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事理关系分析。回顾这几年的作文,特别是课改区的作文,明显有向材料作文转化的趋势,由话题向命题,由命题向材料转变。“材料”和“背景提示”成为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思维不够认真的学生具有制约作用。在后期复习中考生要注意这点,注意材料中的现象所反映的事理关系,认真审题,妥善选择。
4——注意材料的限制性。高考作文在给考生一定自由度的同时,限制是必不可少的,这便是高考作文的特点。考生一定要在平时训练中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此题在审题构思时,应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1——逐段、逐句审读试题材料,明确立意角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也是在告诉考生:汶川地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么,人类该如何面对灾难?防灾的意识、自救的常识等均在可写之列。“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应对灾难时重要的指导思想,体现着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番“条分缕析”,便于我们选准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
2——力避空谈泛论,力求个性鲜明。前面已提到,试题材料具体,考生可从不同的侧面阐释大地震带来的震撼、对内心造成的冲击等。面对此类角度宽阔的文题,如何出新出彩呢?
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尽可能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比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角度入题,可联系总书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题词、温总理“多难兴邦”的题词拓展文思,或者集中写总理语录:“直抵人心的感动”;比如把立意放在“爱心”上,用人间之爱、人性之爱、人情之爱诠释抗震救灾中的奉献、付出乃至牺牲(可拟题“废墟中彰显人性的光辉”);再如专论“举国哀悼”的价值与意义——教诲我们的是关乎生命的真理和世界的智慧,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内涵,以及我们每个具体的人与人性的关系。从文体与写法上看,一是可写成时事短评(社会生活评论,可拟题“灾难中见证公民社会的成长”“吹响灾区重建的集结号”一个民族要有超越灾难的情怀“”大地震带来的精神财富“”抗震精神是中国崛起的标志“等);二是可记叙、抒写自己对灾难的关注;三是可发挥想象、转换角色,以受灾群众(或救援官兵、志愿者)为第一人称自述故事,描写撼人心魄的场景。
彩桥,温暖中国心
我的中国,坚强中国,英雄中国,经受着建国以来最沉重的考验。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 人民都将目光锁定:中国汶川,里氏8.0的特大地震灾难,侵袭了这片沃土中华。
无言胜有言,哭声惊天动地。此时,十三亿中国心一脉相连。
大灾无情,大爱无疆。我们生死不离。无助的泪光滴滴闪烁。
是爱触动着她急促的心跳,是无私推开了她久闭的窗扉,是感动的话题,是激昂的泪水,是崇高的精神。面对地动山摇,她并未选择逃亡。教学楼剧烈地摇晃,生命的呼吸更加脆弱。她仅仅十一岁,在教学楼垮塌的瞬间,她毅然将十一位同学推下教学楼。似乎上苍也懂得真情,六层教学楼,他们都安然无恙。
此时此刻,我才坚信:生命创造奇迹。
所有人都悄然无声。那人,那事,那情,那爱。
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位年幼的女孩,一次心的呼唤,一曲爱的奉献。校长、老师逃之夭夭,不足五岁的她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面对危险,她有何恐惧;面对生命,她如此坚强;面对考验,她奋不顾身。
时刻都有砖泥瓦块,时刻都有天崩地裂。从间缝中伸出血肉模糊的小手,招呼着她的心灵。
于是,她不假思索,屈下身子,毅然爬进石板之下,即使脚破手烂……两个同伴还是被她背着拖了出来。”轰“的一声,她的后腿被石板夹住,脚被划破八厘米长的伤口,但她依然坚强活了下来。
是谁教会她学会奉献?是谁让她从容不迫,创造奇迹,谱写乐章?
胡主席曾说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
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关怀,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我们坚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我,此时此刻,捧着一支火烛,站在星夜之下,默默祈祷:愿生者坚强,死者安息,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考场得分] 内容13分+表达15分+发展13分=41分
【点评诊断】
这篇考场作文感情真挚,脉络清楚,主体部分两例两析,叙议结合。语言表达上尽管有个别语句含义不清,但总体上还比较流畅。导致此文失分的主要原因如下:
1——审题立意不是很清楚,标题中“彩桥”含义不明。行文过程也未能突出标题,凸现中心,这是考场作文之大忌。试想,如果阅卷老师读了半天还不能看出作文的中心,不能看出作文与命题材料的关系,要达到基础等级都很难了。
2——举例角度单一,前后两例都是女孩救人;事例给人感觉不是那么真实可信(比如“毅然将十一位同学推下教学楼——),有的地方叙述也不是很清楚,不能很好的表现中心,说服力不强。
3——由于原文中心不明,因而在行文过程中出现一些与中心无关的段落,个别句子含义不清(如“从间缝中伸出血肉模糊的小手,招呼着她的心灵”),口号式语句多,缺乏感染力。
有爱,温暖中国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天崩地裂,多少绿树被悲痛压抑着弯下了腰;地动山摇,有多少生命的花朵在刹那间枯萎!
