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大抵也算徜徉于村寨平整小路的抒怀写意。进入眼帘的是新造的屋舍,别致的小洋楼,宽敞的院坝里的小车,颔首的微笑,曾经为吃喝操劳的愁容早已荡然无存。我想,海陆丰农民运动革命先辈矢志不移的追求不正在逐步实现吗?
四
我做客时,很少见到家里的青壮年,有些纳闷,主人坦言,他们早早外出打工去了。自然,现在的打工与早先的行动有了惊人的变化。最早出去的一批打工者,不再是茕茕一身的打工者了,早已跨入老板的行列,他们开有自己公司,拥有自己的厂房,设有自己销售的门市,堂而皇之当上老总,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几乎都荣耀地变为成功人士。一个32户的小村庄就买了20辆小轿车,每逢周末,走出去的年轻人开回崭新的轿车,回到父母身边,常常拎回孝敬老人的礼品,还带回一串串银铃般笑声。
回到粤东,我实实在在感悟到改革带给埔下楼的巨大变化。
但在壮美的画面里,似乎也感受到一些不和谐的色彩。步出村头,扫视田野,绿油油的庄稼地之间,被一块连一块零乱的撂荒的农田隔开。肥沃的农田里,有少许豆荚和蔬菜,其余是齐人深的荒草涌入人们的视线之中。充满生命的绿色与吐露衰败的灰色涂抹在水乡的田畴,拼凑出极不悦目的棋盘,这种色彩搭配与蓝天白云下的粤东水乡显得何等的不协调。我闲游于村庄的乡间小路,仅见到一个中年女性在屋前晾晒两三罗新谷。
村里的人兜里有钱了,没有人肯耕田插秧了,本是收获的季节却见不到人晒谷了,大家都去买湖南、江西的香米了。这种变化悄悄蔓延开来,早已是村里普遍现象。传统鱼米之乡的粤东,却丧失了种田的兴趣和热情,是轻农重商,还是弃农扬工?是只要钱,不要粮,还是两者兼顾?在为青山绿水绕小村、香车豪宅拥农家巨变而欣喜的同时,我心里也不免涌上说不清的惆怅。
这一片希望的田野,还能够更美些么?
元稹和C贪
大凡在达州生活的人都知道元稹这个历史上的名人。
元稹,河南洛阳人,8岁丧父,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其母亲贤惠多才,知书达礼,经常亲授诗书,鼓励孩子读书。元稹没有辜负母亲期望,在14岁时便参加“民経”考试合格,为未来升官打下基础。
元稹30岁时,任监察御史。这是一个专门监察官吏行为的官员。他从小过着苦难生活,对穷人很有感情,趁出使机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访察官吏不法行为,出于义愤,弹劾了乘机课征赋税,敲诈勒索百姓的一批官吏,这引起宦官极为不满。元稹被调离京师后,又禀报数十件不法之事,这更加引起皇帝恐慌。昏庸的皇帝不但不惩办颠倒黑白的宦官,反而把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元稹36岁那年,再度贬官到通州(今达州),担任了“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多大实权。按理说,此时的元稹心中抱负无法实现,屡遭贬谪,又无处申述,心情必然异常痛苦和纠结。但是元稹并非心灰意冷,来通州不久就努力履行新任,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中唐时期,四川东北方的通州还属于蛮荒之地,到处杂树遮天蔽日,道路崎岖陡峭,山中多有虎豹野兽出没,路上毒蛇蛤蟆阻拦,行人不敢轻易出门上路,更不敢说外出做生意了。农民虽整日劳苦,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元稹老家河南,地处中原,是华民族发展的摇篮。他大力引进老家的先进农业技术,指导农民白天夜晚赶制镰刀和砍刀,铲除路边荒草,砍斫山中杂树,促使空气流通,阳光照射。阳光充足了,庄稼也就长得茂盛多了。
当时通州百姓的住房十分简陋,架上砍伐的树木搭建成一个棚子,盖上一些茅草就算建成了住家的房子。不搭简易房屋而歇山林,住岩洞的农民也不在少数。
