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其连贯性,即保持以往的写作上的一些要求。具体为字数不变,仍800字以上。文体不变,仍是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湖南连年的文体限定往往为业界所诟病,以为不开放,限制学生的发挥。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学情,四不像的文体仍充塞在大量的教辅资料中,四不像的文章仍充斥在学生的作文里。湖南命题者如此执着,就是着意指导作文教学,疏导学生不要滥情,要有规范意识。对此,笔者是非常赞成的。如果今年阅卷场上学生文体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可以肯定,明年将会继续给以文体限制。
低姿态的高贵
有一种高贵叫做低姿态。
你也许有些不解。从小便在“我很重要”的呼喊声中成长,习惯了抖动着思想,张扬着个性,习惯了鲜衣怒马红刀的年少轻狂,为何要放低姿态,去俯身闻路边的花香?那就请放慢脚步,且听我与你细说。
你可知谦谦如玉的君子的姿态吗?君子的高贵,在于他们总是俯下身,伸出手,笑问这世间是否需要帮助。俯身的一刹那,君子那温润如玉的素养便如清泉般流出,令这世间,馨香流淌。
高贵的头颅也许是你豪迈意气的标志,但脚下你不曾留心的石块也许会绊住你的脚,漂浮的思想若没了根系,不肯低头俯身,便会感到空虚与渺茫。俯身,也许生命的风景就在路旁,待你去发现。
你可听说过,弘一法师圆寂之时再三叮嘱弟子在身体旁放置一碗清水,只为使嗅味而上的蚁虫在焚烧之时能有个安身之所。人人景仰的弘一法师将姿态放低,放到尘埃里,注意到了世界的蚁虫,如此的低姿态,令人何等动容!他俯身在淤泥里开出的花,洁白、硕大、缀成一片,点亮了他人生的风景,铺排出了他生命的意境,渺远而奇绝、凛然而热切。
我注意到你目光中的惊讶与首肯了。你定在为弘一法师的低姿态而动容。那么,再听我说一说。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亦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令人感动,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是否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生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你的眼神中开始有了神采。你的脑海中勾勒着一代画师的形象,我听见你心中在说,放低姿态,俯下身,也是一种高贵,一种高雅。
是的。你受到了震动,你内心的波澜透过目光传到我心底,但,我还有话要与你说。
温总理在下飞机后对一对等待多时的母子轻声说了声“对不起”,感动了世人;林志玲在一次商业演出中与人拍照,因身高太高,她弯了腰与人齐平。七十多位影迷排队,她弯了七十多次。他们是拥有高贵身份的人,却俯下了身,看到了大地,笑意盈盈。他们放低了姿态,将自己从遥远的星辰中摘下来,送到人间,无数的星光点缀成高贵的海洋,贯日长虹,贻荡春风。
你可知,轻狂不是罪过,意气不是犯错。倘若你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不去做那漂浮不定的浮云,你的生命将诗意盎然,截取一段便可成诗成画。
我看见你眼中的豁然开朗了。你嘴角上扬,眼光中有神采在飞扬。
你呢?你问我。
我将放低姿态,俯身闻得一地芳香。我答。
【得分亮点】
文章结构视角独特。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角,将散文笔法融进议论文中,营造了一种与读者(阅卷者)交流的亲切氛围,一扫议论文之枯燥,读来令人倍感亲切。作者如同读者的老友,坐在读者对面娓娓道来,每一词每一句都是那么亲切真诚。在行文上运用抒情散文的笔触,让人情感舒张。文章结尾,作者借助于想象,又一次熏陶我们的情操,相信读者读过之后,也会会心微笑,嘴角上扬吧!
