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问玉梅哪来的“购物卡”,玉梅起先不说。问急了,说是一位熟人朋友给的。再问,玉梅冤屈地说,你说不收人家的钱和东西,人家给了张“购物卡”,你说能硬叫人家拿回去?熟人、朋友间互馈赠个“购物卡”,也是人之常情嘛!其实,玉梅最初接受“购物卡”时,也是有过犹豫,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人家就是这么说的,熟人、朋友间,互送个“购物卡”,给孙娃买点小吃喝,是个平常事嘛。开始,也就是100元的,渐渐地,有了300元、500元的“购物卡”。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张“购物卡”,上面竟没有标价,玉梅购物时,问收银员卡上是多少钱,收银员一刷卡,说是2000的,玉梅先是一惊,惊过后似有点欣喜,之后竟也心里坦然了:这又不是现金,少点,多点,还不都是一张“购物卡”吗?
归田可真是生气了。谁叫你收人家这些东西?玉梅辩解说,这哪是什么东西!不就是一张纸片片么?
纸片片!纸片片!纸片片咋能买回东西来?这叫有价证券,懂吗?《党政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上明明白白写着,不得收受他人的现金、财物和有价证券,你知道吗?
玉梅很觉委屈:开始也就是100元、200元的,谁知道越来越大了?
正在读初中的小孙女听到爷爷奶奶在辩论,立刻站到了爷爷一旁说:奶奶,有一次我悄悄拿了小伙伴一块彩色橡皮,你见了非叫我送还人家,还教育我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坏毛病都是从小事开始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首古诗说: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蚁穴,懂吗?就是蚂蚁窝。意思是说,蚂蚁窝虽小,倘不堵塞,会越来越大,能把大坝给溃塌了……
小孙女的话,玉梅半懂半不懂,但那道理她是听懂了的。这使她想起了在农村时发生的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他们村西苇沟里,有一股不大的常流水,多年白白地流淌了。那年农业社在沟口筑起了二十余丈长的土坝,形成了容积不算大的一个小水库,把沟西三百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筑坝时,老社长特别重视土坝质量,要求把每筐土、每车土都要砸稳夯实,保证永不破堤。玉梅整整在工地上劳动了五十多天,把无数的汗珠儿洒在了堤坝上!谁不说这是一座非常坚实的堤坝!土地下户以后,一次玉梅和几个妇女到野外挖野菜,在堤坝上发现那么多的高脚红蚂蚁,拔起一颗野菜,哟!小拇指粗的蚂蚁窝竟然纵横交错,连成一片,慌乱的蚂蚁像炸了锅,看得人头皮发麻;更有些蚂蚁衔了蚁卵左冲右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爬……堤坝斜坡上三五只大尾巴的“圪灵”,抬起前腿,竖起身子在探望她们,受到惊吓后转身就钻到堤坝上的鼠洞里了。那时候,老社长已不在人世,新上任的年轻村主任光注意发展企业,对小水库堤坝疏于管理,蚁穴、鼠洞终于使堤坝决了口。玉梅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人们正在吃早饭,忽听到村西传来震耳欲聋的吼声,人们急忙涌到小水库旁,只见冲破堤坝的水浪,翻江倒海般地奔腾而下,最先坍塌的是靠北崖根的堤坝,很快整个堤坝就被冲闯得不见了踪影。那震耳欲聋的吼声,使在场的人们个个心惊肉跳,全村社员将近两个多月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淹没了300余亩一茬庄稼不说,还将大片土地冲毁得沟沟壑壑……至今玉梅想起来仍是心跳不止……
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小孙女,全然不顾奶奶此时的心情,将老师讲给他们的道理,在向奶奶照本宣科:老师说,要防微杜渐。有了小毛病就要注意改正,才不至于犯大错误。爷爷的脾气他们都知道,就想从你这薄弱的地方攻破。奶奶,你要一直像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把清清白白的爷爷给毁了的……
小孙女的话像一枚锐利的尖针,刺痛了玉梅的心,玉梅听了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玉梅低声恳切地说:好了,好了,你爷孙俩不要再夹攻我了,甚话也不说了。从今往后,不管啥人送卡啦、送钱啦、送物啦,我一概不收。行了吧!
