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对“难行”作了分析,得出了“情绪影响”的结论。此结论只是一个点而已,不具备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此段应该生发开去,重点分析“常识易知而难行”的深层原因,并为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留下伏笔。)
在新闻中看到了一起公共汽车着火使25人死亡的视频。在视频中,看到公交车不到一分钟火势就十分大,(典型的病句)这时,车上的人都拥到车门去(口),导致车门打不开,听到车上的人惊慌的惨叫,却还没有看到有人打破车窗逃生,人们只是一味的堵在车门上,导致车上25人死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此段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
在我看到视频时,我在想,他们应该打破窗户逃走,而不是在那里惊慌乱叫。但想深一点,他闪身处在那危险的地方,往往由惊慌的情绪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有常识却没有实行措施,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面对危险抓紧逃命不也是常识吗?当“常识”之间互相打架了,怎么办?)
常识须推陈出新。
(此处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使全文头重脚轻,结构明显不对称)
以前认为地震到来,应立刻逃到桌子下,而经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都明白,地震到了应利用有限的时间逃跑,跑不了,才藏在桌子下,保护自己,这是实践和实验告诉我们的常识,社会不断变化,常识也要与时俱进。
(结论生硬,不会分析。)
虽有常识更需要有遇事冷静的心态。
(紧承这一段,怎么又得出第一个分论点的结论?况且,又是个病句。)
有时遇到事情,不是因不会(或)不知道而做不好,常常是因为人们的惊慌、紧张使什么都做不好。所以要保持冷静。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我们要用常识加上冷静灵活的思维去应对。
(结论没有覆盖全文的整体构思。)
[考场得分] 基础等级35分+发展能力等级5分=40分
【点评诊断】
1——立意不甚鲜明,最核心的观点没有得到突出。标题似乎在揭示思想,但是原文中还有两个分论点: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原文更多在突出“常识虽易知而难行”这一条上,导致全文主题不鲜明。
2——结构不匀称。原文在“常识虽易知而难行”上用了绝大多数的笔墨,直到结尾才匆匆提及“常识须推陈出新”。全文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缺少结构的对称性。
3——整体构思的能力不够。行文中缺少对整体构思的完整把握,文章内在条理和逻辑欠缺。
4——表达不清通。因为语感的欠缺,思维逻辑性不够,整体把握能力不强,致使表达上显得过于零散,语段意识不强。
5——事例有余,分析不足。不能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展开分析,只能在事例后强加生硬的结论。
【升格思路】
作文主要有这样一些改进:
1——明确立意。在“常识与我们同行”的涵盖下,将“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和“常识须推陈出新”融合在一起,确立易知而难行,出新更难行的主题,这样立意集中明确,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材料。
2——调整结构。将一、二段颠倒位置,从生活实际切入,之后用原文第一段承接,提出论点。这样在条理上更顺理成章。改变原文头重脚轻的毛病,增加“出新更难行”的分量,使内容更充实,结构也匀称。
3——增加材料。在原文事例基础上适当拓展,使点成面,一方面让论据更充分,一方面强化分析的成分,突出说理的特征。
4——润色语言。原文中不通顺的语言较多,做适当润色。句群中语言的衔接、过渡和照应缺乏,做适当调整,力求表达清通一些。
常识与我同行
从小我们就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又通过各种媒体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渐渐地我们都有了解决生活难题的常识。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常识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蒙骗”了我们眼睛,让我们犯下“常识”性的错误。生活的实际中,知常识容易,行常识难,有所创造,灵活地利用常识尤其难啊!
在一次烧菜中,不小心锅里着火了,我这时心里一慌,马上端起水往锅里泼。结果,火没有浇灭,反倒烧得更加厉害。我不知所措,不知怎么是好,心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等我冷静一下,我才想起应该是用锅盖盖上上火,这样终于被灭掉。
其实,我有用锅盖灭火的常识,也有水能灭火的常识。可是,关键的时候,惊慌失措,水能灭火的常识欺骗了我,忽略另一个基本常识——用水浇油火,等于火上浇油啊!
