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广元人民对武则天怀有特别亲切的感情和真挚敬意
下面我们还是来说说武后其人其事
武后出身于官宦世家,长于山川秀美的川北大地,聪慧达理,多才多艺,早在做皇后时就“建言十二事”,系统地表述了务本戒奢、息兵劝农、男女同尊、加薪进言等治国主张。同时她还标新立异、造字作诗,颇有见地的如瞾,音照,意日月当空,普照天下。此字为则天专用。又如埊,山水土为地也;圀,四面八方为国也。武则天诗文在全唐诗中保留有58首。
武则天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皇家花园),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气,不奉诏,武后大怒,将牡丹贬到洛阳。
《全唐诗》对此诗加有注解,意为武则天当了皇帝,改唐为周,朝廷中,有一些保守势力极力反对,在暗中企图发动一场宫廷政变。第二年腊月,几位图谋政变的卿相上疏说,上林苑的百花在寒风中盛开,妄图骗武则天前往观赏,以便乘机谋害她。武则天识破了这个阴谋,她沉着果断,将计就计,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即兴诗,实际上是一道不露声色的密令,下令拥戴她的连夜做好平叛前的准备。在武则天的指挥下,将阴谋叛乱者一网打尽,使武周政权得到巩固。
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走完了89岁历程,临终遗言“去帝号,还政李唐”,以“则天大圣皇后”身份陪葬高宗乾陵,立“无字碑”将自己的千秋功罪交给后人评说。
武则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参与并执掌了最高统治权力,功过分明、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贡献突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贤举能,知人善用
武则天非常重视用人之道,她一方面鼓励告密,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和重用一些治国治民的贤才,以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她选拔和培养的一些官员在开元时期成为著名的大臣。如名相神探狄仁杰,才女上官婉儿、张柬之、姚崇等多达数十人。
武则天还进一步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她所推行的科举制度一直被采用到清朝晚期。
第二、发展经济,注重农业
武则天继承了唐初重农的政策,继续实施均田制,她多次发布诏令劝导农桑,致使耕地增加,户有余粮。户口数由太宗时的380万户,增至女皇晚期的615万户。同时她还撰写了《兆人本业记》,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部由皇帝主持撰写的农书。
第三、克平边患,巩固边防
武则天执政期间的一个重要功绩是打击吐蕃、突厥族的进犯,安定了边疆。恢复了原有的安西四镇,重新打通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使大唐帝国的声威重震西域。国家版图进一步扩大,东西南北四至达到唐代的极致。
第四、破旧俗,树女权
武则天还大力改善了妇女的地位,使唐代妇女生活出现了历朝无法相比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如: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了父在母丧,也得守三年,要建立父母平等的家庭地位;大力宣扬重用女性中的楷模,如上官婉儿即助其理政几十年;妇女可以广泛地参加文体活动;邀请妇女参加有政治意味的宴会,让她们和百官同坐在一个殿内,这在“男女有别”的封建时代,是一大创举。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
第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武则天倡导天下臣民,直言上书,连农夫、樵民都可以求见皇上,申述意见。
总之,在她执政时期,正是唐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到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综观武则天的一生,她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已故的名誉主席宋庆龄对武则天作出的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⑤石刻艺术瑰宝——皇泽寺摩崖造像
我们现在来到迎晖楼看见的是皇泽寺的摩崖造像,它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盛唐的不断雕凿,到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三百余年,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内现存57龛窟,大小造像1203余余躯,主要分布在写心经洞区、大佛楼区、五佛亭区,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大佛窟(28号)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佛窟,是我们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的,造像最为精美的龛窟。它开凿于初唐时期。窟高6.86、宽5.55、深3.6米。窟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门两侧雕二力士,后壁为天龙八部护法神像。
窟内主佛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高4.9米,面相丰满,胸部隆起,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尤其是双眼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由此可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左侧为观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他们与主佛阿弥陀佛合称为“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坐镇西方,那里宫殿楼台,树木花池都用金、银、珊瑚、琥珀等七种珍宝装饰,伎乐声声不绝,香花飘洒不断,是人们向往的极乐世界。人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只要心中想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你想吃饭的时候,就有宝碗自然出现在你面前,里面都装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你需要衣服的时候,树上自然会出现华丽的衣服供你取用。这个世界是人们最为想往的世界,那么怎样才能来到这个美妙的世界呢?方法很简单,你只有一心念阿弥陀佛的法号,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你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菩萨就会前来迎接你往生这个世界,享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享受到的幸福快乐。所以现在还常听人们念经念阿弥陀佛的法号。
不过,老百姓最信奉的还有观音,观音又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因避讳改为“观音”),人们如果遇到什么灾难,只有念观音菩萨的法号,他就会循声而往解救你,使你脱离一切苦难。
