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人生的上游
我欣赏初春时枯树上的新绿,那是它们在展示自己争先来到春天的生命力;我敬重破茧时斑斓的蝶影,那是它们挣脱束缚力争活出美丽的宣言;我敬佩湍急水流中拼命向上划桨的船工,那是他们力争上游的一道美丽风景。力争上游,生命才更有意义。
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人生旅途上做到力争上游呢?
力争上游需要有超出凡俗的雄心壮志。
法国大富翁巴拉昂在《科西嘉人报》上公布了这样一份遗嘱:我曾是一个穷人,去世时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而猜中我的成功秘诀,他将从我的委托人手里荣幸地拿——100万法郎,那是我给予他的掌声。读者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然而只有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对了秘————“野心”,也就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雄心壮志。雄心壮志是一个人力争上游、获取成功的根源。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见之说:“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见之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
力争上游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品质。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是享誉全球的多产作家,像他那样,在短暂的一生中写——91部小说的作家很少,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出他是怎样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奋笔疾书的。其实,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战胜了寂寞,始终坚守崇——而寂寞的精神家园。是的,耐不住寂寞,陈景润就不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顶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耐不住寂寞,居里夫妇就不会有“镭”的发现;耐不住寂寞,袁隆平就不会有超级杂交水稻的科学发明。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争取人生的上游。
力争上游需要有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念。
有这样一句话:“人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要求。”当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实际上已具备了这样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把“只有结果,没有失败”作为口号的林肯,就是一个永不服输的人。他22岁角逐州议员落选,34岁联邦议员落选,47岁提名到总统落选,49岁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52岁他最终登上了他人心中的高度:当选美国16任总统。所以,唯有不服输的信念,才会引领你走向成功。
超出凡俗的雄心壮志,是力争上游的船舵;耐得寂寞的意志品质,是力争上游的竹篙;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念,则是力争上游的风帆!力争上游,方能让生命之舟驶向理想的彼岸,收获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个无悔的人生,一个壮丽的人生!
[模拟得分]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分
【升格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通过对原文的大幅修改,删除了原文文体部分大量的叙事内容,按照议论文的文体结构以事例论证为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的“猪肚”,使文章集中围绕“力争上游”这一点来阐述,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人生旅途做到力争上游,观点正确、鲜明、集中,材料新颖、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最主要的是,符合了文体要求;语言也更加通畅有文采。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明确,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记叙文,写一篇议论文,考生不能随意更改;或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在不踏入禁区的前提下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的扩大和延伸。其次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这几年盛行的话题作文文体不限是其最大特点之一。“淡化文体”是指在文体上不作过多限制,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并不是不要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按议论文要求来写,选择了写散文就要遵循散文写作规律,而不能信手写来,非驴非马,四不象。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许多考生产生误解,认为文体自定就不要考虑文体规范,文章写成各种文体一锅炒的“大杂烩”。在高考中有的考生想写夹叙夹议文章,可写出来“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结合;有的写议论文处理不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笔墨,甚至为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记叙,让人搞不清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高考写作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对常见文体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要把握记叙文、议论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体规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其中关于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材料第一段谈到“中国崛起”作为新世纪的最大新闻,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第二段列举了中国巨大变化中,网民评选得票率最高的“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
父亲的车子
父亲喜欢车子,车子是父亲的朋友。车子的变迁,确能反映父亲生活的历程,甚至国家的发展变化。
父亲1983年参加工作,那时,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东方睡狮已渐苏醒,中国迈开了前进的脚步,但是,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没有改变。父亲的工资也只有46元,每月被扣除15元伙食费之后,也就只剩下31元了。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在总工会的职工学校里谋得业余教师的职位。每次上课来回有十里的路,买辆自行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那时买一辆自行车得150多元,也就是父亲积攒半年的工资才能实现这个理想。父亲性子急,半年是断然不能等的,就“寅吃卯粮”吧,于是,他分别从三个同事那里借点钱,大家给凑够了150多元。父亲喜滋滋地去百货公司,人家却冷冷地向他要“车票”,没办法,父亲只得“望车兴叹”了。过些日子,父亲学校的一位老先生通过学生家长给弄得一张“车票”,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从此成为父亲的朋友,与父亲一起穿梭于热闹的街市,来往于单位和职工学校之间,方便了出行,还解决了一些经济困难。
十多年过去了,父亲的车子渐渐地老了,全身没有了光泽,附加的零部件也都脱落了,车铃也锈迹斑斑,消失了先前那令人心醉的响声,属于它的光鲜的时代已经悄然逝去,每每和父亲一同出去,它大有自惭形秽的样子,甚至有时闹起情绪来,不愿伴父亲出门,不是松动链条,就是不鼓“勇气”。父亲想,它大概是不想见到那些“风驰电掣”般的电动车、摩托车吧。这时父亲每月的收入也有两三千元了,学校也发展了,将高三年级从拥挤的城内搬到开阔的郊野,家住老校区,来往上班也有二十里路了,每天来往数次,也太累那只老“飞鸽”了。于是,父亲就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当时还很流行的重庆嘉陵摩托车,从此,老“飞鸽”就光荣退休了,那是2000年的春天。
重庆嘉陵载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或低速慢行在通向送儿女上学的文昌路边,或高速飞奔在通往新校区的谢安路上,随着车速加快,收入也在不断提高,除工资外,每月的奖金也有一千多元,父亲经常写稿,润笔也常有寄来,父亲的日子在嘉陵的车轮上转动,忙碌、充实,愉快……
如今,学校的停车场上已经排满了大众朗逸、一汽速腾、通用别克……,这辆嘉陵,也开始与父亲闹意见了,特别是天冷了,任父亲脚蹬得生疼,它硬是不起火……这时,父亲就会埋怨它,“这性子,怎能追得上中国崛起的脚步!”最近,听父亲对着“罢工”的嘉陵笑着说:“要是你再不思进取的话,我就要移情”速腾“,追求中国速度喽!”