爷孙俩互相看了一眼,又一同看了看玉梅,三个人会心地笑了起来。
2009年9月12日
二游云南
近日去云南旅游,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去云南旅游的情景。
那是在1987年5月,山西省作家协会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组织作协理事第二次出游(第一次为1983年去东南沿海)。说来还有个小插曲。那时正遇上县人大换届选举。接到通知后,虽然我也极想去旅游,但因赵善礼副主任父亲病重请了假,只有李玉宝主任和我二人,考虑到换届工作量大,我只好把通知压在了抽屉里。一次,李玉宝主任到我办公室闲坐,我无意间说起此事,没想到李玉宝主任非常痛快地答应:你可以去!很快起身吧。原来那次换届,组织上将李玉宝和我列为主任候选人,我曾向管组织的副书记吉勤仁提出不要将我列入,吉说选举法规定必须是差额选举。我自知这不过是做个样子,绝无任何非分之想;既然李玉宝愿意支开我,我也巴不得去旅游,这样正好各遂其愿,两全其美!
那次去云南,除在昆明游览外,重点是要去西双版纳。走前,在省公安厅办了去西双版纳的签证。谁知到昆明后,购买去思茅的飞机票得一个礼拜以后。出外旅游,哪能等待!于是临时改变行程,西行去大理。那时交通不便,往来行程得六天。我和老诗人汪洋决意不去大理。
在昆明,我们游览了金殿、大观楼、筇竹寺、圆通山公园及龙门等。这些都是古已有之的人文景点,与参观其他省份的人文景点一样,并未留下什么特别印象。倒是有一处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去某处地摊书市途中,在一条不起眼的小道旁立一石碑,刻文为“闻一多先生殉难处”。这件曾轰动全国的事件我是清楚的: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市群众追悼被国民党杀害的李公朴大会上,闻一多先生猛烈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返回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我在此处踯躅良久,审视良久,颇多感慨,对国民党的残暴罪行无比痛恨,对这位年仅四十七岁的学者、诗人惨遭杀害而感到十分惋惜。
这次云南六日游,上次游览昆明市的几处景点全都不在游览之列。游览了大理古城,游客能感受到南韶古国的韵味。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北有平遥南有丽江,两座古城各有特点:平遥城池完整,建筑古色古香;丽江没有城墙,木质房屋精致俏丽,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杨赛江南。参观了东巴谷的玉水寨,领略了纳西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欣赏了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建筑,品尝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参观了新华民族村,观看了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排导的《丽江印象》,这部剧将云南各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歌高度概括与升华,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游览了有“天然冰川博物馆”之称的玉龙雪山,那种原始大森林和高原景色,带给游客以独特的享受。最后以游览著名的大理三塔、崇圣寺和喀斯特地貌奇观——石林作精彩结束,使游客产生一种“意犹未尽,还欲再来”的意念。
这次再游云南,给了我突出印象和鲜明启示的是:
一、云南是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云南省政府和主管部门,重点突出和充分利用了多民族这一独特资源,既展示了各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又通过《丽江印象》大型表演,对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给游客留下了难忘印象。
二、新辟了具有独特风貌的玉龙雪山景区。丽江于1996年发生大地震后,专家通过对丽江地区的考察,发现了玉龙雪山的天然冰川和远古森林,开辟了包括甘海子牧场、白水河、东巴谷在内的玉龙雪山新景区,成为云南省旅游收入的重点景区。
三、对最有旅游价值的石林景区进行整治,优化了其周围环境,增添了少数民族舞蹈表演,提升了景点的等级。以石林这个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奇观,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来云南旅游。
2009年10月14日
打红枣
