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毕永年的记录,他和那几位日本江湖英雄平山周、井上雅二等人抵达北京的时间是9月12日。14日,他们与康有为、梁启超、张元济、谭嗣同等人在译书局见面谈话。或许是因为这个谈话会人员多且杂,康有为并没有说出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只是到了当天晚上9时许,康有为请毕永年到他在南海会馆的内室进行单独谈话,告诉毕永年一个惊人的军事计划。
康有为告诉毕永年,现在情形已非常危急,皇太后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准备在天津阅兵的时候干掉皇上,阻止改革,这就迫使他们这些改革派不能不及早动手,先发制人。因此,他康有为下决心准备学唐朝张柬之所为,迫使皇太后让位。现在困难在于天子手无寸兵,殊难举事。康有为还告诉毕永年,他已将这些意见报告给了皇上,召袁世凯入京,欲让袁世凯仿照唐朝李多祚,出兵勤王。
对于康有为的这些说法,毕永年觉得有点天方夜谭,因为康有为究竟有没有与皇上有如此交涉和密谋,只有他自己知道,谁也不可能找到皇上去证实。所以,对于康有为的这些计划,毕永年将信将疑,但明确表示袁世凯似乎不可信,以为袁世凯是李鸿章一手培养出来的,而李鸿章是皇太后的铁杆,所以从政治立场上说,袁世凯不可信,也不可用。且从袁世凯的政治经历看,他也不是可以谋划此事的人,听说袁世凯当年在高丽时,遇日本人逼迫,自请撤回,胆量极小,估计这一次也不会轻易答应入京勤王这类事。
为了说服毕永年入伙,与袁世凯合作,康有为才说了上面那番话,说已派人与袁世凯联络。因此,对于康有为所说这些话,可能有些只是他的想法,并没有进行,只是为了说服别人,说服自己,往往将那些想法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处理。
对于康有为的这些说法,毕永年似乎还有独立思索与判断,并没有全信。两天后,即9月16日上午,毕永年有机会见到谭嗣同,他就将与康有为的这些谈话转告谭嗣同,当然是希望听听谭嗣同的意见,希望得到谭嗣同的指教或提醒。
谭嗣同听了毕永年的转述后表示,这件事情确实有不太合适的地方,只是康先生执意要这样做,且想着法儿使皇上面谕,我辈也就毫无办法了,只能如此。现在毕兄在此相助,也是一件幸事,只是不知康先生将怎样使用老兄,准备委任老兄做什么事。谭嗣同的问答,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康有为等人至少在9月14日前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军事计划,似乎还有了相当的行动细节。只是谭嗣同最初并不认同赞成这个计划,不愿用武力去劫制皇太后,但当康有为下决心这样做时,谭嗣同出于义气,又觉得应该尽力帮助。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谭嗣同执意坐等逮捕,不愿逃亡,这就是江湖上的义气,是大丈夫敢做敢当。
在毕永年与谭嗣同谈话的当天晚上,皇上召见袁世凯的消息就传来了,知道皇上当面责成袁世凯以候补侍郎的身份专责练兵。
消息传来,康有为正与梁启超、毕永年等人一起吃饭,大家对这个消息自然感到高兴,觉得袁世凯受如此皇恩,一定会帮助皇上渡过难关。康有为对皇上的表现拍案叫绝,称天子真圣明,较我等所献之计更高一筹,袁世凯必更喜而图报。他们将一线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的反水上。
饭后,康有为随即起身命毕永年随其入内室,询问毕永年听了这个消息有何感想,准备如何办法。毕永年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但当定计而行,不过我个人依然对袁世凯的政治品格和个人品格深表怀疑,依然觉得此人不可用。
对于毕永年的说法,康有为很不以为然。他告诉毕永年,袁世凯极可用,我已经得到他的书面答复了。说着,康有为取出袁世凯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感谢康有为等人推荐拔擢,并有“赴汤蹈火,亦所不辞”之类礼貌话语。康有为自信地询问毕永年,你看袁世凯如此说,难道还不值得信赖吗?
在毕永年看来,袁世凯的这些话是对谁都能说的客气话,根本不能表明袁世凯在政治上与康有为高度一致,但在康有为如此自信地一再追问下,毕永年也只能违心表示,或许袁世凯是可用之人,只是不知道你康先生究竟希望我毕永年做些什么?这既是康有为与毕永年谈话的核心目标,当然也是毕永年最为关心的事情。
康有为毫不迟疑地说出了自己的全盘计划,他告诉毕永年:我准备请你到袁世凯的军中任参谋,以便就近监督袁世凯的行动,不知你是否同意以及有什么打算?
