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真审题,精于构思,使结构更明晰。审题立意时不要急于动笔,要力争精雕细刻,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千方百计展示自己作文的亮点。比如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写了自己的三点感叹。这种清晰的结构形式就是本文的亮点,应予肯定。另外,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修改后的文章去掉开头的题记,并把这句放在最后,首尾照应,还充实了内容,增加了文采,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便于阅卷老师迅速把握文章中心。
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作文的特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约之为一言,扩之为千万言。关键是考生不仅要知道自己最想说什么,更要知道怎么扩(说)。要做到行其当行、止其当止,在掌握写作规律的基础上,由写作的自发进入写作的自觉。
写作是有规律的,了解写作的一般规律,了解考场作文的特点,加之把握近几年作文命题的总体趋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高考作文尤其要讲究章法,因为考场作文有时间限制,速度压力。
作文考查什么?考查的是考生的知识积累、文学储备、阅历识见,还有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考生学会了审题,就好像下棋第一步走对了,后面的棋就好下了。高考临场作文,审题尤为重要,它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临场审题,作文题目形式不同,审题方法也各异。如果审题不准,轻则偏题,重则走题,即使立意高远,语言流畅,也会徒劳。
审题就是为了明确题目的要求限制,找关键词、找提示语,了解出题者出题的意图。如果没有审好题,即使再优美的语言,再生动的材料,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怎样才能审好题呢?请记住下面的“口诀”:
题目要求先搞清,标志题眼要辨明;
明确题旨和范围,确定体裁和人称;
人时地事因经果,理物季候与环境;
要求之处必满足,不要求处任你行。
其中的“人时地事因经果,理物季候与环境”是指要写清楚一件事,必须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表达清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题目要求明确划定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是“中国的这些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这些变化”,可以是宏观的谈“中国崛起”,谈“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也可以具体谈“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当然也可以谈六个方面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贫富不均、收入不公、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社会服务、能效环境、体制改革、城市交通拥堵、教育,等等。反思这些方面的相对滞后给“中国崛起”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的阻滞作用——这些也都是题目所要求的“中国的这些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它们转化为中国未来“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中国的崛起”才能更坚实,更为世界关注和称道。
题目还为考生“以小见大”地选材、立意和“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做出了鲜明提示:“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无不与“中国崛起”息息相关。城市、乡村、街道、商店、景点、家庭、学校,一门课程、一堂课程、一位老师、一位同学,乃至高考,乃至面前的语文试题,乃至正在构思写作的这个作文题目,都可以是选材的空间。你喜欢足球,那就谈足球;你喜欢唱歌,那就谈唱歌;你熟悉李白,那就写李白;你熟悉牛顿,那就写牛顿;你热心公益事业,那就写志愿者的经历;你热心文物集邮,那就写自己的收藏。我们都是在“中国崛起”这个大环境中喜欢、熟悉、热心于这些人物和事物的。只要作文可以反映“中国的这些变化”,可以精彩演绎“中国的这些变化”,至于写法,议论、记叙、抒情、说明都行;至于文体,小说、戏剧、曲艺、诗歌也行。只要你熟悉这些体裁样式,只要你能写好。
这道作文题目,充分展示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风范,也充分昭示出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用娴熟的方式,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
2011年高考作文材料“中国崛起”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具有明显的导向意图,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思考中形成的,而现在的中学生整天埋头于大量的应试资料中,远离社会生活,不想关心时政。高考作文题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现状,思考展望国家发展前景,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尊重考生个性,倡导独立思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交流”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2011年高考作文材料出示“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等六个角度,供具有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考生选择,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取材方便,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中国崛起”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多有接触,即使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会议等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加之试题多角度的提示,考生从经济、国际、民生、科技、城市、开放等选择供一篇800字作文使用的材料,可谓是绰绰有余了。然而,考虑到考生掌握的典型材料、生动材料可能是有限的,这类社会性较强的题目,虽贴近生活,但毕竟与中学生日常所为、所思有一定的距离,部分考生作文只能是一篇“主题先行”的应景之作,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很难出彩。
你好,中国
还是幼年的一个夏天,我在炎热的路边碰到一位银发的外国老太太。我张口说了一句:“Hello!”她却微微一笑,回了我一句字正腔圆的“你好”。
那时的那个场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多年之前,我们的街道上鲜有外国游客,人们偶尔见到外国人,大多有惊奇之感。有的会偷偷地看他们几眼,胆大的则会用英文冲他们打个招呼。而那个夏天,那句来自一位蓝眼睛的外国老太太的问候语,却让我幼小的心中升腾起一种自豪的东道主的感觉,并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叫做“自信”的种子。
多年之前,鲁迅先生曾皱着浓眉紧紧追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挺起胸膛回答:“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比如,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人说:“你好,中国!”