同样,过马路看红路灯,这是常识,可偏偏有人喜欢闯红灯;考试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是常识,可偏偏有人喜欢作弊;当官的要为民做主,这是常识,可就是有人喜欢把官职当作赚钱的工具。不是人们不知道这些常识,是因为心理的、道德的、思想的东西遮蔽了人们的眼睛。本来是人之常情、常理的东西,在他那里与世俗反倒格格不入。真是常识易知而难行!
遵行常识不易,推陈出新地利用常识更不易。
事情是发展的,认识也应不断变化。常识也可能过时,对常识的利用应该灵活变化。但因为有旧的观念在,旧的习惯在,旧的体制在,旧的势力在,想轻易的改变常识为大胆尝试,那实在太难了!以前认为地震来了,应立刻逃到桌子下,这样才安全。而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都明白,地震来了应利用有限的时间迅速逃生,逃到外面才是最安全的。跑不了,才藏在桌子下,保护自己。四川那位最牛的校长用他的实践诠释了这个道理。可惜,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因此,让那么多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实践和实验告诉我们的常识,社会不断变化,常识也要与时俱进。
违背常识可能就是违背规律,违背法律;过分地依赖常识也可能让人陷入藩篱而不能自拔。我们与常识同行,我们要做常识的主人。
[模拟评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能力等级8分=4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花期很短,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戈壁滩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为了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付出了六年的光阴。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字。
依米花开
①依米花开了,一朵一朵地颤抖着,用四色的花瓣勾勒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辉煌。像是海燕迎风的翻飞,像是雄鹰雷鸣中的冲击,像是流星划过天际的陨落,那么惊心动魄,那么惨烈决绝,却又让人感动万千。
②依米花开了,朵朵温馨,朵朵幸福,却又朵朵血泪,朵朵痛苦。不禁问它,这微妙的美丽的背后,是什么,怕一定是不屈,一定是挣扎,一定是抗争,一定是努力,一定是坚挺吧。小小的依米花,玲珑雅致,却给予我们无言的震撼。
③非洲的烈日晒着,毒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烤着这片荒凉的土地,在这贫瘠的土壤中,这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多少生命低下了它们那高贵的头颅,向自然的力量屈服,乖乖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比如说,仙人掌将生命中原本的叶进化为一根根的刺,适应这里恶劣至极的环境。在这块多难的土地上,在这块水比金还贵的地方,尽可能多地伸展开根系,让生命的触觉换到最多的生命源泉是绝大多数生物所选择的。这些生物用自己的方式艰难地生存着。为了生存,它们适应了环境;为了更长久地生存,它们低下了头颅。可是,偏偏依米花昂起了不屈的脸庞,大声地说“不”!
④它没有因干旱而放弃叶的幸福,它没有因饥渴而选择四通八达的根系。它要追求的是花儿应有的美丽——开放。
⑤我要开花!这是它的信念。我要开花!这是它的梦想。我要开花!这是它生命的宣言!
⑥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它不屈不挠地奋斗着,其间有烈日无情的炙烤,有干旱邪恶的微笑,它一一扛着。烈日下,它沉默地寻找水源,为此,根系一直向下,向下。面对野兽,它努力地挺起腰身,生命不应只有硬度,也应该有跌倒再爬起来的柔度。昆虫的撕咬,依米花在身体残缺之后,咬紧牙关,一点一点地修复。为了完成生命中的最美丽,即使是伤痛,也要坚强地挺过。干旱的邪恶,它沉默,只是一闭眼,将根系插得更深些!
⑦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的美丽,却不知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多少血泪,抛洒了多少汗水!
⑧终于,在某个破晓时分,它要开花了,枝干轻轻地颤动,像是欣喜的战栗,一朵、两朵、三朵、四朵,依米花开了,依米花开了!
⑨花儿睁开纯洁的眼睛,打量这个期盼已久的世界,用温柔的眼神凝视这个残酷的世界,然后——在生命的最美丽处,香消玉殒,震撼人心。
⑩人的生命何其顽强,可是像依米花一样,坚忍执著,不屈不挠地抗争而至辉煌,而至成功的,能有几人——依米花开,这本是一种境界!
