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作者化大为小的构思,也是值得称道的。中国的发展,题目太宽泛,不好入笔,而作者从农村的土坯房说起,从小处反映中国的发展,别具匠心。
总有一种期待
我是个山里娃。
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样。城里娃只管埋头读书,吃喝有家长伺候。山里娃没那福气,除了读书还得帮家长干农活。
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管是山里娃还是城里娃,大家都总有一种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单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单纯——走出大山,变成个城里娃。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较之城里娃,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两倍的努力,因为要走出大山,要变成个城里娃,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很小的时候,这个期待就在我心里酝酿、发酵。
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放牛的时候,牛和我都很忙。牛忙着吃草,我忙着读书。牛吃草,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读书,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牛吃着草,不时东张西望,“哞哞”地叫几声,像在告诉它的小主人:别管我,你只管安心读书,我不会走远,我就在你身边。善解人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忘情地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读那些拗口的定义、定理……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满耳的天籁之音——风声、流泉、鸟鸣,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回荡。
就在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灵一天天地骚动起来:这样的生活,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大山里放一辈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辈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闯荡,使自己变成个城里娃!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说去就能去的吗?当年,白居易初到长安,把诗作呈给著名诗人顾况,顾况却戏之:“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凭着出类拔萃的才华,很快在繁华的长安站稳了脚跟,一时间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
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也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正是校正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一块基石吗?
就这样,我脚踏实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仅越来越清晰,而且离我越来越近了。
城里娃,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和你们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娃。
山外的世界,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向你走来,走进你的怀抱,融入你的血脉。
因为,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泥泞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得分亮点】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行文极美。本文行文之美,首先美在结构严谨。开篇通过山里娃和城里娃的对比,引出题旨;中间部分紧密围绕题旨展开叙事、议论;篇末与开头照应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而且使题旨得以强化和升华。
其次,行文之美,还美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有机结合,描写山里娃特有的生活,再加上“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泥泞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样的抒情,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期待,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有较强的感染力。另外,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学生写记叙文经常出现下面几类通病:
一是用平淡的叙述代替描写。
二是分不清叙述和描写,抓不住重点,不清楚哪儿该叙述,哪儿该描写,结果叙述与描写掺杂到一起,写成流水账。
三是不会设计情节,通篇平铺直叙,情节发展毫无变化。要想使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就必须克服这三种缺点。
四是瞎编故事,没有真情实感。有些同学写作记叙文,完全不顾生活的真实,瞎编一通,或不合情理,或荒诞离奇。
五是开头入题太慢。有些同学在开头中大段大段议论,或者写些无用的话。
六是无文体意识。记叙文必须是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而有些同学的作文叙议各半,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如何让自己的记叙文升格呢?下面我们以两篇文章为例,看怎样的记叙文才能得高分。
留在心底的爱
今年高考即将来临,我们高三的同学无不加倍努力,整天地看呀,记呀,背呀,忙得不亦乐乎,除了书还是书。
这几天月考。我昏沉沉的,走出考场,我明白我考砸了,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对不起他们。
作为老大,我知道父母养育我和妹妹的艰辛。爸爸四十八岁了,为了我和妹妹上学,爸爸成年累月在外跑供销,人变得黑瘦黑瘦,根本不像四十几的人。去年,因为厂里效益不好,爸爸又下岗了,为了帮妈妈负担我们兄妹俩的开销,他毅然决定去卖熟食,这可是他以前死活都不肯干的,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爸爸妈妈就起床了,忙着杀鸡宰鹅,在寒风凛冽中不停的传来他们的咳嗽声,泪水打湿了我的枕边,打湿了我的心。
然而,我却是无能的,是世界上最失败的人,月考490分,我怎么跟爸爸妈妈讲。每天的努力全要泡汤,寒窗十二载,难道就以失败收场?我失魂落魄地徘徊在街头,直到残阳如血,我才回家。我悄悄地打开家门,溜进房间,爸爸妈妈已看出我的心思,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得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那顿饭,我是和着泪水硬咽下去的,但妈妈一直站在我的身边,直到我吃完才离开。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隐隐地听到妈妈的抽泣声,还有爸爸劝慰妈妈的声音。
我是天下最不孝的儿子。我仍要努力,不为别的,只为爸妈露笑颜,我发誓!
