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红
清代道光(1821—1849年)之际,京师有一谈书论艺的群体。道光二十九年,张穆在抱病之际,写下了《追怀文友三叠前韵》一诗,记述了这个群体书艺状况,诗云:
追怀文友工书者,乌程精楷泰兴篆。皆从本领虑心画,旨泥面貌区圆扁。安丘何愧小学宗,黟山雅称鸿词选。不将蛇蚓疥屋壁,稿草萦回妙牵转。日照摹颜真肖颜,性识刚棱意精腆。肃宁钗脚共服媚,白云动波波涵衍。众妙兼资何道州,家声科目滋履戬。歌诗融会出香谷,经术渊通窥邕典。愧余碌碌从君后,夜雨敲门烛频翦。欣承君友皆我友,独学自封讥庶免。灵光硕果慨无多,王后虑前失交勉。而来切抱无闻惧,矜惜流光谢游宴。君坛多材综众长,我囿咫闻葆片善。丹黄砣砣日又晡,移灯更订古图卷。[1]诗中所指之人有沈子[享][惊]、陈东之、王录友、俞理初、许印林、苗仙路、何绍基等。这个群体相互间的交游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张穆与何绍基交游,关切到晚清书坛状况。
张穆(1805—1849年),字诵风,一字石州,硕州、硕洲。初名为瀛暹,字蓬仙。别署季、惺吾、斋等,晚号靖阳亭长。山西平定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何绍基(1899—1873年),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东洲山人,晚号猿叟,又作蝯叟等。晚清著名书法家。
曾国藩在《苗仙路墓志》中说:
“道光之末,讲小学者,卿贰则祁公及元和吴公钏骏,庶僚则道州何绍基子贞、平定张穆石州、晋江陈庆镛颂南、武陵胡焯光伯、光泽何秋涛愿船”。[2]
中国古代讲究品第等级,由此引文可见一斑,同为庶僚的张穆和翰林院编修的何绍基,在品第等级上自不可比。但二人一生感情笃厚,除有性情相近、才学相敬的因素外,不能忽略其二人之间相关的社会因素,因为社会因素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深入而隐蔽。因而,本文结合有关资料,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对张穆、何绍基的交游渊源与一考略,从而能进一步看出文化现象形成的复杂性。
一
与张穆、何绍基都有关系的首先是程恩泽。
程恩泽是张穆、何绍基交游的一个纽带。其时,程恩泽是显宦,又是一代文化名流。按辈分,程恩泽是张穆、何绍基的长辈;论关系,程恩泽是何绍基的师长,是张穆的世伯。
据《清代学者象传》载:
程恩泽(1785——1837年)。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元年命直南书房奉敕校刻御制诗文初集。是年典四川乡试,选中允。三年督贵州学政,擢侍讲,再选侍讲学士。六年调湖南学政,任满回京,选祭酒,旋丁母尤。服阕,仍直南书房。十二年典广东乡试,时为候补祭酒考官,题本未经开列蒙恩特简异数也。是年冬,命在上书房行走,寻命课惠亲王读,王敬礼师傅,诗文书法皆日有进益,甚相得。十三年擢内阁学士,明年授工部侍郎调户部侍郎。十七年充经筵讲官,卒于位,年五十有三。[3]程恩泽是道、咸时期宋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另一个是祁隽藻)。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尤其篆书甚有影响,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记其为名家,[4]今人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即辑其《古蜗篆居印述·序》一文。世人所重可见一斑。
何绍基作为程恩泽的学生,在少时即拜识了程恩泽。据何绍基《先考文安公墓表》其父何凌汉:
“少失怙恃,孤苦淬厉,由嘉庆六年拔贡生,授吏部七品京官。十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经筵讲官、户部尚书。道光二十年二月五日薨于位。”[5]嘉庆十一年,时何绍基八岁,随父母入京都。嘉庆十七年,十四岁,见程恩泽、阮元,并得到赏识。道光十一年辛卯三十三岁,考取优贡生,时程恩泽、邵丹畦为正副考官,是何绍基的座师。后,何绍基成为宋诗运动中的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成员。可以说,何绍基是程恩泽最有影响的门生。[6]