俗话说得好:“只有干坚如铁,才能叶茂如云”。
1——紧扣中心,不要横生枝节
岔开话题,横生枝节,是考生常犯的毛病。这在内容上,多数表现为离题;结构上看,则线索分散,笔力游离。结构问题表面上看是形式的问题,但它与文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形式与内容是应该统一的。那些中心突出的文章,其行文结构也都严谨完整。
2——整体设计,不要随心所欲
什么材料在前,什么材料在后,要合理安排;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要总体设计。写前要有通盘考虑,不可想一段写一段,写到哪算哪。安排文章的结构时,可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提纲可详可略,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考场作文提纲要简略些;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可在草稿纸上推敲、锤炼,其余则不必。提纲列出后,还可以进行调整、修改。
3——合理分段,不要杂糅交错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其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欠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4——过渡照应,不要文断意乱
过渡,就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各个段落之间,要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或过渡段落承上启下;恰当运用前后呼应、首尾照应勾连上下文,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照应,就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而显得繁琐累赘。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在写作时,必须注意到照应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结构完整的。
5——新颖巧妙,不要落入俗套
文贵创新。创新,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形式方面。生活总在变化,万象总在更新,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就结构来说,就是要有变化。我们学习文章的篇章结构,应当力求新奇、合理,既力求做到与众不同,又合乎情理、逻辑,突出主题、主旨。新颖巧妙,是结构的最高要求,古今中外的文人无不刻意追求,我们要想把文章写好,当然也要在这方面努力。
蓬勃发展靠实力
——中国之我见
①平流的湖水一旦站起来便成为奇观。
——题记
②曾经的中国好比一潭湖水,平淡无奇;曾经的中国落后,惨遭挨打;曾经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让世人瞧不起……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今天的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已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了一道世界奇观。
③眸历史,我感叹中国的信念。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无尽的损失。当尸体遍及大街小巷时,当哭声,喊声,枪声混成一片时,当中国的军队遭受失败时,中国没有后退,因为中国人懂得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终于,中国人民在不言弃中换回了中国的光明。这,靠的是什么?是一种信念,一种对生命负责,永不放弃的信念实现的。
④看今朝,我感叹中国的宽容和坚强。我们落后过,挨过打,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铭记在心,并以此激励我们前进发展,于是,中国选择了和平共处,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谋发展。面对各国以前对我们的伤害,我们把它当成血的教训,并教育每代人都要努力发展。日本地震,中国维和部队第一时间参加营救工作,这是中国的宽容,与世界多的国家签定友好合作协议,这也是中国的宽容。当中国面对灾难时,大家互相团结,听党指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战胜苦难,再大的挫折也不怕,这是中国的坚强。这,靠的是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⑤串未来,我感叹中国的科技进步。中国是世界上原子弹研制成功用时最短的国家,看看从无人驾驶到载人航天,再到进入太空,“嫦娥奔月——……可以说明中国的科技发展。未来,中国有更多的科技研究要发展,中国将要向世界展现一个实力雄厚的发展大国。
⑥这,就是中国,从水深火热中走出的中国。靠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信念,中国在前进。
⑦这,就是中国,一个发展的国家,用实力将自己证明给了世界,这个奇迹般涌现的国家将永远奇迹般的去创造,去发展,向世界证明自己的雄厚实力。
⑧蓬勃的中国靠着自己的实力,未来定会成为超级大国。
【点评诊断】
换掉题目,更合乎文章内容。
①去掉题记放在尾段。
②第一段总体语言不错,保留整句形式,并构成排比,表达更有力。末句照应修改过的标题。
③④⑤原文虽然用了“眸历史”“看今朝”“串未来”构成排比段,结构形式值得肯定。看似按间先后,但从内容上说又有所重复。修改后仍保留排比段形式,但语言文字上也作了一些修改,这样使材料更准确,内容更丰富,中心更集中,表达更突出。
④段提到汶川地震,修改后文章将此单独成段,写得更加具体,并增加了灾后重建成就的叙写,更能突出中心。
⑤段首是“串未来”,感叹中国的科技进步,但所举例子并非都是“未来”。所以修改后去掉了“串未来”等字眼,仍保留了排比段结构。
⑥⑦语言表达较好,应该肯定。修改后的两段有总结前三段的作用,揭示中心,分析透彻。
⑧将开头的题记置后,并加上一些语句,照应首段,突出中心。
中国发展 世界奇观
曾经的中国好比一潭湖水,平淡无奇;曾经的中国贫穷落后,屡受欺凌;曾经的中国战乱不已,民不聊生;曾经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让世人瞧不起……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看吧,今天的中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的一种奇观。
我感叹中国的信念和勇敢。从鸦片战争到火烧圆明园,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到南京大屠杀,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中国造成了无尽的伤害和巨大的损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决不退缩。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迎来了胜利与光明。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信念,靠的是勇敢斗争。
我感叹中国的包容和进步。我们曾经落后,曾经挨打,这是民族的耻辱,我们将铭记在心。但是,我们没有老是沉浸在悲苦的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开创未来。于是,中国选择和平共处,选择了改革开放。我们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这是中国的友善;日本地震海啸,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参加营救,这是中国的宽容。从原子弹爆炸到卫星上天,从“神七”发射到“嫦娥”奔月……每一步都是一个坚实的脚印,每一步都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我感叹中国的团结和坚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一个又一个的灾难袭来,中国没有倒下。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再大的挫折也不怕,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汶川地震三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下,中国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和顽强拼搏。
这就是中国!一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靠着永不言弃的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在勇敢超越、奋勇前行。
这就是中国!一个开放和包容的中国。这个奇迹般成长的国家,将永远奇迹般的去创造,去发展,向世界证明自己的雄厚实力。
平流的湖水一旦站起来便成为奇观。东方睡狮已经醒来,她以神奇的力量屹立在世界东方,未来定会给世界展示更奇妙的精彩。
【升格思路】
针对原文扣题不紧,结构仅仅是形式上的排比段,内容上说又有所重复,可以确定这样的升格思路。
1——扣题而作,让中心更突出。所谓“扣题而作”,一是指扣紧材料命题的含意,二是指扣紧自己根据题意所拟定的标题。原文题目是“蓬勃发展靠实力”,虽然切合题意,但全文的论述过程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题目,中心观点表达不清。根据文意,升格文章把题目换成“中国发展世界奇观”,并以此作为全文观点,在行文时也注意多处扣紧“奇迹”“奇观”等字眼,并把题记放在尾段,做到首尾照应。既叙写了中国发展的现象,又揭示出中国发展的原因,特别是文章在结尾部分对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心表达更突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