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逐利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当然,这些必须以遵纪守法为前提。作为中国文化奠基者之一的孔丘也追求人生之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他把培养和树立优良的德行作为人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其次就是要建立功业或著书立说。孔子较为注重尽己所能,以求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他把求仕入官作为服务社会的较好途径,但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以至于入仕无门之后,他只得退而求其次,开始了立言的人生旅程,编撰《诗》、《书》、《礼》、《春秋》等书,创私学,培弟子,可算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的众多弟子也各有所成就,有的成为富商大贾,有的成为政界要人,有的成为学术泰斗。冷静观之,孔子的名气不逊于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大概可以说是孔子顺应了时势,时势造就了孔子。
菲华社会的成功商人大多深受中华文化的熏染。菲华首席大班陈永栽就坚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孙子》、《三国》中的智慧谋略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菲金融业、烟草业、航空运输业及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席之地。陈永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信守中华文化的华商完全可以在商海中自树高樯。细观其日常言行,我们觉得他所追求的不仅在利,而是在为中华文化争名。他把商业经营中的大量所得毫不吝惜地用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各项事业,如捐资兴学、鼓励中菲文化交流、着力培养侨校师资等,都鲜明地表现了他这方面的追求。陈永栽理应取得儒商的令名,他造福华社和桑梓的各项建树亦必将永载史册。
如今菲华社会涌现出更多大大小小的成功商人,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所获得的商业余润资助各种社团(包括联谊会、宗亲会、同乡会、结义社、慈善福利团体、职业团体等)、教育文化事业(如资助学校建设、设置奖教奖学金和助学金、创设各类文艺团体等),使菲华社会的中华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也为自己树立起了好的名声,赢得了社会和人们的尊重与好评。平心而论,我们在抱怨菲华教育在滑坡的时候,我们在呼吁菲华文化发展有待改进与完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充分地看到其中深博的成绩。譬如,在教育菲化日益显著的时候,在华裔人口仅有100多万的菲律宾能够办出红红火火的五家华文大报,能够维持住120余所正规的华文学校,还能时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文化方面的讲座、研讨会,见于报端的学生中文习作亦颇具水准,这些都与为树立令名而致力于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们的努力密不可分。对于有成效地追求令名的举动,我们社会当以十二分的热情加以鼓励。对于能依靠这样的令名赢得商业上更大的成功者,我们更应该振臂为他们欢呼,因为正当的名利双收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不是有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
毋庸讳言,在菲华社会,亦存在少数心术不正、动机不纯的猎名争利者,他们孜孜于理事长的头衔却不务实事,为了争权,甚至不惜以好勇斗狠,分道扬镳相威胁。有的则利用社团壮己声威,捞取私利,动辄以权压人,令人们心寒而疏离。有些社团成为部分富人比富拟盛,招摇过市的俱乐部,社会服务的宗旨全然被置诸脑后,也有的人以不端之行严重地损害着中国人的整体形象。这些都将是有敏锐眼光的华社人众所坚决要摒弃的。
让我们向淡泊名利者致以崇高敬意,也为正当的求取名利者呐喊,祝愿他们前程似锦,再上层楼;我们亦忠告那些不正当的猎名争利者: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刊《世界日报》1998年6月21日;《联谊通讯》第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