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九月,傅山从寿阳流寓盂县。此次来盂,傅山前后住了近两年,目的还是不遗余力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在此,他写了大量诗文,进一步抒发其反清复明的思想。如《仇犹秋兴》、《甲申避地过起八兄山房》、《酬又玄学诗之作》、《落叶到棋局》、《枣下》、《高细水携具河之干》、《九月望起八兄生日,时起八居忧,同右玄限韵立成》、《客盂,盂有问予于右玄者》、《赵氏山池又赓右玄》、《赵氏山池》、《藏山》、《七机岩》、《重九次右玄韵》、《前韵怀居实期采菊不至》、《甲申守岁》、《右玄贻生日用韵》、《中秋惆怅诗八首》、《盂邑北寺》、《李宾山松歌》、《乙酉十一月次右玄》、《哭雪》、《响雪》、《供鸟》、《乙酉岁除八绝句》等。此际,傅山也赋吟华章,讴歌盂县山河之壮美和历史之悠久。如《藏山用乔白岩先生韵》、《藏山纪事序》、《记李宾山》等。
清顺治六年(1649年)秋,傅山寓居平定马军村,由其好友白孕彩陪同,住的时间也较长。这次来平定,傅山很可能是为了逃避战乱。在此,傅山作《无聊杂诗》、《怀子坚二首》、《虎窝》、《汾二子传》等诗文。此际,傅山为老百姓治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夏月,傅山又一次来到阳泉。此行阳泉,别无他计,主要是为了躲避宋濂被捕招供牵连之难。他寄寓上城,住的时间似乎很短。期间,傅山曾赋诗《伤垂云堕驴》、《哭范垂云》,撰文《太原三先生传》等。
傅山在流寓阳泉期间,写了大量诗文。除前面提到的外,尚有《修药岭说》、《醉白堂记》、《峪园》、《蒲台祠下》、《禅岩》、《七亘老杏》、《冠山雨中》等。
傅山从不到40岁来阳泉开始,直到其77岁最后一次离开,其间多次流寓于平定、盂县,足迹遍布城乡,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诗篇、文章、楹联、书法以及他为民治病、扶困济贫、交友择士等生动的故事传说。他留给阳泉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他是阳泉文化星空里一颗耀人眼目、永不凋落的恒星。
此外,唐代的韩愈,宋代的韩琦、司马光,明代的董其昌、李东阳、王世贞、乔宇、顾炎武,清代的金农、陈廷敬、于成龙、祁隽藻,乃至康熙皇帝等,作为文化使者,都曾在阳泉这块土地上驻足挥笔,留下了不朽篇章。
五、雄名千古的关隘文化
阳泉地处太行山中部,为晋冀通衢之地。境内关隘林立,兵家必争,故又有“关塞要冲”之盛誉。现存的著名关口从北至南有:
白马关,在盂县东北70里,一名牧马关,又名伏马关。《新唐书·地理志》:“盂县东北有白马故关,后魏置。”盂县东北的白马山主峰蚍蜉垴,东至十八盘顶,西至莲花山,又由蚍蜉垴向北延伸至晋冀交界处马圈村东的马圈山。马圈山因山上有古长城又称城墙崖,古有白马关。木马水源出蚍蜉垴东麓车轮村的北木口河,北流20公里至马圈村折东注入滹沱河。今北木口河即《山海经》记载的“白马之山……木马之水出焉”的“木马水”。宋朝郭进奇袭辽国耶律沙之白马山大涧,即白马关下北木口河河段。
十八盘,位于盂县东木口乡北部,地处白马山中段,因其北坡有十八道盘山弯路,故名。十八盘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涧深谷险,地势十分险峻,自古乃通往河北平山之重要隘口和军事要冲。由盘顶曲折而下,便是河北平山县下口乡盘里村。《大清一统志》载,十八盘口“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城置戍”。古关城及盘道现已废,但独立盘顶,仍可见关隘雄姿。
娘子关,为天下第九关。光绪《平定州志》载:“娘子关,在州东北九十里,即古苇泽城。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故名。俗传因妒女祠得名者,非也。”娘子关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史籍很早就有记载。相传东汉末年并州牧董卓曾在此筑城驻兵。确凿的记载见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承天军城记》碑,该碑详细记载了河东节度使张奉璋在此建承天军城之事。现存的城堡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造。城堡有关门两座。南门石券,拱形,门额上镶嵌方形石匾,阴刻横书“京畿藩屏”四字;城台上有宿将楼。东门为砖券,拱形,门额上也有一匾,横书“娘子关”三个大字,大字上方刻有“直隶”两个小字。
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人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该诗有“娘子关头更奇嶥”之句。1986年,平定县政府对娘子关关城进行修葺,重修的宿将楼为重檐歇山顶;楼内陈列着平阳公主泥塑像,并配有壁画;楼额书“天下第九关”五字,娘子关自此面目一新,成为晋东著名旅游胜地。
旧关,又名故关,史称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著名的险关要隘。
旧关位于平定县旧关村,地处太行山中段,距阳泉市区45公里,北距娘子关9公里,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旧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籍对此不乏记载。《吕氏春秋》说:“天下九塞,井陉其一。”《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有井陉关。”旧关创建无考,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关城今已不存。过去,这里是通往京城之大道;现在,依然是晋冀公路交通之要冲。
固关(新关),在故关(旧关)南约2.5公里,位于平定县城东42.5公里的娘子关新关村。新关关城砖券拱门尚好,门额上嵌有“固关”两个大字。固关城墙上,有一块清顺治元年(1644年)重修固关城记事碑。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当时称“故关”,在今平定县旧关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石门关,古称石门汛口,太行山中段的重要隘口。位于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东,距市区66.5公里。因地处河北井陉县石门村西而得名。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贡生张壁星率兵驻防,修汛门,并刻“石门锁钥”,增筑东西两个隘口。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曾率部在此连续伏击日军辎重部队,取得重大胜利,创造了重复设伏取胜的战例。
现在,烽烟远去,这些险关要隘已成为历史陈迹。不过,它们留给我们的那份历史沧桑和文化内涵,足以使我们驻足凭吊、深深品味。
六、玄秘迷离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来阳泉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订,从现存的佛教文化的载体——摩崖、寺庙、碑碣等遗存来看,阳泉最早的石刻是平定乱流村开河寺,其主要的三座摩崖石窟造像分别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后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皇建二年(561年)。
佛教传入阳泉后,历史上曾有过相当繁盛的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佛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和前程都寄托于神灵的庇护。祈求幸福平安、子嗣繁衍、财运亨通、风调雨顺、功名仕进,成为当时求神拜佛的一种主流社会心理。故各个时期寺庙建筑的风格、规制及供奉的神灵,各地都大同小异。但是,平定天宁寺西塔地宫发现舍利子一事却令人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