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笑的温泉
沿长江第一城宜宾出发,溯金沙江而上,驱车30余公里,便进入云南的水富县城。汽车再约莫行驶10分钟,就看到闻名遐迩的西部大峡谷温泉。到宜宾旅游,当地的朋友往往要劝你去一趟大峡谷温泉,可见其名气异乎寻常。
金沙江流经水富,两岸奇峰突兀,高耸云天,江面陡然狭窄,浪急波凶,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呼啸而去。恰在这风高水险的江边2380米深处,石油勘探工人发现了这股水压高、流量大、水质好的奇泉。一家名为万泰集团的企业独具慧眼,投资上亿元。在荒芜的河滩上建成生态园300余亩、天然浴场100余亩的大峡谷温泉,令游客叹为观止。
车刚进大门,那尊模仿法国雕塑家罗丹《泉》的白色巨型雕塑足有三层楼高,瞬间进入我们视线,给大峡谷温泉作了贴切的诠释。
温泉露天大浴场可同时容纳3000人沐浴,号称国内第一。各式大小浴池依山而建,沿江绵延。设计者匠心独运,有把浴池建成祖国版图形状的,名曰“母亲池”,有把浴池建在小巧别致的房顶下的,名曰“醋泉”、“酒泉”,还有更为高档的“花瓣泉”、“牛奶泉”。当然,我们无法从感官上辨别那些特色泉是否“名副其实”。大池小池水温各不相同,池壁都用鹅卵石镶嵌而成,朴素而美观,池底皆用石板铺就,平坦而不滑腻。人在其间劈波斩浪,嬉水聊天,无不怡然自得。爱好冲浪者,更可领略大坡度滑水的惊险和刺激。
游泳门票不菲,沐浴者却接踵而至,除了浴场宽大之外,水质特优是主要原因。从地下涌出的泉水温度高达85℃,储存于十余米口径的送水塔中。此处热气升腾,水雾弥漫。即使送水塔对面有人也难见其容颜。注入浴池的凉水,是从金沙江底200米深处引出来的凉泉,清澈透明。所以,俯视池水,均能“望眼欲穿”,绝非游人戏谑的“朦胧美”。许多浴池犹如间歇泉一样,每隔一两分钟便从池底冒出串串气泡,发出“咯咯”的声音,俨然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憨厚发笑,欢迎来访的游客,尤其夜阑人静,浴池的声音格外明晰。你说,这不是会笑的温泉么?
夜色茫茫,穿插在浴池四周岩石和树干的软性霓虹灯勾勒出一幅幅姹紫嫣红的图案,屋檐下、道路旁各式彩灯争奇斗艳,真可谓梦寐以求的仙山琼阁,三三两两披着浴巾的游客信步其间。空旷地面上篝火熊熊,苍穹下的大舞台上民族歌舞轮番亮相,有兴致的朋友还可与少数民族朋友跳一曲竹竿舞。舞兴之余,又“扑通”一声跃入浴池,洗净周身疲乏。游毕,入住四星级宾馆客房,或凭栏品尝地方小吃,或临风倾述百姓情愫,别有风味。同行的几位朋友呷一口啤酒,连声称道:来一趟大峡谷,值得!