通州的农民只会刀耕火种,纯属靠天吃饭。此时元稹想起了向神仙求助。当然,我们不能从唯物的角度去批评元稹求神拜佛的虚无主义思想,他还不懂得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耕作施肥等技术问题,只能借助于神灵威力来帮助农民摆脱贫穷的束缚。他亲拟《告畲三阳神文》、《告畲竹山神文》、《报三阳神文》等祭文,数次率领官员和百姓,在华阳观祭天求神,渴望上苍呼风唤雨,保佑来年丰收,百姓安康。这种祈求的行为足以说明他把百姓的冷暖牵挂于心,很有点父母官的品质。
元稹到任前,曾闻前任刺史为政的过失,引以为戒,力求在办事前考虑周全一些,尽量减少执政的失误。在他接替刺史职务仅有短短七个月,便带领通州人民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振兴农业。元稹虽为官职务只是个芝麻小官,权力极为有限,依然凭借过去担任监察御史的经验,整治官场内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整治官府,倡导农民学习先进的农耕技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元稹的行动改变了通州面貌,城里大街小巷也有行人往来,商铺里出现人们需要的货物,农村有了生气,农民生产上去了,国家税赋完成了,政府再用财政节余,扩大再生产,农业生产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元稹是位诗人,走到哪里总爱吟诗作赋,发泄心中积蓄的块垒,唱诵心中的歌。他在通州期间与白居易唱和颇多,形成后人所称赞的“元白体”。他的不少诗歌真实反映了中唐社会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为后人研究中唐时期的通州文学和地方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
还要说说元稹的婚姻事情。元稹24岁那年,娶了长安大官韦夏卿小女儿韦丛为妻。那时的元稹不过是个校书郎,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而出身高贵的韦丛并没有嫌弃丈夫,一向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看见丈夫没衣穿,她就翻箱倒柜寻找衣物;丈夫朋友到访,无钱买酒,她就毫不犹豫拨下自己头上的首饰换酒来招待客人。家里收入有限,开支捉襟见肘,她常到田间挖野菜,到林间捡回枯枝败叶烧水做饭,可以说小俩口是相濡以沫,无怨无悔。不幸他俩仅过了7年的夫妻恩爱生活,韦丛就撒手人寰。
这天深夜,窗外秋雨秋风,仿佛吹打在自己身上,面对如豆的残灯,许多往事涌现在眼前,元稹奋笔疾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后,更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现在,没有详尽历史史料可以说明元稹的政治才能,但他在通州作过那样多的好事,百姓有口皆碑。以至于他结束在通州官宦沉浮日子,离开通州时,全城空巷,成千上万的百姓一步一步登临河畔的周鸡公梁和凤凰山(也许那是还没这个美丽的名字),含泪送别,不停挥手,虔诚抬头远望,目送百姓心中恩人沿州河远去的帆影。通州全城的百姓只能用这种淳朴的行动来表示对救命之恩的报答。
千百年来,达州百姓每逢正月初九都要携儿挈女,登临高山之巅,缅怀这位邈远的精魂。随便提及,每年正月初九,达州市民举家登山,即元九登高节,已经达州市人大批准,并用地方性法规固定下来,成为达州人民春节之后盛大的节日。
1200多年后,也就是2002年,达州来了一个据说颇有培养前途的县委书记。这个书记在达县混迹7年,后来堕落为省内大贪官。我不愿让这个臭名昭著的县委书记玷污了干净的稿纸,暂以C贪作为他的代名词。
C贪刚来达县时,善于装模作样。百万人口大县的书记嘛,自然很多光面堂皇言论颐指气使,在台上洋洋大观,描绘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好前景,什么达县要发展,三里坪要开发,凤凰屏山要打造,如此振奋人心,也让大家兴奋了好几个夜晚难以入眠。可是他在台下却拼命玩弄权术,在争取项目、工程建设、协调施工环境、推进施工进度、资金拨付等多个环节设下“关卡”。你开发商想进来吗,必须留下“买路钱”。这钱,可不是六位数,而是七位数,八位数。可以说,C贪暗中掐指精确测算了自己应得“回报”的数额,是自己过去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实践。