毕永年说:只我一人在袁的军中,那有什么用处?如果袁世凯真有异志,也非我一人所能制衡。
康又说:还有一个方案可以供你考虑,即由你率领百人配合袁世凯行动,待袁世凯率部围住颐和园时,你迅速率百人奉诏往执皇太后而废之。
对于这一个方案,毕永年似乎觉得稍有可行性,于是他问道:那么我什么时候往见袁世凯呢?康答曰,且再商。
正谈至此处,康广仁、梁启超也进来参与议论。梁启超对毕永年说:这件事情,你老兄就不要表示怀疑和疑虑了,一切都有计划,你就按照计划执行好了。难道你老兄还有什么疑虑,有什么担心吗?
梁启超似乎对毕永年的胆量有所怀疑,或许是故意用激将法刺激他。毕永年闻言不禁有些恼怒,他对梁启超愤愤而言,我有什么不敢的?我不过是希望三思而行,慎重行事而已。再说,我从来没有与袁世凯接触过,我毕竟不知道他的为人与行事。
针对毕永年的疑虑,梁启超说,假如袁世凯是一个大可用的人,那么你是否现在就能爽快答应这件事呢?
毕永年此时心中正在进行紧张考虑,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话,不料康广仁见状立即表示不满,以为毕永年到了这样的关头还如此胆小怕事,真是辜负了大家一片热心和期待。
康广仁脸色骤变,毕永年当然看到了,但他考虑的是,此事既要发动,那么就应该设法成功。他当然不会计较康广仁等人的脸色,这毕竟不是儿戏。待他想通了一些细节后,随对康有为等人表示,这件事情实在太大,我个人实在不敢独自进行,如果各位执意这样做,我建议还是应该多找几个江湖上的朋友一块做,增加成功的几率。至少,我们应该请与各位有着非同寻常友谊的唐才常火速来京,一块进行。
与毕永年一样,唐才常不仅敢于任事,而且也与绿林中的人物有很多关系,如果能够将唐才常请来,那么当然有助于这件事情的成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闻言大喜,纷纷表示这个意思不错,那就抓紧进行。只是这件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急的关头,很可能就要在此数日内发动。如果一定要等唐才常等人来京,势必又要拖延一些时日,不知时间是否来得及。
康有为、梁启超的说法也有道理,于是他们一起去找谭嗣同商量,因为要说关系密切,谁也比不上谭嗣同。他与唐才常同乡同学,感情深厚。谭嗣同听了这个建议之后认为,这个主意不错,稍缓时日,认真准备,如果能够将唐才常等人请来,那么此事的成功几率更大,把握更大。
谭嗣同的说法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康有为表示那就照着这个计划进行,大家分头准备,并致电唐才常等人火速来京,共谋大事。由此亦可断定康有为的围谋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计划,并没有到必须立即发动的程度。
根据毕永年的记载,这些谈话和计划都是9月16日的事情。到了第二天,毕永年的想法又有变化。他虽然在昨天口头答应了康有为,但这件事情实在太过重大,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执杀皇太后都是犯了弥天大罪,所以经过一夜思考,毕永年在第二天(9月17日)早上就有些反悔。他不知道康有为究竟如何让他与袁世凯见面,以及什么时间见面,时间紧迫,而还不让毕氏与袁氏尽快接触,毕永年不能不担心仓猝间接触,相交甚浅,无法深谈,何以能够在如此重大问题上合作?早饭后,犹豫不决的毕永年有意找康广仁诉说,不料康广仁不待听完毕氏的陈述乃大怒,愤怒斥责毕永年不过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平日里议论纵横,及至真的要做事了,又这样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康广仁的斥责使毕永年心里非常生气,他迅即反驳说,我毕永年这样说并不是拖泥带水,更不是胆小怕事。康先生欲用我,就应该与我讲明办法,我个人的一命虽然微小,不值得一提,但也不能糊里糊涂地去死。而且,事贵深谋熟虑。康先生既令我同谋,何以我竟不能置一辞?再者说,康先生令我率百余人往执皇太后,此事如此重大,尤不可冒昧。况且我为南方人,初至北方,初领北方军队,彼此互不相识,这些士兵与我的交往不过十数日,我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些士兵收为心腹,得其死力?即便起孙子、吴起复生,而将此百人,亦无十数日即可用之的道理。我毕永年八岁即随父叔辈来往军中,我太知道军队的特征与弊病了。我现在以一个有母丧之拔贡生专将此兵,不独兵不服,即同军各将必将皆诧为异事。