丽江古城
听说,云南的丽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早就心驰神往。这回总算了却一桩夙愿。
大巴一进入丽江县城,漂亮的建筑群便扑面而来,笔直宽广的大街穿过市区,鳞次栉比的楼房不很高大,却颇具现代气息。新植的行道树一人多高,诠释这是一条新建不久的大街,一个名字特别诱人的大街——香格里拉大街。大街上本地的车辆不多,各旅游公司专赴丽江的大巴却络绎不绝,一排排停靠在几家三星级宾馆的停车场。丽江每天都有航班往来于昆明、大理和成都等地。这些都传达出一条信息:九十年代大地震后的废墟早已荡然无存,丽江依然美丽,那是青藏高原边缘一颗璀灿的明珠。
其实,丽江的闻名全在于古城。明朝的徐霞客钟情于奇山异水,留下探秘的踪迹。南方的“丝绸之路”和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许多年前就在此设下驿站。现在,街上偶能遇到叮当作响的马帮往来,天空仿佛还荡漾着历史的回声。保存下来的古城,是两条平行而首尾相衔的小街和密如蛛网的小巷。
古城的入口处,是一扇高大的粉墙,总书记“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题词赫然醒目。两架巨大的老式水车慢慢悠悠地旋转,似乎在絮絮唠唠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古城依山而建,穿斗式的居民多为平房,也有一、二层楼的,高低错落,别有韵致。门面均用朱漆粉饰一新。小街商铺林林总总,商铺的蜡染服饰、挎包挂盘、葫芦笙、收藏品和花花绿绿的文化衫,全都悄无声息地向游人打开了东巴文化的一扇扇橱窗——许多纳西族用品都印上东巴象形文字。我们徜徉在厚重的五花石铺就的街面,东拐西折,真像钻进了远古的时空隧道,细细揣摩神秘的东巴文化蕴含的真谛。最具特色的是不少铺面挂有粗糙的木牌,上面写着招揽老外的英文广告。三五群蓝眼睛、大胡子的老外一边饮酒喝咖啡,一边品尝当地小吃,颇有异国情调。所以,古城的一条街又冠以“洋人街”的雅号。
古城虽小,河渠却纵横交错。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清波荡漾,浮光掠影,花肥绿瘦,鸟语蝶飞。身临此景,极易联想到柔情蜜意的江南水乡。人说丽江是“高原姑苏”,我以为相当真切。清早,便有人一一打捞自己门前河面点点的飘浮物,还有人用竹筷仔细捡出飘落在石缝里的枯枝败叶。丽江人精心呵护家园的情怀,若不目睹此景,难以令人置信。
古城的街上,有一家纳西古乐的演奏厅,可容二、三百人。厅内舞台摆放了各式乐器,供人参观,舞台两侧悬挂许多若干年前的老照片和看不懂、猜不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条幅。当前,许多城市剧院、影院门可罗雀。然而,这里演出却十分火爆,不到中午,演出门票就已告罄。现代人返朴归真的心理往往乐于探究远古文明的奥秘,纳西古乐也许就是追溯历史长河的入口处。感到谅讶的是被世人称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竟是一位坐过十多年班房,仅有英语二级教师职称,名叫宣科的老人抢救出来的。售票处张贴一幅广告画,那上面有总书记观看古乐演奏后,接见宣科这样耄耋之年的演奏者的合影。我们本想拜访这位奇人,可惜当天他去昆明了。
两条小街的交汇处叫四方街,这是古城的中心。中间几棵垂柳摇曳,四周店铺生意兴隆。两条小河也汇合于此,石拱桥横跨其间,石雕龙静卧两岸。游人在此小憩戏水,别有一番情趣。
此外,丽江的玉龙雪山也久负盛名。我们驱车几十公里赶到山脚,足足等候四十分钟才坐上索道吊车登山,进入离雪山最近的大草坪。这时山腰霪雨霏霏,云遮雾绕,始终未能凸显山巅的风姿。但山间那许许多多耸入云端,挂满“胡须”的云杉和雪松,那散发出阵阵幽香的格桑花和松软潮湿的林中空地,早把旅途的疲乏驱散得干干净净。如果有机遇再游丽江,那该多么惬意啊!