昨日的幸福,染红天边的夕阳;今日的悲恸,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场面,一声声耳不忍闻的求救,泪水迷蒙了双眼,生命是如此脆弱。一个共同的心愿,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因为有爱,温暖中国!
(原文开头段语言直白,缺少感染力,可去掉。接下来的几段表达也不是很清楚,改为以形象化的文字再现地震的惨烈和人们受到的伤害,形象具体,感染读者。顺势点题,便于阅卷老师很快把握主旨。)
是爱触摸着我们急促的心跳,是爱鼓舞着母亲顽强地坚持: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当救援人员赶到之时,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获得重生。母亲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她用身躯顶起了千百斤重的楼板,却用双手为孩子撑起了生命的天空。孩子毫发未伤,医护人员在襁褓中,发现一部手机,留下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原文在举例时角度单一,前后两例都是女孩救人;另外事例应当真实准确,才会有说服力。原文中两例在叙述中都有让人感觉不真实的地方,加上不能很好的表现“爱心”,只能表现“勇敢”,可全部换掉。)
此时此刻,我才坚信:爱使生命创造奇迹,爱给生者与死者筑起了桥梁。
(原文在举例后进行精当分析,手法很好,但分析时应注意扣紧观点,突出“爱”的作用,这样才能材料与观点统一起来,从而增强说服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大爱无疆。共和国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英勇的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带着希望奔向灾区;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带着爱心纷纷涌向灾区。面对生死,他们毫不退缩;面对大灾,他们更加坚强。以爱的名义,温暖中国。
陈光标,一位平凡的企业家,以捐款1.8亿的慈善捐款名列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榜首。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义无反顾,毅然率领中国首支自发抗震救灾队伍——由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14日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展开大规模救灾行动。同时带去20万元现金,200万支票。此前,他还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灾区捐款650万。在他看来,钱无法驱使人的灵魂,爱才会投射灸热的阳光,温暖中国。
(举例时要注意点面结合。这两段既有全球华人的爱心大动员,又有“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感人事迹。另外,材料要丰富,事例要选择。这两段是地震后人们的爱心奉献,前文第三段是地震中的无私母爱,角度也不相同。还有,议论文举例时不求过于具体细致,但也应该把事情交待清楚,原文在这方面也显不足。)
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关怀,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原文举例后的分析议论扣题不紧,可删减;保留体现材料主旨的精当议论,叙议结合。)
5月19日下午2点28分,汽笛呜咽,警报齐鸣,天地同悲,山河动容。我们为同胞惋惜,向世界展示大爱。
(删掉原文倒数第二段,因其只是口号式语言,且与全文中心没有关联。改为抒写哀悼情景,进一步体现“大爱”。)
此时此刻,让我们捧着一支支明亮的火烛,站在星夜之下,默默祈祷: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结尾段文字本身很好,应予保留。略作修改就可以了。)
[模拟评分]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7分=总分54分
【升格思路】
要将这篇二类下的文章升格为一类中,首先要保留原文亮点。因此,在升格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文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针对本文的问题,本次升格重点为:
1——千方百计使审题立意明晰,观点突出。行文时要注意处处扣题,无论是列举事例,还是分析说理,都要扣紧中心,照应题目。
2——力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在取材上下工夫,对于不合主旨、角度单一的事例大胆换用。事例要交待清楚,突出与观点的联系。本文修改后事例点面结合,并适当具体化,增加了感染力。
3——进一步锤炼语言。删掉脱离中心的文段,充实应该具体的内容,使语言更加凝练,富有表现力。
材料作文既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范畴,也是写作的难点领域。其立意往往容易陷入偏题或流于俗套的怪圈:求稳吧,就会泯然于众人;求新吧,更怕“跑偏”。那么如何搞好材料作文的立意呢?核心问题是作文立意必须同材料作者的意图倾向相一致。乐曲要有主旋律,文章要有主题。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它往往是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认识、分析这个世界后,从生活中获得本质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借此来影响、教育和感染读者。其中这本质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而这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主题与文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如把握不住主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人不知所云。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了好立意。
怎样才能立好意,请记住“立意”的原则:
中心思想明(明确),深(深刻),康(健康),
时代社会是总纲,
好品质,新风尚,
新生活,新气象,
宣传正常批不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辽宁卷)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