【得分亮点】
表达:采用“大中取小,以小显大”之法,通过父亲由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再到酝酿买汽车的变化,让人窥见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改善的现状;同时,因为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不仅给读以真实感,而且以真情动人,对生活的品味、对父亲的感恩、对生活步步向上的赞扬,全都融入到含而不露的叙写中,做到了情感真挚而不张扬。
内容:考生锁定“经济、民生”两个方面,表现“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工资提升、生活水平步步高的主题,抒写对“中国崛起”的赞扬,符合题意,思想健康。
发展:考生擅长用精细的描述,增强行文的生动性,特别对“飞鸽”、“嘉陵”的拟人化处理,不仅使行文富有文采,而且融入“父亲”对它们的深厚情感,做到了“文情并茂”。
最后一座土坯房
周末,我回到了“阔别”三月的家。本来天下高三一般忙,周六不休息,周日休半天,所以春节后,我再没回过家。我家在百里之外的深山中,回家一趟不容易。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学校放了两天假,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待最后一搏。同学们归心似箭,周末一放学,顿时“作鸟兽散”。
我坐在长途班车上,恨不得汽车飞起来。一下车,便步履匆匆地踏上一条羊肠小路,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见半山腰上的土坯房了。
那土坯房,就是我的家。我家五口人一直住在那间老屋里。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剥蚀得满目疮痍。这些年,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把山村点缀得如同别墅区一般富丽堂皇。渐渐的,我家的老屋竟成了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丑陋无比,有碍观瞻。我家又位于山村的最高点,这样看起来就有点滑稽,成了“鸡立鹤群”。奇怪的是,父亲是挣钱的好把式,干活不惜力气,又有技术,但父亲就是迟迟不盖新房。乡亲们说父亲是个守财奴,舍不得花钱。听到这些善意的挖苦,手巧口拙的父亲总是付之一笑,啥话也不说。我也不理解,早几年负担重,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常看病,家里经济拮据,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还是按兵不动,真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转过一道弯,奇迹出现了——土坯房竟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小洋楼”,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喜地往家跑,已顾不得“窈窕淑女”的形象,像个野小子。
三月不见,家人亲热得不行,父母姐弟围上来,这个说我胖了,那个说我瘦了,这个说我白了,那个说我黑了。我应付了几句,赶紧屋里屋外看新房。
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白得耀眼;室内装修简洁而美观,地板光可鉴人,天花板上悬挂着华美的灯饰,雍容典雅……母亲一边陪我参观一边说:“你爸早就想盖房了,可盖房子动静大,怕影响你学习,咱上高中图啥呢?不就是图考上大学吗!你三个月不回家,你爸就趁这个机会动工了,他不让对你说,怕你读书不安心,老想着回家帮忙。”
是啊,家里大兴土木,谁都不得安宁,父亲口齿木讷却心细如发。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弥漫全身,不由得往父亲怀里钻,脑袋在那宽厚的胸口上贴了好久,像在聆听父亲的心跳。
夜晚,我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浮想联翩。随着我家新楼的竣工,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已不存在。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我家是中国亿万农民家庭的缩影。试看今日之中国,像我家这样的农民家庭不知有多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与以前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
想着,想着,我的眼前出现了幻觉——
在学校举行的才艺选拔大赛上,我声情并茂地唱了两支歌后,主持人考了我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强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亿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顿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得分亮点】
本文波澜起伏,令人叫绝,主要体现在前后的照应技巧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二者吻合得天衣无缝。如开篇写“三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下文“土坯房”变成“小洋楼”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是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结尾颇具匠心,让题旨自然浮出水面,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