泸沽涟漪入梦来
深秋十月,我们从西昌的盐源出发,历尽沿途横断山道路的许多艰险,直奔泸沽湖,探寻那向往已久的泸沽湖蕴涵的神秘而美丽梦幻。
古人曾感叹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这话一点不假。经过四五小时的颠簸之后,才见路上三两行人,且有青年女子吆喝马帮,有人猜想,泸沽湖不远了吧。不久,路边一座牌楼映入眼帘,汽车嘎然而止。从牌楼旁的小屋蹦出三个漂亮的姑娘:白长裙,花腰带,红披肩,头上银饰叮当作响,这准是摩梭姑娘吧。姑娘们拎着酒壶,端着酒碗,“堵”住车门,非要我们喝下两碗“苏里麻酒”和“咣当酒”才能下车。原来,这是接待的主人按照当地的民俗用最高贵的礼仪来迎接我们:外地的贵客进入泸沽湖区时,非在这里喝下摩梭人酿造的美酒才能放行。当我们乘车下榻宾馆时,那三位姑娘又神奇地出现在宾馆大门,再度给我们一一敬酒。敬酒的歌声混着美酒的酽香,飘散在空中。我们被这里朴素、好客的民风陶醉了。
“怎么这群摩梭姑娘自称是蒙人呢?”我们不解地问。向导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八百年前,蒙族大兵南下,很快扫荡大半个中国。可是,在进军云南时,遭遇当地汉人顽强抵抗。蒙人寡不敌众,死伤无数,兵败遁逃,一些蒙人残部逃到洪荒的泸沽湖区,与世隔绝,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至今。住在湖区南端云南宁蒗县的称为摩梭人,住在北面四川盐源县的也称摩梭人,他们都自称蒙人后裔,可早就无法通晓现行的蒙语了,只讲汉话。按人类学家观点,摩梭人还不能算是一个民族,只是蒙族的分支罢了。
泸沽湖是亿万年前地壳变迁形成的高原湖泊,72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横无际涯,日暮时分,冷风阵阵,衣不御寒,使人想到“高处不胜寒”名句之精当。傍晚,一些摩梭人荷锄而归。言其锄,并非通常所指的铁锄,而是形似纺锤的木锄,翻过旱地后敲打碎土块算是锄地。犁地用马,挥鞭扶犁多为女子,不知男人们到哪里品茗聊天去了。湖边旱地尘土飞扬,湖里水面清波荡漾,大自然赏赐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全然未派上用场,叫人愁肠百结。湖区的泸沽湖镇居民不过千人,倒有不少人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又让人觉得科技文明之风毕竟吹进了偏僻的泸沽湖。
晚餐除了畅饮当地的苏里麻酒和咣当酒外,最具特色的要算猪膘肉了。这种猪肉香糯而不腻口,颇有风味。摩梭人杀年猪时,割去猪头,掏空内脏,装入盐和香料,然后缝合猪皮,置于通风处阴干,亦成猪膘肉。据说,这种不用烟熏火燎的猪膘肉,存放好几年都不会变质。因而,存放猪膘肉的多寡往往成了摩梭人财富的象征。
第二天游览湖区。湖面浩荡,晨雾弥漫,偌大的湖面悄无声息,偶有水鸟飞过才打破水面的宁静。村长一声吆喝,村民就摇出“母猪槽”——一种不足两尺宽的独木舟——荡浆于湖光山色之中。岸边的马匹悠闲地吃着青草,湖边飘荡的水草和轻盈的游鱼历历可数。船一离岸,竹篙插下难于触及湖底,就靠摇橹前行。每支独木舟上,都有一个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摩梭姑娘相伴而行,船荡漾在哪里,歌声就飞到那里,其音域之宽广,旋律之优美,令人难以置信。媒体曾报道过一位摩梭姑娘凭借天籁之音闯荡美国歌坛的动人事迹呢。摩梭姑娘采天地之灵气,拥泸沽之润泽,如有名师指点,必然会有许多金嗓子脱颖而出的。
游兴未尽,大家又去摩梭人家屋内聊天。摩梭人住房特别,围墙与封闭式的木屋院落相连,均有一层楼房。进门后是一小院坝,堆放牲畜的饲料和杂物,楼底是柴房,楼上是卧室。门的对面是议事会客的堂屋,屋角有火塘,火塘四周按主客及辈分落座。我们被引进堂屋后,热情的主人便端出水果、瓜子、玉米糖和苏里麻酒来。好客的主人见我们真诚而执着,终于介绍了摩梭人神秘独特的“走婚”习俗。