狡诈躁动的心催促隐藏多年阴谋探出头来,C贪实在按耐不住了太久的寂寞了。
不捞白不捞。逢年过节捞钱,庆贺生日捞钱,生病住院捞钱,那只是小菜一碟。收了钱后,恐怕连笑脸都没有一张——因为是县内一手遮天的书记,取之有理,受之泰然,哪里还有半点父母官的味道。
C贪政治嗅觉极为灵敏,在几年的“锻炼”之后,窥视到成都或老家绵阳高就的美梦破灭时,心中不免慌乱起来,心灰意冷,在达县时间不多了,便加快了捞钱的速度。临行前,故意设置了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局长乡长书记的“旋转调整”。什么级别的官,这官有多大的“额外收入”,他心中都有一本明细账本。不拿足额的现钱,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任你合理又合法,也休想捞到乌纱帽。
那些欲求到某些地当官的书记、局长或乡长,眼看时机来临,也是争先恐后,纷纷向C贪竞表忠心。官场的潜规则,什么岗位,什么地方,应该投入多少成本,多少年才可以赚回,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时间,乌云翻滚,穿梭不绝,踏破门槛,投之以琼瑶,争先恐后期望谋个满意的官衔。天昏地暗,黑白颠倒,达县官场被搅得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自然,官员们的投入必须从百姓兜里加倍捞回。不拿钱不办事恐怕这是达县的一条铁定的规律。就这样一次成功翻云覆雨,C贪黑金库进账高达8位数。疯狂敛取钱财,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内,贪污高达2200多万元,平均每天“进账”一万多,C贪口袋吸纳现金数量相当于全县一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之巨!
最后的疯狂,创造了狂揽黑钱的现代神话!
贪污必然伴以淫乱。多年里,C贪“性福”不浅,虽不说妻妾成群,但有名有鼻子有眼睛的情妇倒有几人。情妇有尚方宝剑在手,自然有恃无恐,上行下效,收钱办事,远近闻名,有理无钱莫来找麻烦。C贪卵翼下就孵育出一批女性小贪中贪,祸害四方。
写到这里,我无需遑论元稹与C贪这两个人各自的活法了。同一片土地上,同在蓝天下,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一个是耸入云霄的高山,虽只是封建社会的小官,却与日月争辉,光照大地;一个是埋进泥土的臭狗屎,徒有县委书记的光环,无论从哪一点入手,都无法与元稹相比,结果遗臭万年,万人唾骂。只是感到C贪的罪恶严重损害共产党的形象,给达县的百姓心上抹上了沉重的阴影,拖延了达县脱贫致富的时间。后来C贪赴成都浪荡鬼混,在某宾馆豪赌,罪恶暴露,终被捉拿归案。神圣的法律将这具政治僵尸送进监狱,彻底了却了罪恶的一生。
五十多年前,担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写过一首《手莫伸》的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如雷贯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现实还有不少贪官,不过,那些贪得无厌,荒淫无度,硬要伸手的大小官吏必然会被人民的巨手稳稳捉住,恐怕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罢了。
天堂林芝
一
今年7月,偶遇机会,有幸参与了好友组织赴西藏的自驾游。