程恩泽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年张穆三十三岁。张穆于道光十一年二十七岁时考取优贡,次年(道光十二年)张穆二十八岁入京都,参加壬辰朝考,考取正白旗汉教习,是年,是张穆一生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起步时期。此后,道光十九年,张穆三十五岁,此时是最为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这一年,张穆由于顺天乡试被诬陷之故,遂绝意仕途,着力于学术研究。[7]程恩泽在张穆二十八岁离开家庭至三十五岁绝意仕途之间,对张穆影响甚为重大。在道光十三年癸巳,张穆二十八岁初识程恩泽于京师直园,至程恩泽卒,交游时间约五年,虽然交游时间并不为长。然由于其时程恩泽直内阁学士(道光十三年)、户部右侍郎(道光十四年)等要职,故程恩泽对于张穆的交游态度、学术生涯及其社会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程恩泽十分器重张穆的才学,并给予张穆极高的评价。祁叔颖《斋诗文集序》石:
“及长,程春海司农许其得汉学渊源,既而司农见其所为文惊曰:东京崔蔡之匹也。盖其学不专主一家,而皆能得其精诣,涉历世故,益讲求经世之学于兵制、农政、水利、海运、钱法尤所究心”。[8]程恩泽尤其推重张穆的才情,而张穆本人对这种感情也十分珍惜和感激。并将这种真挚的交往记录下来。张穆《斋文集·程侍郎遗集序》云:
“穆于癸巳之春初侍公直园,情好之洽久愈挚,不三五日必召过饮,投巾振袂,谈议交错,寒士之被礼者,殆无与比。”[9]程恩泽对张穆的才情也明确的表示赞赏,有诗云:
“逸气陵参墟,清盼澈水镜。朱邸延不赴,书窟卧以咏。记衰苦多误,君去谁予诤。解创私自喜,君去谁予证。”[10]程恩泽曾委托张穆重任,校程恩泽之父程兰翘学士的《安玩堂藏稿》,且在《安玩堂藏稿》后跋到:
“道光十六年始校阅,八月而成,任其事、订其讹为张石舟大令。即张荪圃太夫子之文孙也。”[11]程恩泽还将张穆介绍给当时一些有声望的社会名流。此见张穆一五言古诗之序:
“丁酉人日春海年丈约偕蔡友石年丈、吴荷屋中丞、梅伯言郎中同游海王村,阻雪,不果。乃移尊龙树院登高赏雪谈[订][燕]竞日月午方归,诗以纪之凡四十韵。”[12]序中所提之人均为其时社会名流显宦。可以看出程恩泽对张穆还有奖掖之苦心。张穆曾记载与程恩泽的告别情形:
“丁酉夏,穆将归,应乡试行有日矣,公置酒相饯,漏过午,拳拳不放别,乃穆甫出都门。”[13]张穆对程恩泽之感情跃然纸上。
程恩泽对张穆的赞赏除了张穆本人的才学之外,更与程、张两家有三世通好有关,其始于程恩泽父与张穆祖父二人之间。
据张穆《先大父泗州事辑》:
张佩芳(1732—1793年),字荪圃,号卜山,清代山西平定州人。乾隆二十年二十六岁中进士,之后,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五岁安徽徽州府歙县知县,乾隆三十七年四十一岁庐州合肥知县,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四十三岁凤阳府寿州知州,乾隆四十一年泗州知州。在任时有政绩,为人称颂,乾隆四十七年五十一岁,辞官归养至终。著作有《希音堂集》等。[14]
程恩泽的父亲程兰翘,生卒年月不祥,据《石州年谱·三十五岁》中张继文按:程兰翘,安徽歙县人,中嘉庆甲戌进士,官学士。程兰翘少时家贫,曾得到了张穆祖父张佩芳无微不至的关怀。张穆在《程侍郎遗集初编序》中记述了大致:
“先大父宰歙偏交其邑之名儒,而春海程公之考兰翘学士以童子从公后,肄业斗山亭,特为大父赏拔,学士家极寒,大父召入署,躬督教之,衣食视诸子,不数年,诸经注疏皆精熟,为文灌辟精粹,试必冠曹,举乾隆丁酉拔贡入成均,连掇巍科直内庭,声望斐然。”[15]
程兰翘本人对其师长张佩芳当然更感恩戴德、赞叹备至。其云:
“程翼垣先生步矩德政颂序略曰:张大父师来宰歙邑,牛刀理解,固令武城均知学道矣,而步矩尤以稚子昌明得于下车之日,甄入门墙,饮食教诲权与无已,大感恩知己,孰谓难兼父师于昌明,固何若哉?作人雅化居可睹,已颂八政以俟采风者览焉。其一新学宫;
其二建书院;其三立社仓;其四修邑志;其五徵奸匿;其六禁淫祀;其七折疑狱;其八恤穷民。颂词不载”[16]程兰翘与张佩芳真挚之友情为程、张二姓之后辈之间的世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程恩泽与张穆的父亲张敦颐曾在一起学习过,并且二人同年中进士(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张穆曾述:
“少宰延先君子同往,至则为庀其行箧握公手送之登车,年十有一矣,已而先君子会试入都,见学士旧仆,讯以门户近况,则言:公子发愤力学,入邑庠,人被宗师赏异,出应试,小赋名觽绮丽,叹为绝伦,逮,乙丑再赴礼部试,公亦谐计吏来京师,风雅淹博辇下,共推为才子”:
“又越七年遂与先君子同举进士入翰林”。[17]从程恩泽赠张穆诗亦云:
“君祖授我严,奖诲若子姓,君严我同谱,欣契挫其敬”[18]上辈密切而友好的世交关系为张穆与程恩泽融洽交游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当然从张穆本人来说,对程恩泽当是推崇备至,张穆曾云:
“公负奇气,博览强诵与经训、史[笑][夹]、天象、地舆、金石书画,壬遁太乙、脉经格学莫不穷极要眇究析发皇之,而精神所到冠绝一时,卓然可傅于后者,则其有韵诗文也,诗初好温李,年长学厚则昌黎、山谷,兼有其胜,又际会清宴,无金革流离之事伤其耳目,故形之篇咏者率排妥帖,力健声宏,琅琅乎若鸾凤之啸与穹宵也”。[19]又云:
“学识超时俗,六艺九流皆深思而得其意,工篆法,熟精许氏学”。[20]
从文献来看,程恩泽对于张穆影响较深的有学术、诗文、书法等几个方面,尤其是诗文和书法。于书法,张穆十分爱慕程恩泽的篆书,并请求过程恩泽为其书篆,如《张穆年谱·道光十三年二十九岁》记:
“程春海侍郎为篆荐雷书屋额,并系以铭,[洒][存]雷之不载[洒][存]至作荐干所会,通震以坎,皆诂再恐修省乃得贝文孙识之祖诰诫”。张穆曾用心于篆书研究,其中有《说文解字句读序》等文,并且还研究过篆刻,对篆刻提出自己的精到的见解。不能说不受程恩泽的影响。[21]张穆后来对篆书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如对《虢季子白盘》的研究考证[22]应当说与这个时期有着一定关系。
张穆深深地记忆着程恩泽的这种赏拔和情感,并在实践之中报答这种感情。张穆在程恩泽去世后,几经周折将程恩泽的散佚诗文集编校并刊行。《程侍郎遗集初编》就在程恩泽去世八年后雕刊行世,这种懿行得到了诗友的赞赏。张穆去世后,他的友人没有忘记这种懿行,他的《斋诗文集》也是赖于师友、门生编辑、校勘、出资而雕刊行世的。正如《斋文集·何秋涛序》云:
“先生一介寒士,而以流通古籍扬弃前贤自任,其于师友著述表彰,尤不遗余力,若俞氏理初、沈氏子敦皆同志之友,先生尝钞其所著,癸巳存稿,落凤楼稿藏箧中,及其人殂谢后,悉为谋诸有力者校刊传世,又程春海侍郎为生平知己,莫宝斋司农为婚姻尊行,二公胜流显宦宾客盈门,而身没以后诗文奏议零落殆尽,先生百计搜罗付之,其笃‘于风义如此,今先生是集亦赖友朋弟子儿庶成编而又得寿阳祁相国为之酬金开雕,先生九原有知亦可稍慰生平坎之志矣。”[23]
由上可见,张穆与何绍基两个人的交往与程恩泽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是具有深厚的师生之谊,一个是具有笃厚的世家交情。以后二人能成为挚交,各自与程恩泽的深厚感情是交游的一个纽带。
二
影响张穆、何绍基交游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祁隽藻。即曾国藩《苗仙路墓志》中提到的“卿”中的“祁公”。
祁隽藻和张穆有比较特殊的关系和特别的交游。这层关系是张穆和何绍基始终保持友好交游的又一重要因素。
据《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二》:
祁隽藻(1793—1866年)字叔颖,号淳甫,后避清穆宗载淳之讳,改为实甫,晚号观斋,又号息翁,寿阳人。十五岁入邑庠,十六岁举于乡,曾至兰州,精研经史,博览群书,学业大进,二十岁入京殿试,应中榜眼,因其父犯罪,只中进士,遂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道光元年后,奉命入南书房、湖南学政、文渊阁教理、翰林院侍讲。尚书房翰林兼日讲起居注官随从。又迁侍讲学士,历通政副使、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又以兵部侍郎,授命偕侍郎黄爵滋视察福建海防及禁烟事,连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调户部尚书命为军机大臣。拜体仁阁大学士,调工部兼管户部三库事宜,后命以大学士授礼部尚书,又以大学士致仕。[24]综观祁隽藻一生,可谓仕途通达非常人所及,仕宦显贵一呼百应。加之祁隽藻善书,清赵汝珍著《古玩指南·书画》,将祁隽藻列为“四小书家”。[25]可见祁隽藻书法影响之大。关于祁隽藻书法评论很多,较有代表的是李放《皇清书史》。载祁隽藻:
“善书,初工晋唐小楷,笔致秀妩,出入黄庭、灵飞两经。中年取经涪翁而直摩诚悬之垒,瘦硬通神,尤精小篆,可与云芬侍颉颃,惜不多作”(引自《木叶俭法书记》)。且又善诗,他是清朝宋诗运动的又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可见祁隽藻无论在仕宦阶层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