纽约时代广场上,播放着中国的形象纪录片;萨马兰奇戴着五彩缤纷的五环眼镜冲中国问好;非洲,跳跃的麋鹿睁大眼睛望着呼啸而过的坦赞铁路上的列车;欧洲的商店中,许多服务员已学会用汉语向黑眼睛黄皮肤的客人询问……世界在向中国说:“中国,你好!”
而如今,国人看到外国游客已不再惊奇不已;老巷中,两位背包客正向四合院门口的老人微笑致意;我们也已渐渐学会如何微笑着回应那句“你好,中国”了。
这一切,都源自中国的腾飞与崛起。正是因为中国已挥动着他巨大的羽翼,我们才拥有了放眼世界的自信,自信用一句“你好”而非“Hello”来回答世界的问候。
我们曾经徘徊过,曾经质疑过,曾经走上错误的道路,曾经失去自己的主见。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有自信!自信者包容而谦虚,恳切而有主张。这种宝贵的自信,我们终于拿回来了。不信,就听一听那响彻云霄的一声:“你好,中国!”
世界在向我们招手问好。这句“你好,中国!”代表着世界对中国的尊敬与认同,也折射出中国的日渐强大。然而我们不应沉浸在获得成绩的喜悦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务实、谦虚、平和的态度,向世界展现出一个更加自信而沉稳的中国,让和谐美好的声音在世界响成一片——“你好,中国!”
【得分亮点】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很好地把握了材料的中心。“你好,中国!”简单的一句对话,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国的崛起。文章由这一句问候入手,进而想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想到世界对中国的肯定,想到自信于我们之重要。全文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行云流水略无阻滞,似瓜熟蒂落般浑然天成。
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以“我”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来有一种亲切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加之语出真情,自然流淌,因而所叙之事、所议之理,自然不得不使读者从心里认同、接受。
腾飞吧,祖国
湖,安详地躺在那里,没有一丝涟漪。
我静静地站着,任阳光拂面,不留一丝痕迹。
车辆一辆接着一辆疾驰而过,金黄的落叶遍地都是,时而跟着车高速地飞驰,时而慢慢悠悠落在地面,慵懒地晒着太阳。
不知何时起,家乡已经完全变了样。记得小时候,满天尘土飞扬,街道上坑坑洼洼,这里的一切都是属于黄土高原上的景象。每到秋天,狂风卷着落叶打在人身上,很疼。那个时候,即便走在街上的人,也是挡着,捂着,看不清面孔,一个个快步走向自己的目的地。而如今,全变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各式各样,威风凛凛地屹立着,好似相互在炫耀。堤岸两边,一排排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每到夜晚,各色霓虹闪亮,分外妩媚迷人。此时,几个同学一起出去,听着音乐在这湖边漫步,别有一番滋味。大家共同探讨着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话题,想象着若干年后的自己,想象着若干年后的世界,那滋味流到心里,甜甜的。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感叹。我们感叹中国的崛起,是如此的迅速。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上的中国,被西方大国压迫、剥削;历史上的中国人,被人叫做“东亚病夫”;还记得西方人士将中国称为“睡狮”。如今,让我们大声告诉他们:“就算中国过去是睡狮,但是现在,这睡狮已经苏醒。”我们已不是过去的我们,我们早已不再软弱。中国在经济中的建树,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都让一些国家惊叹。中国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因为中国经济腾飞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国家经济总体水平上升了,所以中国崛起了。
历史的长河汩汩流过,我们目睹了父辈们的艰辛与努力,我们见证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我们骄傲,中国,终于走向了世界。
湖水依旧平静,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湖面上。吸一口气,闻着淡若烟雾的香味,我笑了。平静的湖水好似在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它静静地等待着我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腾飞吧,祖国!让我们与您一同成长!
【得分亮点】
构思新巧,有个性。一般考生写这种题目,首先会想到列举一些表现大国崛起的典型事例,而这位考生独辟蹊径,在一种安详静谧的氛围当中逐渐地突出主旨。开头部分,抒情的笔调打造了一个舒缓的湖边环境,结尾部分又回到了开头的静谧氛围当中,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善于用情感点染环境,营造氛围,湖边人们惬意的生活场景不正是对文章主题最好的阐述吗?在手法上,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写出了祖国的崛起。
虽然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出现淡化审题的倾向,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但是考生作文还是常常出现跑题现象,特别是写作水平中等的考生,所以加强审题训练很有必要。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审题训练,努力做到不背题。考试中常出现背题的原因是由于考生急于作文,或由于急于与自己的某篇作文对号入座,受满分作文影响,形成定势作文,生拉硬扯,背离题旨。因此在后期训练中要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努力做到不偏离主题,这对作文升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2——注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其实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试题中往往有明显的提示,在努力淡化着审题的难度。一些关键词在极力点示着题旨所在,考生只要留心观察思考,不难发现立意与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