越野车沿着川藏线南线,从雅安出发前行。318国道抵不上高速路宽阔,还算平直,黑色路面弯道少,坡度平缓,车速可达七八十公里。车到康定,翻越折多山,再转入新都桥以后,两边山势陡峭,植被减少,夏季山水丰沛,倾泻而下,泥石流频发,对路基造成严重威胁。筑路工人为减轻洪水对路基的冲刷,正加速修筑涵洞,国道旁就新修了许多弯曲的临时性便道,高高低低,即使具有很好气囊减震性能的图锐牌越野车,也只能在乱石堆砌的路面跳摩登舞,摇摇晃晃,缓慢前行。
波密,是进入林芝地区的第一县。导游就是一个本地通。他本是内地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西藏工作,辗转数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早已成为“西藏通”,对林芝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自驾游比组团旅游自由灵活,加上一位本地通当导游,那就更凸显了自驾游的优势,随心所欲,直奔景点,免去了许多绕道购物和敲竹杠的烦恼。
车到波密,进入了一个环境迥然相异蓊蓊郁郁的绿色天地,到处是森林,满眼都是古树参天,树径常常是一两人环抱不过来。树林之间的草甸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草。公路就是广袤绿色立体画中划出的一条细线。你猛的吸上几口清新的空气,好像可以把五脏六肺淘得干干净净,全身充满了青春的张力。
在一个叫古乡湖的景点,导游告诉我们,河对面大山连片的森林,叫云冷杉,著名作家黄宗英为探索一个林业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曾经在在这里搭上帐篷,生活过两个多月。
原来,黄宗英在一个学术会上,与醉心于森林生态研究的南京林学院副教授徐凤翔相识后有个约定,要在原始森林建立高山生态研究站,破解高山生态的密码。此后,黄宗英像着了魔似的,与徐凤翔一道,选中了波密县岗乡,以云冷杉为重点,开始了高原生态的科学研究。在她们们支起的帐篷里,点燃起不灭的烛光,升起了希望和憧憬。1983年12月,黄宗英在她的稿纸上搭起一座《小木屋》,后来,在电视荧屏上再度搭起另一座轰动中外荧屏的《小木屋》。两间《小木屋》交相辉映,不仅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了女科学家徐凤翔对高原生态保护的虔诚心愿与执着追求,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身为电影艺术家和作家的黄宗英强烈社会责任和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情怀。
此刻,遥望对面雪峰下茫茫的冷云杉,目睹眼前平静如水的湖面,我的心砰砰跳得十分厉害。一个当年近六十岁的作家甚至写下“遗书”,两次离开在上海温暖的家飞抵西藏,做了何等震撼心灵的思想准备!我踏上通向当年小木屋的便桥,脚步顿时变得很轻很轻……
鲁朗,是去林芝途中的一个小镇,四周被原始森林包围,空气特别清新。我们恰好安排这里吃午饭。饭前,导游告诉我,鲁朗,林芝地区正在打造当代著名国际旅游小镇,约请国际国内著名设计大师规划设计,最后选中了北京大学的方案。方案正在紧锣密鼓设计当中。我们为这里政府官员大大手笔而感到喝彩!谈话间,服务员端来了颇具特色的鲁朗石锅鸡。
这种石锅产自墨脱县,放入当地的土鸡、猪骨和当地特有的松茸、五掌参等,文火清炖,石锅所含于人体有用的矿物质会慢慢渗透出来,不光炖汤无比鲜美,而且极富于营养,所以,“鲁朗石锅”要算当地一道名菜,常常用来招待贵客。
松茸,是长在当地的原始森林的山珍,早先前贱同白菜萝卜一般。松茸炖汤不但味道鲜美, 而且还有益肠胃,理气化痰,对糖尿病有独特疗效之功能,是理想的保健食品,风靡欧洲和日本。1987年后林芝每年向日本出口100吨以上。席间我们吃的冷冻的松茸和五掌参,味道已属上品,如果是赶上时令尝鲜,那味道不知会有多鲜美。
饭后,我们驱车两三公里,就抵达鲁朗的扎西岗民俗村。这是夹在大山之间一块原生态的草甸,没有半点人工修饰的田园。
四周高山森林密布,山腰间飘浮浅若游丝一般的白云,时而显现,时而消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