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诚信教育贯穿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从政道德教育,到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诚实杯”竞赛和个体工商户的“绿叶工程”建设,再到广大公民的现代化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都突出了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个人的信用素质。全省各地根据全国、省整规办、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意见》的部署,由宣传部牵头,结合当前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共铸诚信浙江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宣传教育活动以“让社会充满诚信,以诚信振兴浙江”为主题,以学习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行政许可法》等为内容开展活动。各个部委办局联合发出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社会充满诚信,让诚信振兴浙江”的倡议。宣传部与总工会联合评选职业道德“双十佳”。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9.20”公民道德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期间,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全省人民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等意识;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一个宣传周、一次座谈会、一次大型广场咨询、一次信用知识全体干部培训、一次法律信用知识测试。各个职能部门继续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等评比活动,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2003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宁波市就在国内率先推出教师信用承诺的新举措,宁波市5万名中小学教师向社会作出10项信用承诺:不搞有偿家教;在工作时间不在校外兼课、经商和利用节假日办各种收费补习班;不歧视、驱赶差生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首次。2004年,浙江开展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自查自纠工作。针对浙江律师队伍存在着的问题,如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制度建设不够规范,律师案卷归档率低,与公检法部门的关系不够规范,有的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在教育整顿过程中不够慎重,存在简化程序、偷工减料现象等问题,全省各级律师管理部门、律师协会、516家律师事务所和5000余名律师结合自身查问题、找差距。浙江司法行政系统还建立了律师诚信档案,并在网上公布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不诚信行为。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守信创建活动,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民生医业集团有限公司、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医药企业向全省医药行业联合发出《诚信宣言》。金融系统开展了“重借款合同、守银行信用”活动,举办“银行杯”诚实守信知识竞赛,开通“12366”税务咨询服务热线、总结推广信用企业建设的典型经验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信用建设的氛围。一句话,全省各行各业叫响做实《公民道德规范》,使得“诚实守信”成为各类主体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取向。
第二,把诚信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到岗位培训、劳动技能培训,都开设了诚信教育的课程。有的地区还组织编写《诚信教育读本》,组建讲师团进行巡回报告,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会、研讨会和知识竞赛,进行信用文明岗、信用文明商店、信用文明企业等各种创建,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的系列活动,使全社会积极投身到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行动中来,使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深入人心。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了使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全省各地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诚信征文活动”。针对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大学生诚信危机”,如考试作弊、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袭别人的论文、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2004年9月20日起,浙江省高校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诚信教育,全省高校每个班级都召开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每名学生都要写一篇心得,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了解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知道违反诚实守信原则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近年来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诚信教育活动。
第三,加强新闻舆论单位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新闻舆论单位出动一切宣传力量,开动一切宣传机器,运用一切宣传渠道,大力度、高密度地开展宣传,叫响“信用浙江”。在报刊开辟专栏,在广播电视开设专题,并适当配发评论,宣传“信用浙江”,真正使“信用浙江”家喻户晓,形成了全社会关心信用建设,人人参与信用建设的良好局面。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主题宣传活动。全省开展了“信用浙江千里行”新闻采访活动。省级8家新闻单位赶赴11个市开展了为期近两个月的集中报道,宣传报送了各地专项执法整治、信用动态监管、推进企业信用记录制度等“信用浙江”建设情况。在活动期间,省级新闻媒体开辟了专版(专栏),发表报道百余篇。《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开展了读者推荐“信用浙江之星”活动,还开辟专栏报导“信用浙江”建设的典型。各地市纷纷建立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信用宁波”、“信用温州”、“信用金华”、“信用嘉兴”等宣传活动。宁波市大张旗鼓地广泛宣传“信用宁波”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与形式,引导广大市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规范,使诚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举办了全市性的演讲比赛与征文活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宣传“信用宁波”建设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知识。
温州市为了使信用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3年8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诚信日”。湖州市利用“湖州信用网”,设定了信用常识、政策法规、信息动态、企业信用查询和在线投诉等内容,广泛开展“信用意识培育工程”。绍兴市个私协会发出“关于积极参与企业信用工程,开展争创诚信企业”活动的倡议,在全市范围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舆论氛围。