摩梭男女长大成人后,都要寻找自己的“阿肖”(恋人),在劳动或集结场合,遇上自己的意中人后,便互赠定情物,约定往来。男阿肖在夜阑人静之时,悄悄越墙潜入女阿肖的闺房——摩梭人俗称“花楼”——共叙男欢女爱之情,直到天亮之前方才离去。双方谈情说爱的举动是不能让女方的父母知道的,否则视为不吉利。一个女阿肖可同时找几个男阿肖幽会,一个男阿肖亦可同时寻觅几个女阿肖相爱。这种阿肖式的恋情可以延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女阿肖一旦怀孕,便终止与其他男阿肖的往来。孩子降生后都留在女方,由女方的兄弟姐妹共同养育,所以,孩子往往只知道自己的舅舅,而不知自己生父是谁。日常生活中,男阿肖可到女阿肖家帮助干活,也送些钱物孝敬老人,但始终不在女方家居住。这种在泸沽湖区衍化出劳动、交际、家庭、生活都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活化石”形态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我们若以通常的道德伦理观念去诠释摩梭人的“走婚制”,那就未免过于浅陋。人类学家对这种仅囿于摩梭人极小范围内的走婚制从五十年代起就作过大量的考证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认同了这一点:泸沽湖与世隔绝几乎完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形成这种社会形态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来,随着湖区旅游景区的开发,摩梭人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原始的“走婚制”毕竟与外面的社会风尚相距甚远,有的青年男女已经冲破传统世袭观念的藩篱,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了。至于这种当代母系社会的“活化石”还要延续多少年代,那就是摩梭人自己思考的事了。
夜晚的篝火把人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独领风骚的摩梭人和村里的纳西族、藏族男女青年尽情展示了他们能歌善舞的多姿丰彩!入夜,人们进入了泸沽湖梦幻无穷的五彩世界……
罗浮阳光
汽车沿成绵高速公路北上,行至距绵阳不足30公里处左拐便进入安县。安县位于成都平原边缘,少有缓坡、丘陵。可一进入桑枣镇,陡见一高山平地崛起,横亘于前。询问路人,答曰罗浮山。腊月的川西坝子,持续不断的阴云细雨叫人愁眉不展。说也怪,一到安县,似乎一扫往日的阴霾,太阳慷慨播洒光辉,空气清新,沁人肺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展雄,温泉蕴秀。罗浮山高山、温泉皆有,何乐而不游?
罗浮山,相对海拔高四百余米,山顶突兀,直刺蓝天。山体杂树覆盖,郁郁葱葱,裸露于绿树之外的山岩呈赭红,酷似大火烧过一般。相传远古天崩地裂之际,伏羲之妹女蜗曾用这山岩烧炼“五采石”逐一补天,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山腰有唐代古刹,四季薄雾缭绕,世人纷说此系紫气东来,应是时来运转。许久以来,罗浮山就声名远播。清朝李调元早有《题罗浮山》咏叹:万点尖峰列眼前,浮来海外是何年,似经风浪涌平地,吹起云峦坠别天。
山腰唐代古刹名曰飞鸣禅院,其间圆通宝殿、大雄宝殿依山而建,飞檐斗翘,层层攀升。殿宇挂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楹联,落款日期为佛历2541年仲秋。按公历推算,该是赵老1976年挥毫留下的墨宝吧。究其禅院殿宇的建筑多为斗拱型,但也有相当多的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展示。向主持禅院的僧人打听缘由,才知禅院曾毁于大火,仅剩残垣断壁,时逢当今太平盛世,政通人和,政府拨款修葺一新,形成眼前规模。很明显,政府的举动是社会多元意识结构的折射,表明人们对多种信仰和理念的宽容和接纳,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飞鸣禅院终日香火不绝,设有面积不小的素食餐厅,几个厨工正忙碌于洗刷碗盏。住久了平地的人们往往对大山怀有特殊的情感,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也常让人萌发遁世的意念。不少来自绵阳和成都的善男信女都驱车前来顶礼膜拜。殿堂内木鱼声声,消除几多烦恼;香炉旁烟火袅袅,寄托一片真情。我们游览时,偶见一位老僧正翻阅经书,诵读只有他自己才能心领神会的佛教经文。另一殿内,四、五位中年女子就坐案前,掌置颅顶,振振有辞地叨念什么,待游客离去,她们放下手来,相觑窃笑。我甚狐疑,这几位女子是应酬佛事,还是借此招徕游客,不得其解。
禅院附近,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羌城。两幢火柴合一样的城堡,一高一低,错落有致,中间一排山石堆砌的楼房将城堡相连,建筑气度不凡,观光者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