我们家大门外的园子地里,有我最喜爱的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虽然都结枣子,结的枣子却不一样。东边的那棵,枝干繁多,向东、向南、向西北斜出三根主干,枝叶茂盛,结的圆形枣子,青枣刚有些发白发亮时,吃起来就绷脆绷甜;西边的那棵,一根主干挺直,结的枣子是长形的,我们叫做“长枣”,未红时吃起来木木的,像满嘴嚼了木渣,只有红透了吃起来才酸甜酸甜。
我们村的小学校就在我家西边的寺庙里,中间是小学校的操场,所以我家园子地的东边和南边的道路,是小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地。那时村里有枣树的人家极少。每年秋天枣子成熟季节,我家枣树上那滚圆红透了的枣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红光,像无数个鲜艳的红玛瑙,特别耀眼、诱人,常常成了过路小学生偷袭的对象。家里人正在吃着饭,只要听到“咚”的一声,就准是有人用砖块扔打枣子了。赶我跑到大门外,扔打枣子的孩子早已跑得不见了踪影,有的是拾了枣子跑掉了,有的未来得及拾,我便能在地上捡得三两个枣子。
我那时七八岁,和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堂姐,是家里较小的两个孩子,受家里大人宠着。从枣子刚红屁股开始,隔三差五,我和堂姐就要去打摘一次枣子。每次都是我爬上树去,堂姐递给我一根早备好的杆子,杆子顶端绑了一个用铁丝弯成的钩子,既可打,也可以钩。我总是去钩那红的、半红的枣子,堂姐在下边拾,我有时钩得不耐烦了,便抓住主杆拼命地摇,摇落的竟都是红一些的枣子。但这时常常受到家人的呵斥,说是这样会把枣树摇疯了(来年叶子会锈成疙瘩,不结枣子)。尤其是在雨后,枣树上挂着雨珠的时候,大人们是严禁我们摇动枣树枝干的。
当我从枣树上溜下来后,堂姐早已把拾到的枣子堆成了一堆儿。我和堂姐分枣子的方法,是我和堂姐经过协商达成的一种方式:两人轮流着,每人每次只能从枣堆里取走一个枣子;自然,两人每次都是挑拣最大最红的枣子,直到取光为止。这样,两人分到的枣子的大小、多少以及红否,都极公平、合理。两人总是把口袋装得圆鼓鼓的,喜喜欢欢地蹦回家去。
那个时候,我们这一带枣树是奇缺品种。如今,我们县里大搞酸枣接大枣,每年秋天,大街上卖枣子的用长长的塑料袋装了,摆成一溜一行。每看到这种情景,我便会想到幼年时和堂姐打枣子、分枣子的有趣事情来。
2009年10月11日
懵懂获奖小记
11月17日傍晚,从外面回到家中,老伴儿喜笑颜开地告我:北京打来电话,你写的啥东西获奖了,叫你去北京领奖哩?
我根本不相信。我说你开啥玩笑?老伴正颜说,真的,谁哄你,不信,你查查来电号码!我一查,确是北京来的电话。但我马上就意识到,这肯定是个骗局!近来在网上、电话上骗子太多了,我才不会上当呢?我根本就没有往北京寄什么稿件,哪里就会获奖呢!
第二天,我按北京来电号码拨通了电话,想揭穿这是怎么个骗局。对方一位女同志说,我是中国文联,你的作品获奖了,本月26日有个颁奖会,希望你能参加!我便问她获奖作品的名字,她说是《怀念马烽先生》,是山西省文联转给她们的。噢!原来如此!这不会是假的了。我回答她,我去不了北京。她告说将获奖证书邮寄给我,并订正了省文联告给她们的我的通讯地址。
事情是这样的:八月间,著名木刻家董其中老友在一次电话中说其他事情时,顺便说省文联约他写点文章,文联不是成立60周年了嘛!问我能否也写点文章。我以为省文联为纪念成立60周年,大约是要出个纪念小册子,便将我先前写的《纪念马烽先生》和《从山大到火花》寄给了省文联。之后,省文联又来电话问我有无当时(我在省文联工作时)的照片,我又发过去几幅照片。过了一段时间,我给省文联去电话说,倘纪念册中收录有我的文章,望能寄我一本。回答说文章转中国文联了,省文联没印什么,并未告知“征文”之事。直到中国文联来电话说我的作品获奖,我才知道这是中国文联搞的征文活动,但仍不知道征文题目是什么。
待《文艺报》刊载这次征文颁奖座谈会在京召开的消息时,才知这次征文的题目是《我与文联》。
本来并不知道这次征文活动,自然也没有看到过征文启事,却获了征文奖,不是一件很意外又很偶然的事嘛!
2009年12月5日
歪风须狠煞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儿女婚嫁,父母殡葬,至亲好友,或去祝贺,或致哀意,人之常情也,自古然之。
然而,近些年来,这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事儿却变了味儿。
比如,婚丧嫁娶通知的范围在无限扩大。本来,这种直系亲属的婚丧大事,只告知至亲好友。至亲者——最亲近的亲属或戚属也。好友也,亲密无间的朋友也。人家和你非亲非友,八竿子打不着边际,也要发“请柬”,送“请帖”:凡是相识的,固然要告知之;甚至只有一面之交、勉强知晓名姓的,也都要一个不漏。追求的是:通知的范围越广越好,告知的人氏越多越佳;既可捞取“人缘好”的虚名,更重要的是能敛取众多钱财的实惠。全然不顾是否使人奈何不得,或者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明知人家会有怨言,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