毕永年总算将心中的不快一口吐出,不料康广仁对这些理由根本不予理睬,面色不悦,冷笑而出。
康有为的弟子门生无意听取毕永年等人的不同意见及审慎看法,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继续进行自以为得意的活动。
朝廷是否掌握康有为等人活动细节,是否及时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只是根据相关史料估计,皇上虽然对杨锐的建议有所心动,但并没有在当天作何表示,而是继续思索,寻找良策。
与杨锐谈话第二天(9月16日),皇上依然驻跸颐和园,除了一般性政务外,就是陪着皇太后吃饭看戏和聊天。相信在这一天中,皇上大约应该提及他的这些思考,至少在思考的大方向上,他没有必要去隐瞒皇太后。皇太后或许为皇上出过主意,或许对皇上的主意作过若干修正。这些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到9月17日,皇上终于下定决心,将康有为剔除出去。
9月17日早晨,皇上按计划在颐和园召见林旭。君臣二人直奔主题,很快就杨锐的建议达成共识,那就是为了克服已经出现的政治危机,必须接受杨锐的建议,尽快摆脱康有为,抛弃康有为。康不得去,祸不得息。康去,祸息。林旭在杨锐的劝说下,或许还有皇上的暗示下,终于背叛了康有为,加入逼康的队伍。
林旭的加入,坚定了皇上的信念。于是在召见林旭之后当天,朝廷极端反常地发布一道御旨,重申朝廷7月26日命令,要求康有为立即前往上海督办官报:
谕。工部主事康有为,前命其督办官报局,此时闻尚未出京,实堪诧异。朕深念时艰,思得通达时务之人与商治法。康有为素日讲求,是以召见一次,令其督办官报,诚以报馆为开民智之本,职任不为不重。现筹有的款,著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
康有为毕竟是推动改革推动新政的有功之臣,他虽然是那样令一些人讨厌,也曾引起朝廷忧虑,但他毕竟没有大的把柄被抓住,为了面子,而这个面子也是双面的,既有康有为的,也有朝廷的,所以只好不动声色、不事声张地劝说康有为离开北京。“康不得去,祸不得息。”康有为走了,祸也就自然消除了,一切都将归于平静。杨锐是这样认为的,皇上也是这样判断的。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一切都给弄扭了。
根据毕永年的记录,康有为等人得知皇上的这道明发御旨,是在当天(9月17日)晚上7时许。这个突如其来的御旨打乱了康有为的计划,使康门弟子一时间慌了手脚,不知所措。稍事讨论,康有为似乎很快恢复了镇静与从容,他毕竟是这一伙人的领袖,不应该被这些枝节琐事所吓倒。康有为依然坚持原先的计划,甚至因这道御旨的突然发布,有加快进行的意思。
参与讨论的毕永年似乎不以为然。他表示,如此匆忙准备,非败无疑。毕永年的理由,就是仅仅单靠他们自身的力量,也就是那些江湖上的力量,是肯定不行的。此事成功的关键,要看袁世凯。如果袁世凯不想发动,不想出兵,这事也就不必再提起。
为了给这些门徒打气鼓劲,康有为表示,袁世凯尽可相信,不必怀疑。袁世凯的幕友徐世昌与我们关系很好,知道这里面的一切。我们可以考虑派谭嗣同、梁启超与徐世昌一起前往袁世凯住处进行会商,言明处境,寻找转机,相信袁世凯会明白成功失败均在此一举。
谈话中,毕永年还将当天与康广仁的谈话向康有为转述一番,其目的不外乎在康有为这里寻找一点同情。不料康有为不待毕永年说完就粗暴打断,盛气凌人告诉毕永年,你毕永年以一拔贡生的身份去统帅百人,干如此重要和重大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面,有什么不可以的?而且,这件事情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并没有完全确定,你毕永年完全不必考虑这样多、这样细。
由此,毕永年已清楚知道,康广仁不仅已将他们先前谈话告诉了康有为,而且康有为等人从未将毕永年的人格看得很高,他们只是在利用毕永年的江湖背景和江湖力量,并不认为毕永年是他们的战友或志同道合者,他们怀疑毕永年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只是故意刁难,只是讨价还价,怀疑毕永年不过是个利禄之徒,只是要谋取官职、获取荣华富贵而已,并没有多高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
康有为的话、康广仁等人的态度,深深刺激了毕永年。此后,毕永年就不像先前那样积极了,有点冷眼旁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