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中规中矩的题目,辽宁省语文试题也是由考试中心命制的,与全国课标卷配置完全相同,堪称姊妹卷。
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则材料的层次。
一、开端——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并在“刚从果园里摘来”的诱导下问:“你们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
学生甲,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二、发展——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
学生乙等,说闻到了;
学生丙等,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
三、高潮——哲学家问三位默不作声的学生:“你们怎么啦?”
学生丁,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
学生戊,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学生己,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四、结局——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材料中的哲学家以譬喻的方式,或者是高考作文题目以寓言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我们只需要把“闻”啊、“香”啊,调换一下,就可以适用来展示生活中的许多情景。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材料、好文题。显然,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具体来说,甲学生的特点是盲目轻信,被表象所迷惑;学生乙、学生丙“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这部分学生分两种情况,一类与前面那个学生一样,太相信老师的说法,只关注了“苹果”的形与色,另一类可能确实“闻”过,但人云亦云,随大流。三个默不做声的学生中,“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其特点是处事谨慎,并尊重自己的真实感觉;“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表明他注重多角度认识事物(不仅“闻”而且“摸”);至于最后一名学生,如果“感冒”不是托词,至少表现了他的诚实。当然,“哲学家”也是一个思考点,他拿苹果教育学生,应该是有意教导他们不能太依赖他人的思想与学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总体来看,我们可获得如下立意点:
(1)不要盲目崇拜和迷信权威,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2)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更不要人云亦云。
(3)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实践,实践出真知,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才是真实可靠的。
(4)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调查清楚后再发言。
(5)坚持自我,坚持真理。
(6)“求真”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求真”必须“真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7)循循善诱,善于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通过远观、近闻、手摸进行实践,给学生一个实践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坚守自我,执著前行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题记
一只用蜡做的假苹果,之所以拥有了真苹果的香味,只是因为学生们轻信了“师”的魅力,盲目地追随师兄弟的“风”的方向,因而迷失了自己。而真正的自我却是一张张风中飘舞的纸屑,是一根根漫天飞卷的蓬草……
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个真正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个不盲从的人。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放弃理性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于是,悲剧便产生了。因为盲从,燕国人爬行着回家,因此,便有了邯郸学步的笑话;因为盲从,东施效颦成为贻笑大方;因为盲从,人们崇拜“养生大师”,于是成就了张悟本;因为盲从,可爱的孩子挤进了“补习门”,可怜的父母沦为孩奴;因为盲从,日本核泄漏之后,中国人成了“盐荒子孙”……
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执著坚定的人。结庐在人境,岂无车马喧?人生成功的智慧就是于世事纷扰处耐得住喧闹,不要让“风”吹乱理智的旗帜。孔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他的执著让人们不禁感到疑惑,但正因为他把对理想的坚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才有了今天我们中国绚烂的儒家文化。文革动乱中的钱钟书面对混乱的时局,选择了“寂静”,“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有人质问他的文人品性,指责他是“龟缩哲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向时代发言,却对时代的一切保持沉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钱钟书的沉默绝不是放弃,更不是同流,这种沉默恰恰是作为一个卑微的知识分子无力参与社会的无奈和可悲,是黑暗中坚守信念的睿智和可敬。
同样,因为忠于实践和理性,才有了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箴言,才有了哥白尼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的“日心说”,才有了丁肇中的J粒子家族的伟大发现……执著让他们相守寂寞,坚守让他们思辨理性,所以他们不愿在高高的神坛下屈从,只愿在朴素的真理前低头。
郑板桥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真正的人,应是一个不为浮躁所同化的人。也就是坚定自我,不盲目随从的人。放眼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出人头地”,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压力,于是让渴望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各种“快餐式的成功”和“速食式的成名”的“典范”炒作,让人们越来越忍不了清贫和平凡,越来越急功近利,耐不得脚踏实地的步伐,而是不切实际地去跟风,疯跑,预支着青春和生命去赌明天。殊不知这些已经在盲目的跟风中,早已舍弃了明天,迷茫了将来。
一个真正的人,就是根植土壤又坚守自我的人。他的心灵犹如强大的芦苇,在浩渺田野之中、汤汤河水之畔,纵使罡风吹过,也不让风掌控自己的脚步、动摇自己的根基。当风静云淡时,它守住自己的口,不要让它乱品春秋;守住自己的脚,不要让它随波逐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考场得分] 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9分=59分
【得分亮点】
