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生年轮不断扩张,阅历不断增加,心中的宇宙也会不断向外扩张开去。人生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理智。从过去的张扬转为收敛,从激昂走向平和,从浮躁进入安静,也许,这就叫成熟。从这个时候起,我们才恬淡而缓慢地解读生命的丰富内涵,用文字来记录那些流逝的韶华,捕捉那些光和影组合的画面,将淹没于岁月风尘的故事勾勒出来,重现历史的真实。
纷繁的公务已经离我远去,现在我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回忆过去年华。
回忆,年岁愈老,愈加关注。这种回忆是对遥远童心痴情的呼唤,是廓清青春朦胧的追忆,是感受成年纷繁事物的品味。
回忆,并非沉溺于过去的消极,而是寻找自己历史的根基,积极面对未来。在这中间,我们寻找记忆中的情感,让它给今天的和未来的生活搭上一座心桥。
一个农夫,在秋天到来之际,总要盘点当年的收获时,审视春天的耕耘、播种,夏天的除草、施肥,是否精心细致,是否把丰收的希望融于日常的努力之中,来年又应该如何弥补劳作中的遗憾——他总是在不停地把思绪梳理得清清楚楚。我也试图做这样一个善于思索和总结的农夫。
过去,生活中涌现过很多兴奋瞬间的浪花,也储存了那些抹不掉苦涩的辛酸。结集的《留水借山情意浓》就沉淀了这样许多记忆。
这本书部分文章是前些年写成的,还多少看得出蹒跚幼稚步履的痕迹。几篇游记,是我应邀参加几个会议中的诸多感悟。在繁忙工作之余,穿越一丘一壑,触摸一草一木,揽景物入情怀之中,寄逸致于山水之间,既是精神的释放,又是美的采撷,更是人格的孕育,那是何等的舒心。其中,我对《罗浮阳光》情有独钟。那是我离开十年教科所工作前夕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主办方安排我们在绵阳安县桑枣镇旁绵州温泉酒店开会。酒店位于罗浮山脚,会期,我独自沿小路登山,确有难得的轻松和情趣。工作中的包揽是一种负担,离职后的放弃,是一种解脱的愉悦,更是新生活的开始。卸下几十年公务,终于有“解甲归田”的惬意,所以,自己才留下对前半生的缅怀,对后半生的展望。其中一段文字,“以不为而有为,以遁世而入世。平和中笑谈世间风云,快意里品味漫长人生”,可以说,是对自己后半生生活的定位。
两年前,我遴选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游记和散文等,删芟枝蔓,摅意摛藻,集结四十余篇,印刷成册,送给朋友权作纪念。好些挚友看后都有这样的劝导:“本来纷繁有趣的事物,却写得过于简略,犹如一块山崖间开采出来的璞玉,尚未精雕细刻,还不能堪称艺术品。何尝不可把文章写得更加完善充实呢?”我觉得言之有理,允诺只要精力充沛,愿作若干补充。
尔后,我接受了好友的劝谏,竭力搜索记忆中的逝去往事。时间久远,依稀记得陈年旧事,好在还有昔日的物品保存于橱,还有发黄的日记珍藏于案。翻阅那些破旧的物品和日记,就像放在水中的明矾试纸一样,逐渐显现出早先图文的清晰轮廓来。这两年间,我在“发挥余热”同时,减少了看电视、娱乐、钓鱼诸多奢侈性享受,将休闲时间压缩到最小限度。很多夜晚,户外万家灯火阑珊,我静心蜗居小楼,在键盘上敲敲打打,陆续写出了一些文章来。
“桑梓觅踪”一组多为对中学生活的回忆。我在青少年时期饱尝人间辛酸,那是五六十年代历史在心中留下的苦难,无论怎样也无法抹去。回忆常常如芒在背,记叙令人痛心疾首。《饕餮珍馐》、《被折的翅膀艰难起飞》、《母亲留下一首歌》这些文章,我是噙着悲伤的眼泪写完的,甚至在修改时泪水也常常挥之不去。目睹眼前的青少年学生,我真欣羡他们太幸福太舒适了。如果生命可以轮回,我定会倍加珍惜岁月,比过去学得更好,更有成效!