【点评诊断】
感情真挚,语句通顺。还有一定内容,符合基础等级的一些要求。但是,文章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另外内容不充实,较空洞,重点不突出。
留在心底的爱
又一次月考,又一次折磨,昏沉沉地走出考场,我明白,考砸了。
下了晚自习,我慢慢地走回家,天僵着脸,眼看就要下雨,虽然已是春天,可树上仍然还是光秃秃的,风儿吹在脸上刺骨寒冷。春寒料峭,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我百无聊赖,一只易拉罐躺在我的脚下,我气恼地使劲一踢,易拉罐“哐……当”一声飞到远处。
考考考,我讨厌!
走进家门,父母仍然没有睡,一看我进来,母亲“讨好”地凑上来,满脸堆笑,就要帮我拿书包。自从我上高三以来,我仿佛一下子成了家里的皇帝,是“特殊公民”,衣食不用动手不说,有时连书包都有他们接下。父母有时近乎讨好我!我烦!我气恼地将妈妈一推,妈妈立即被推到一旁,她诧异地站住,眼睛直直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那眼神让我心痛。
爸爸从厨房里跑出来,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夜宵,“我的乖乖,快来吃饭……”他乐呵呵地喊到。但一见我和妈妈的脸色,话没说完就打住了。妈妈朝爸爸摆摆手,随即两人像约好了似的,一起说:“哎,不说了,吃饭,吃饭!”我无话可说,我什么也不能说。那顿饭父母一直站在我的身旁,我是和着眼泪一起咽下。我知道我如今是错上加错!
一夜无言,醒来时是被楼下院子的声音惊醒,我知道时间已是凌晨,因为每天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都起来了。我明白他们的艰辛。爸爸下岗了,为了我他又在五十岁时重操旧业,卖起了熟食,这可是他多年以来死活也不肯做的。
我轻轻地披衣起来,站在走廊上向下望去,妈妈正佝偻着身子,用瘦削的肩膀去扛架子上的光鹅,虽是凌晨时光,寒气逼人,可她仍然不得不抽出一只手来擦拭脸上的汗珠。突然,她把手放到嘴里吮一下,那一定是竹筐上的蔑子刺破了她的手!这已是家常便饭!她总是这样马虎从事!那边,爸爸蹲在一旁,只穿了一件绒线衣,正往烧水的炉子里加柴火,炉火通红,照着他的脸闪闪发光。风中,传来他一阵一阵的咳嗽声……我泪眼模糊!