从整体上看,大佛窟造像布局合理,雕凿细微,技法熟练,像容渐趋丰满,介于阶梯式和圆刀间的过渡形式,确为目前国内初唐时期石刻造像的精品,也被专家学者们誉为四川唐代造像之冠,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中心柱窟(45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心柱窟又称支提窟,在我们南方地区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见的,现在看到的这个也是我们四川唯一的一个中心柱窟,是我国早期北魏石刻艺术的珍品。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八王分舍利,起塔供养,中心柱窟就是由佛堂中安放佛祖舍利的塔演变而来的。《菩萨本行经》中说:“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无量也”。意为如果能经常性地围绕佛塔作礼拜(围塔转一圈如同念一遍经),就可以在来世获得无上的功德和福报。
中心柱窟始凿于北魏晚期,是皇泽寺雕刻年代最早的一窟。窟中一方形塔柱四面开龛,由塔基、塔身及塔顶组成,三壁各雕一大龛为三世佛,展现的是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每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石像,龛顶雕七佛八飞天,三壁其余部分凿千佛。
⑥“蚕桑十二事图”
人之生存温饱衣食为必须,食饱则重农,衣温则重桑,吃穿乃安民治国之大事,因此,植桑养蚕是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础,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历来为执政者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武则天为重农桑作表率,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开始,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亲桑和祭祀先蚕的仪式。而我国现存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蚕桑栽培史的却不多。
我们现在看到的线刻“蚕桑十二事图”是雕刻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就是用通俗生动的连环画表现从培桑养蚕到缫丝的全过程。图中人物共101人,姿态各异,构图精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淳美的川北山乡风情,是研究蚕桑民俗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我们现在有幸能亲见实物,它的拓本现藏于杭州丝绸博物馆,并被收录河北农大教材中。
此蚕桑图的作者是广元知县曾逢吉。他于清嘉庆年间先后任昭化、广元知县,先是倡导在驿道沿途和书院、寺庙四周遍植桑树,共植树十万余株。以美化环境,二可造福于人民。后又在广元县境东南西北千余里的驿道上种桑树二十三万株。形成了“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的壮丽景色。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冬,他升任松潘府同知(知府之副职)前,精心绘成这组“选椹(椹为桑树的果实)种桑、树桑、条桑、窝桑、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十二副图画,并令人刻立于先蚕祠内,意在劝农桑,重视农业。民国时移到南门蚕桑局,1974年移到皇泽寺内保存。
我们先来看首图,“蚕马图”为我们讲诉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据晋·干宝《搜神记》载:很久以前,一女孩的父亲外出经商久久未归,她非常思念父亲,有一天坐在白马背上自言自语地:“若有谁能将我的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他”!说完这话她就径自离去,听完这话,白马也随后起身长啸一声向远方奔去。没过几天父亲果然骑着白马归来,父女相见分外高兴,于是就用上等的马料来喂这匹,可马都不吃。每当看见女孩的时候就高声嘶鸣,父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了女孩,女子就告诉父亲,父亲得知此事后,大怒杀死白马,为除心头之恨又将马皮剥下暴晒,。突然有一天一阵狂风将马皮吹起,然后把女孩紧紧裹住来到一颗树上,人们在树上找着马皮打开一看,这个女孩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小虫子,由于在这颗树上发生这样一件丧事,人们取谐音,将这颗树叫做“桑树”。你们再看,“蚕”字是不是由“天”、“虫”二字组合而成,所以人们就将这天上掉下的虫子叫“蚕”。女孩变成小虫子后,就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化作了绵绵无尽的丝。这就是“蚕”的来历,后也被人们视为蚕神“马头娘”。
现在在浙江、广东一带桑蚕之地和丝绸行业也还有祭祀嫘祖(是中国历代祭祀的蚕神,传说是黄帝元妃,是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丝绸的)和马头娘的习俗。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幅,你们看,在一个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里,一家老小正在忙碌着,院中的车上有缫好的丝,窗前一个小孩露出头正好奇地看着这一切。看着这幅图不免让我们想起康熙皇帝在颐和园《御制耕积图》里对缫丝的描写:“绿荫掩映野人家,每到茧时静不哗。一自夏初成茧后,篱边新听响缫车。”再看这幅图,丰收了,一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正坐在窗前盘算着这一年的收成和制定来年的计划,好一幅动人的画面。
皇泽寺景区内容丰富,可看之处尚多。还有武氏家庙,写《心经阁》等,留给大家自己品味。由于时间关系,皇泽寺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作者向喜)
2、剑门关
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剑阁县,游览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剑门关。剑门关是古蜀国通往中原的一个重要关口,,更是川陕公路上最重要的关镒。以山雄、关险、峰翠、谷幽而著称于世。"古人曾把四川的风光名胜归纳为"四个天下",那就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可见古剑门在四川人的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剑门关在广元市南45公里处。此处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高入云霄,主峰大剑山峰如利剑,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形似大门,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剑门”,是以得名。
但是站在关口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故此,我今天先把大家带到最佳观景台来,远眺剑门胜景。我们脚下这座古桥叫剑溪桥,建于明代弘治年间,为古剑门至葭萌(今广元昭化镇)的重要桥梁。此桥己历经五百多年风雨剥蚀,但它的主体结构至今保存完好。大家如果认真一观,便可发现它有与众不同的特征。那就是它的桥拱是尖形,俗称莲花瓣拱形桥,是明代独有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川北唯一现存的此类古建实物,成了建筑师们的一本宝书。我们站在这里回首一望剑门关时,一种博大的山川气势迎面扑来,让人叹为观止。你们看,那铜墙铁壁般的百丈砾岩,峰峦叠翠的百里群峰,大小剑山如耸立云霄的巨大屏障,东西两侧那幽深而神秘的两道峡谷,都尽收眼底。对于大小剑山(砾岩)的观感,自古有"剑门无寸土"之说。原有"岩岩梁山,积石峨峨……"之颂。剑门的环形砾岩石壁东枕嘉陵江,西达五指山,长约130华里。是它把自秦岭而来的百里群山横阻于此。尤如铜墙铁壁,固守着蜀北大门,让多少英雄豪杰望而兴叹,却步山前。此处岩壁虽寸草不生,但峰顶却翠绿欲滴,故此蜀汉大将军姜维称之为"云环耸翠"。三国时,蜀将姜维据守此关,魏国大将领十万精锐之师被阻挡在剑门关外,一筹莫展。关口岩壁间仍有"第一关"、"天下雄关"的碑。人们到此仍可远眺剑阁72峰的雄伟气势,想象当年关隘的险峻。新建的剑门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附近山峦绵亘,植被葱笼,景色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