大学生活是阳光灿烂的时光。我们曾经就读的重庆北碚区三花石,现在早已厂房林立,地是人非。坐教室听音复述,朗读美文;在操场龙腾虎跃,放飞青春;游北温泉力划碧波,爬松林坡畅饮江风,现实而浪漫,痛快淋漓!以三花石为伴,苦苦求学那些日子,老师和同窗的音容相貌,一一跃然纸上。六年间,快乐与沉思,激进与彷徨,都曾一起涌入自己的情怀。那里留下的许多记忆,现在用冷峻的眼光去审视这段学生生活,有渴望,有甜蜜,有热烈,也有酸楚。林林总总的往事一并融入“有缘三花”之中。
许多事物,曾经拥有,实感平凡无奇,只在失去后,才倍觉弥足珍贵。我走进社会使用专业知识不足2年,就被迫改行,经历过失去亲人一样的痛苦折磨。后悔错填志愿,哀叹生不逢时,都无济于事,无法摆脱生活的困窘。
长期以来,我养成这样一种生活习惯,不愿在平淡的日子里苟且下去。1988年10月,我决计拾掇丢掉整整20年的旧知,把复习功课的任务悄悄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里,或从机关下班归家,或出差夜宿客栈,就把深藏怀中的专业书小心掏出来,犹入难舍难分的“热恋”之境。有了复习的垫底,就有胆量去接触俄语原文书籍。我从翻译简短的文章入道,宛如蚂蚁啃骨头,一个月内终于拿下《帮他当好继父》的原文翻译,并在武汉的《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发表。文章不长,编辑部却将此文与作家顾工的文章的题目一并印在杂志封面的显赫位置,肯定了此文的分量,这让我喜出望外!
在与俄文资料隔绝多年以后的八十年代末,我偶然得到一本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宾至如归》,如鱼得水,兴奋不已。白天,我在机关上班处理公务,下班后就一头钻进小楼,挑灯品读,夜阑推敲,甚至有时疲倦之极,合衣入睡醒来,方知还未宽衣解带。寒来暑往,耗去整整三百多个夜晚和假日,终于译完全书,邀请著名文艺评论家林亚光教授作序。中国和平出版社审稿后决计出版,并以《莫斯科当代风情录》的书名在第263期《社科新书目》作了专题介绍。不幸1991年12月发生苏联解体的重大国际事件,导致这本以介绍苏联首都莫斯科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册子胎死腹中。这里,仅把其中的一篇短文《热血的感召》收入本书,权当对译苑挑灯夜读岁月的追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痴情于俄文翻译的日日夜夜,永生难忘!
一位侨居在乌兹别克的原中学同学听说我的苦恼后,主动寄来原苏联该加盟共和国首都杜尚别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我精神为之一振,决定另起炉灶。我又穷一年之力,重复以往夜以继日的工作方式,精心编织自己的梦想,编译原书精华,命名《俄罗斯儿童故事精选》。1992年7月,恰逢我赴母校强化俄语口语训练,山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这为一个近乎知天命的老学生鼓起勇气,练好俄语口语,准备赴俄罗斯小试牛刀。
《法国童话故事》是我从俄罗斯带回的俄文版图书,历经两年折腾,费尽诸多周折,终于实现美丽的蝶变,2002年9月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本书精选了《科舍拉尔与丘尔金兄弟俩的命运 》、《塔拉斯是怎样制服神父的》、《带金子的木头》3篇。这些极富人性论的儿童文学作品反映了16世纪以后法国文学的重要特征。《科舍拉尔与丘尔金兄弟俩的命运》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穷人善良美好的心灵,也鞭挞了一个贪婪鬼的丑恶行径,人情味浓烈,善良的人性之美呼之欲出。《带金子的木头》中,主人公由穷变富,后又从富翁沦为乞丐的戏剧性变化,对当今社会泛滥成灾的某种陋习,也许是对沉湎于赌场的瘾君子们发出的醒世箴言吧。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经感叹,为什么我所学的专业在这个多元的经济社会中如此苍白无力?这种不甘寂寞,不安于现状的思维,一直在大脑中躁动不息,寄情于用俄语知识去闯荡世界。