“他妈,今天你什么也别问孩子,她可能负担大,考试没考好,有话不想说,我们别逼她。”
“我哪敢逼她,只想她安心读书,可孩子理解我们吗?”妈妈有点哽咽,轻轻地抽泣起来,爸爸忙跑过去,拍着她的肩安慰她。
我是多么的不孝!我恨不得立即对他们跪下。可我什么也没做。我转身回屋,拧亮灯,拿起了书。
面对父母如山的爱,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升格思路】
原文在以下方面修改:①注意确定一个主题,设计情节、场面,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可把曾经有过的情景,有过的感情放到一个事情上来写。②注意详略安排,注意何处用叙述,何处用描写。③学会细致描写。如环境的烘托、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升格后文章描写细致,善于捕捉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学特征,详略安排得当,注意安排情节。在情节过程中设计起伏,在矛盾中见主旨;让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在对比中见曲折,在对比中见精神。
窗间的一片绿
我的书桌靠着窗,窗前是一堵白墙。窗与墙之间终日不见阳光,所以窗前是不会有人去种花养草的,甚至连一株草都不乐意在这块土地上生长。
我坐在窗前看书。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被一片绿色所围。我很诧异:室内并没有绿得发亮的东西呀。噢,是窗前!我这才醒悟。打开窗户,前面是一片的翠绿,绿得沁人心脾,绿得人心旷神怡。我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但是看到它,我就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我仿佛融入了这片绿,闭上眼,我周围出现了一望无际的绿。正有一种“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感觉。
这小小的一片绿色可真是不同凡响:它不但把窗前装饰得如此漂亮,而它在我的眼前、脑海里留下了一片永恒的绿色。虽然这片绿会随着季节的更迭将会逝去,但它曾是我患难的朋友.而且还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在一个暴雨之夜,我看到它已被雨水打得直不起腰了,我想为它遮雨,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它本来就应该在风雨中成长的。
清晨天气很好,但是我并未发现它挺起腰,颜色也交得暗淡了,我顿时感到很伤心,这一切都怪我。但没多久我看到它又重新支棱起了叶片,身子了慢慢立起来了,而且长得更加茂盛,叶子更加青翠,我欣喜极了。
它能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生长,而且生长得这么茂盛,它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啊!我也不能不被它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从它那里,我学会了在挫折面前坚强,看到它,我对未来就充满了希望。
秋天来了,现在这片绿即将逝去,我并不为暂时失去窗前的这片绿色而伤心,因为我坚信:明年春天它将会用更加绚丽的绿色来迎接新的生命。
【点评诊断】
本文立意新颖、析理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思考,而是把绿色与对生命的体悟联系起来。本文可以说是一篇很有根基的文章。但是文章还是有不少缺点的,如:叙述不到位,用词不够具体、思考不够深入、结构不够和谐等。如果把这些毛病一一改过来,会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
白墙上的那一片绿叶
我的书桌靠着教室北面的窗户,窗外是校园的白色围墙。窗与墙之间终日不见阳光,所以窗前是不会有人去种花养草的,甚至连一株杂草都不乐意在这块土地上生长。
(文章首先为绿叶的出场做好铺垫。)
有一天,我坐在窗前看书,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瞳孔里闯进来一点绿色。我很诧异:室内并没有绿色的东西呀。噢,是窗前!我这才醒悟。打开窗户,我清晰地发现在窗前的白——墙壁上,从墙外爬上来一片绿色的叶子,绿得沁人心脾,绿得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但是看到它,我就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我仿佛融入了这片绿,闭上眼,我周围出现了一望无际的绿。正有一种“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感觉。
(此段很具文采。“不经意”“闯进”“诧异”等词语用词准确生动;“沁人心脾”“心旷神怡”等词语从主观感受上对绿叶进行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绿叶突然出现的惊喜之情。)
这小小的一片绿叶可真是不同凡响:它不但把窗前装饰得如此漂亮,而且它还在我的眼前、脑海里留下了一片永恒的绿色。
(综述上一段绿叶的出现对于“我”的意义。)
可是,第二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雨。我躺在床上突然想到那片绿叶:它是不是已被雨水打得直不起腰了?我很想起床为它找个雨伞遮雨,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是一场突来的雨,谁也不会事先想到带着雨伞来上学啊。
(绿叶遭到暴雨的打击,它的命运会如何呢?)
果然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清晨我在教室里早读时,发现墙上的绿叶不见了。我顿时感到很伤心,这一切都怪我,为什么我没有去给它挡雨。一个早自习的时间,我都在对着窗外的白墙检讨自己。直到老师用目光逼视我的时候,我才收回心思到读书上。
(欲扬先抑!绿叶“不见了”,为后文绿叶再次出现蓄势。“逼视”一词用得很传神。)
但第三天,我又欣喜地看到那片绿叶了,它的身子坚强地立过墙来,而且长得比一前更为壮实,色彩也更为青翠。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下面还有许多就要露头的绿色,也快爬上来了。到了第四天,哦,那是一大片绿色啊!我欣喜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