①从内容上看:开篇从容地从所给的材料切入,造成不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和立意准确的深刻印象,引出论题。材料鲜活,古今中外俱全,材料例证紧密围绕中心论述,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②从表达上看:引用材料虽然颇多,但层次清晰,层层深入,表达入情入理,丝丝入扣。③从形式上看,论述的线索清晰可见。题记中引用哲学大师笛卡尔的话,开头引用苏轼的词句做分论点,表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执著;中间引用郑板桥的诗句,阐述自己不为浮躁所同化的坚定品格,又是下段的中心论点。三处引用,成为贯穿全文的论述线索,表明了不盲从、坚持自我、执著追求的观点,恰当地表明文章的中心,又显示文章的文化含量。
高考大纲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中的第一项。“符合题意”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符合命题意图。命题意图的核心是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题)所要求表现的中心。
如何鉴别切题与否?可以用一个完整而相对翔实的句子(或长句)把自己拟立的中心周密地写出来,这样的句子能够让自己清楚地看出它是否符合命题者所要表现的中心。
比如“处处留意皆学问”这个题目,如果是“只要留意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番思考与学习,就会获得其中的学问”就偏题了。因为“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若是教科书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就不准确了,因为它不能体现“处处留意”的内涵。如果换成“处处留意那些人们容易忽略的其实是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番思考与学习,就会获得其中的学问”,就会好一些。
现在不少考生,拿到题目不认真阅读材料,不进行细心思考,不注意紧扣关键词句、提示语、词语表达中心等进行综合审题;仅凭感觉或经验确定题意,重则离题万里,轻则偏离题意。一般偏题现象比较普遍,2007年江苏一些考生把作文题“怀想天空”理解为“畅想未来的天空”或“描写眼前的天空”,就属于偏题。
在考场中,要变“偏离题意”为“切合题意”,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有敏锐的“识偏”目光。在考场中,考生要能敏锐地发现自己作文的偏题问题。一般是在构思与打草稿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的,开始为朦胧的意识,后来为明晰的觉察。
第二,要有正确地“重审”思维。一旦发现作文偏题,就立即停笔重新审题。在这重新审题的时候,要更加认真地重读原题或原材料,准确地重找关键词与提示语,以吃准题目的重心,吃透材料的内涵。
第三,要有娴熟的“纠偏”技能。根据重新确定的题意,进行快捷地调整与修改。既要注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处字面上的修改,更要注意整体内容中心上的调整,使得重新确定的中心与命题的题意完全吻合。
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
【试题解析】
广东高考作文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但实际上是话题作文的翻版,今年广东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有利于考查考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常识”指的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和(或)掌握的知识,即普通知识,而这个范围是很广的,比如:人是要吃饭的,人总是要死的,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农民要种好庄稼,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诚实经营是企业的本分,还有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红灯停、绿灯行,雨天要打伞,1+1=2等,这些“普通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它来自社会实践,亦即“经验知识”——作文审题要抓住“常识”普通性一面,写出对“普通知识”看法即可。思考层次可由小到大,常识与生活,与人生,与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关系。
但在立意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分析、思考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来看,材料中给出来两个有倾向性的观点: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常识须推陈而出新,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两个基本信息:一是常识虽然平常,人所尽知,但有时知道了不一定能做到,如有人不按常识做事,这就是“难行”的表现之一;二是有时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其中,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即可,但也可另外选择新的角度作文,甚至反向立意,像今年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知秋?”就是对常识的反向思考。从命题立意上看,本题眼界开阔,我们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常识,而且社会中的许多人或常常忽视甚至无视常识对生活、人生的作用,甚至囿于生活常识,不敢创新,若能如此思维,文章就会更有深度和广度。作文立意的思辨色彩是广东近年设题的一个关注点,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也沿袭这一特色,去年的“不要轻易说’不‘”只是强调思维的一面,而今年就宽泛得多,只要抓住“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看法”这个关键信息,就能够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当然要想写深刻和有创新,就正如一名考生所说“就看谁写的对日常生活的常识认识深,平时看问题深的学生会写得比较好”。
要注意的是“常识”这个概念,最好不要用“知识”、“认识”等近义词来代替“常识”,否则会被误解离题。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自己学科内的“常识”,也有我们生活的“常识”,应该都有话可说。如果拟题,我觉得可以有《常识ABC》《这也是常识》《品味常识》《再见常识》《XX的启示》等,可以在“常识”的前后添家一些信息,以缩小写作范围,更有利于中心表达。
常识与我同行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
(用材料开头,虽保险,却无创意。)
从小我们就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有时通过各种媒体民接受各种信息、技术。我们都有了一定解决生活中一些难题的常识。但我们还是会犯各种常识的错误。
(句子层次不清,逻辑混乱,导致整个语段中心内容不突出,表达不通畅。)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常识告诉我们烧菜时油着火了,在马上盖上锅盖或用湿布扑灭而不应往油里泼水。屋里着火了,我们应用湿布捂着嘴巴,蹲下身来走,而不是乱跑一通,虽知而难行。
(事例倒是生活化,的确堪称“常识”,但就此得出“虽易知而难行”的结论还太牵强。)
在一次烧菜中,不小心锅里着火了,我这时看到了火,心里一慌,马上拿起水往锅里泼。这时,火烧得更厉害了,我不知所措,不知怎么是好,心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冷静一下,我想应该是用锅盖上,之后火就灭了。
虽然(人人都知道)油烧起来是不应用水泼的,这是一个常识,但遇到困难(改为“危机”更好)时,人们的理智往往会受到慌张、害怕情绪所影响。(病句。应把句中“所”改为“的”)。明明懂得应怎样去做,但在那时,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常识虽易知而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