡其它的孔眼里,这旁边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槽,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叫引水槽,是为了把雨水从中引出来,防止木料的腐蚀。古人真聪明!前边,这一个孔眼凿的真不错,现在的工匠很难完成如此孔眼的开凿。对了,这么浩瀚的栈道工程,古人究竟是怎么修建的呢?让我们到前边去看一看吧?
站在这里,栈道凌江飞架的感觉便出来了,这可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古栈道了。它的修建,要经过的凿孔、架梁、立柱、铺板、盖棚等工序。盖棚的目的是防止沙石掉在人马身上。当时,没有铁钉,凿孔、安木都要经过精密计算,这样才能做到严实合缝、丝丝入扣。这些崖壁上的孔究竟是怎么开凿的呢?有人说,是在半壁上掉下一个箩筐,人站在箩筐里凿孔;有人说在水里搭架,可有些地方水流湍急,也难以完成呀?有人说,是先凿好一个孔,铺一根木梁,再横向凿一个孔,再铺上木梁,这样就可以依次凿出一个一个的孔了。究竟怎么凿的,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是一个迷呢?这样的工程可想多艰巨,难怪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地摧山崩壮士死,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样修出的栈道,牢固了,十万大军从上边经过,安然无恙。当然栈道也是脆弱的,一旦哪处垮塌,全线交通就会崩溃。古代的战争,往往交通和战争路线的选择将对战争胜败起决定性作用。历史上楚汉相争和三国“火烧栈道”便是一种军事目的,起断道的作用。前边就是《三国演义》“火烧栈道”的拍摄现场,现在请大家先在这里拍拍照,然后再去前边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