[考场得分] 内容16分+表达14分+发展13分=4——分
【点评诊断】
①开头描写了依米花盛开时的情形,并推测它盛开时所经历的苦难,写得不错。②重点不突出,推测没有力度,而应该突出写依米花为了盛开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而这一点第①段已经做到了,可以删除第②段的部分内容,并适当合并两段的内容。③仙人掌固然是一种很坚强的植物,它付出了努力与艰辛才得以生存,这的确与“美丽的背后”有很大的关系,而本文的题目为“依米花开”,写仙人掌等植物的生长对突出依米花的盛开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简要地写出来,但不能喧宾夺主。⑦这首小诗的运用,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对依米花开放之前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的认同,扣题准确。美中不足的是语言不够严谨。⑩不单单是在写依米花,而且是写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深化了主题。
依米花开
依米花开了,一朵一朵地颤抖着,用四色的花瓣勾勒生命中第一次、最后一次也是仅有一次的辉煌。依米花开了,朵朵温馨,朵朵幸福,却又朵朵血泪,朵朵痛苦。像海燕迎风的翻飞,像雄鹰雷鸣中的冲击,像流星划过天际的陨落,那么惊心动魄,那么惨烈决绝。
小小的依米花,玲珑雅致,却给予我们无言的震撼。
非洲的烈日无情地炙烤着这片荒凉的土地,在贫瘠的土壤中,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多少生命低下了它们高贵的头颅,向自然屈服,任凭命运摆布。于是,连一向倔强的仙人掌也将生命中最翠绿的叶收缩为一根根的刺,以顺应时势,求得苟且的生存。但柔弱的依米花却昂起了不屈的脸庞,大声地喊“不”!
它没有因干旱而放弃叶的幸福,它没有因饥渴而选择四通八达的根系。它要追求的是花儿应有的美丽——绽放。
我要开花,这是它的信念!我要开花,这是它的梦想!我要开花,这是它生命的宣言!
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它不屈不挠地奋斗着。其间有烈日无情的炙烤,有干旱邪恶的微笑,它默默忍受。烈日下,它沉默地寻找水源,根系一直向下,向下;面对野兽,它努力地挺起腰身,生命不应只有硬度,也应该有跌倒再爬起来的柔度。昆虫撕咬着,依米花在身体残缺之后,咬紧牙关,一点一点地修复,为了生命中最美丽的那一刻,即使是伤痛,也要坚强地挺过。面对邪恶的干旱,它沉默,只是一闭眼,将根插得更深些!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的美丽,却不知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多少血泪,抛洒了多少汗水!
终于,在某个破晓时分,它要开花了,枝干轻轻地颤动,像是欣喜的战栗,一朵、两朵、三朵、四朵,依米花开了,依米花开了!
花儿睁开纯洁的眼睛,打量这个期盼已久的世界,用温柔的眼神凝视这个残酷的世界,然后——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刻,香消玉殒,震撼人心。
人的生命何其顽强,可是像依米花一样,坚忍执著、不屈不挠地抗争而至辉煌成功的,又有几人?
依米花开,这本是一种境界!
[模拟得分] 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6分=5——分
【得分亮点】
本文以小见大,从依米花为了瞬间的盛开而积蓄六年的光阴不懈努力,突出了奋斗的艰辛、开花的不易,但依米花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坚忍执著、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适用于人生。简洁的语言,流畅的文笔,叙述、抒情相结合,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依米花开的景象:艰难地生长,努力地绽放,完美地凋落。不知不觉中,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升格思路】
原文构思巧妙,能够很明确地揭示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对依米花的赞美之情。仔细审读这篇文章,发现有的地方写得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审题立意时未抓住重点,直接导致文章部分内容与主题立意关系不大。材料的主题为“美丽的背后”,开头部分应揭示依米花绽放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单单描写依米花盛开的情形不足以揭示主题,而第②段与第①段在内容上又有重复,升格作文把切入的重点放在依米花盛开前的艰辛努力上,并使语言更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