1992年10月,我回到阔别24年的母校四川外语学院再度学习。如果说笔译还可以借助字典在荆棘的小路里踽踽独行,那么口译就只能依靠自己的丰厚积累在异国他乡临场应变,牵线搭桥,来实现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了。
我们强化训练班的5个学生中,除我之外,4个均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俄语工作者,用于收听超短波的微型收音机时刻携带在身。我连业余学习都谈不上,最多算作偷偷拨弄俄语琴弦的“地下工作者”,忝列门墙。在同班的4个小青年面前,我这个佶屈聱牙的特大超龄学生,毫无优势可言,唯一的办法是用比他们多几倍的时间来弥补事实上早已存在的口语和听力上巨大差距。
担任我们教学的,有4位教师:两位外教,一位是来自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女教授,一位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大学的英语系教授;还有两位是我早先就读时的老师——沈荣辉和黄培莲老师(可惜极端认真负责的拼命三郎沈老师过早离开了人世),一对一地引导。两位川外的老师对我们更是循循善诱,无私传授练好口语的“绝招”,川外校风在他们身上如此鲜明,熠熠闪光。我借鉴年轻人的方法,把“ТПⅢ”(第三级俄语培训教材)带在衣兜,时时翻阅。老师时时告诫我们,要不断选择题目,转换角色,“没话找话说”——我把这话当做强化口语的绝招,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似乎变成了匪夷所思的怪异。
1993年元旦之夜,歌乐山麓寒意正浓,暮色苍茫,已经有人家当垆品茗,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了。歌乐山下原渣滓洞的“跑马场”上正播放着叶倩文富于穿透力的流行歌曲:“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颇具挑逗性的歌声在夜空中弥漫,飘荡,广场上人头攒动,许多人正伴随音乐翩翩起舞。长期的听说读写译自然枯燥难耐,谁不愿用音乐和跳舞来调剂早已疲乏的神经?几个同学都邀我出去轻松一下,我婉言谢绝。此刻,对歌曲的诱惑,我似乎无动于衷,麻木迟钝,照样静坐于图书馆二楼一隅,搓手跺脚,驱赶寒气,静心捕捉录音带里那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仔细记录准备请教老师的疑难问题。许多年以后,每逢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总会回忆元旦之夜清心寡欲的苦读滋味,从中吸取制胜的力量来。
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垫底,一个尙知天命的老学生才能走进俄罗斯的大千世界,才积累了在车里亚宾斯克州特诺依茨克区石头河农场内穿梭式的口译实践,才有许多耳闻目睹俄罗斯万花筒一般的故事流下笔端。“天隅来风”中的许多纪实性文章就是以一个中国教师的视角观察俄罗斯社会的点滴记载。《“木匠”的工钱》、《酒圣谢尔盖》、《情系石头河》所描写那些俄罗斯朋友的言行,恍如昨天发生,尤其那个平凡小人物卡车司机安德烈高尚的品格,同现实社会上某些满脑肥肠却锱铢必计的庸人相比,显得非常朴实高大,十多年烟云飘散,至今眼前栩栩如生。
当人在追忆过去几十年的五味杂陈的往事时,才发现人生苦短,不经意就进入花甲之年。但我并不自卑嗟悔。历尽艰辛,前行不止,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书写了一个普通人士风雨兼程平常又不平凡的人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被历史风尘掩埋的故事的同时,在游览国内和俄罗斯奇山异水的同时,透露出无数真情实意,展示了心中生命的真实意义。历数逝去的岁月,并不惊世骇俗,但追记许多往事,于学生,于青年,也许洞开了一扇认识社会和人生的小小窗户——这正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人生价值的期望所在。本书名曰《留水借山情意浓》,旨在纪念那些铭刻于心的情结,不愿让它无声消逝,过早遗忘,平庸耗费短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