第四,大力弘扬信用文化,培育信用道德。全民信用意识的提高必须有信用文化的支撑。没有全省人民对信用文化的认同,信用制度不一定制定得出来,即使制定出来了也不一定能够执行得下去。因而,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弘扬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是建立信用制度的社会思想基础,是培育和提升公民的信用意识的基本前提。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建设信用浙江进程中,努力把营造信用文化与落实“以德治国”战略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2000年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浙江省结合本省实际,深入调研浙江地域文化和群众生活特点,把握当前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规范》248句话,992个字,既体现《纲要》的普遍要求,又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既涵盖各行各业,又充分体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道德要求,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易记易懂,成为全省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2001年9月以省委文件的形式下发,发行突破180万册,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为使《规范》成为全省人民共同遵循的行为守则,全省各级宣传部门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比如有的地方利用农村春节买年画、贴春联的习俗,把《规范》融进年画、春联,送进千家万户;有的地方利用广场群众文艺活动、公民道德知识竞赛等方法,开展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守道德、讲规范的浓厚氛围。
针对浙江城乡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共同问题,浙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曾普遍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城市,主要载体是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从1991年至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11个市(地)党委、政府所在城市,组织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1999年后又将这一活动改为文明城市申报活动。城市文明创建活动融思想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科教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为一体,把精神文明的各项任务加以量化,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促使各地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2000年6月和2001年12月,杭州、宁波两市的创建文明城市经验,分别被中央文明委、中宣部作为一级宣传在中央各主要新闻媒体推出,在全国引起良好的反响。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四市于2001年11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城市。广大县(市)也开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与此同时,浙江还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从1997年以来,浙江在商业、供销、粮食、交通、建设、卫生、公安、邮电、铁路、电力、金融、民航等窗口行业开展了“学习文明服务示范点,创建文明行业”的活动。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重视示范点建设、实施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的文明创建活动。到2001年,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又与建设“信用浙江”相衔接,通过加强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建设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增强行业诚信意识。
充分利用浙江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信用文化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为加大信用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效果,全省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载体,积极构建信用文化媒体平台,开创信用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地利用越剧、婺剧、道情和莲花落、田歌等地方传统文艺形式,创作了一批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利用人文景观丰富、历史积淀深厚这一优势,浙江各地还建成了一批信用文化基地,通过这些信用文化基地的建设,弘扬信用文化。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信用文化”的影响力,浙江省还积极将“信用文化”引进机关、企业、社区和校园,使“信用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万向集团和传化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企业信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居民集中的各个社区,经常可以看见宣传诚实守信风尚的标语牌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栏。而从2005学年开始,杭州市在市属所有大中小学中全面推广信用教育,并由教育专家制订了专门的辅导教材。信用文化进校园是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实守信”的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大力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努力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浙江各地逐步形成了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加强信用文化建设,诚信正被人们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使一些企业和个人纠正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问题的种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树立起了诚信是做人之本、兴企之本、强省之本的正确观念。
三、浙江信用制度创新的启示
“信用浙江”建设无疑使浙江树立起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浙江迅速崛起了一大批注重质量、注重品牌、注重信用的企业,形成了一大批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浙江各级政府的信用率和信用形象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个人信用建设初见成效,信用观念深入人心。“信用浙江”建设短短的几年实践,不仅对于改进浙江的社会信用环境,优化浙江的区域市场秩序产生了显着的积极影响,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区域信用建设的经验,为我国信用制度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完善市场机制:信用制度创新的基础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逻辑是一种自由秩序即“人类分工合作的扩展秩序”。因此,从市场逻辑的角度看,一部人类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分工合作秩序不断扩展、市场逻辑不断展开的演绎过程。在人类社会历史早期就出现了“市场”,不过只是零星的局部的存在,这种“扩大秩序”的程度很低、范围还很小很狭窄,还不占主导地位。只有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把绝大多数人都纳入到分工合作的交换关系中去的时候,我们才称形成了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解决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最经济、最巧妙而且无法替代的工具。市场制度是以自利和理性的经济人为理论前提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市场主体讲信用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在高效、有序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主体不讲信用,肯定会被淘汰出局。市场机制本身具有奖优罚劣的功能。浙江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依靠市场机制来建设市场信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