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锁祥
一是以“作字先作人”为其书学思想之灵魂。
傅山一首《作字示儿孙》诗,一句“作字先作人”的诗句,已为人们传诵了几百年。如果此诗此句亦如同西汉扬雄的“书如心画”说、唐柳诚悬“心正则笔正”的笔谏说一样价值同等的话,那么,它将流传千古而不朽。
“作字先作人”,作为一句诗,诗人似脱口而出,表达亦明白如话。作为一首诗的主旨,它做到了开门见山,旗帜鲜明。但就其深刻含义,我们还须作更深一步的挖掘和理解。傅山原诗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霜红龛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页)这首诗的主旨,傅山他想传达给儿孙辈和后人的信息就是:作书作字,须先树立人品。人品端正,字是容易写好的。否则,即使字有功夫,也难说有多高品位,更是不会为人所重视。傅山常以唐代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为例作对比,就非常鲜明。为了说明“作字先作人”的含义,我们择其诗中最有精神内涵的“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两句来看。这两句诗,若用现在的话把它说出来,即应该是一个人若是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就如同古时候的人,在纲常伦理上叛离了周公和孔子一样,即便是再有、再用好的笔墨(好字好词),也无济于事,也是弥补不了在原则上所犯的过失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再择其诗中最有文化价值的“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两句来看。《易·乾卦·用九》说:“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无首,可以协同做事。胸有阳刚之气,腕指随之而动,自然得心应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再择其诗中最有说服力的“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两句来看。这即是说,在学写颜鲁公(真卿)书法之前,要先了解鲁公的为人。只有深入了解了鲁公的为人,然后才有可能学好鲁公的书法。
确是这样。傅山“作字先作人”的命题,是一个严肃的命题,是一个关乎书法发展、永存的命题,我们尤当要重视。
傅山生活在17世纪的明末清初,大家知道,这一时期是一个天将崩、地将裂,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特殊的危难时期。明将灭亡,清将入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多交织在一起。面临危难、面对是非,中国的每个读书人、每个有民族危机感的华夏子孙,肩上无不担当的是不能亡我天下、不能亡我民族之责。于是他们吼出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傅山和顾炎武、王船山他们一样站出来,为了民族“兴亡着意拼”。[1]其铁骨铮铮,永抗到底。被人们誉为义士。
被傅山推崇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立朝不阿,为人正气凛然。玄宗时期抗击安禄山,德宗时期劝谕李希烈,终以身殉。难怪傅山赞美颜真卿的书法说“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呢!相形之下,作为宋宗室十一世孙的赵孟[兆][页],委曲求全,出仕元朝,人们对其颇有微词。傅山更是激烈抨击并说其写出的字也“因学问不正,流于软美一途”。[2]所以,傅山“大薄其为人,而痛恶其书浅俗”[3]是有其道理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历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审美传统。“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4]的伟大格言,我们应当要记住。
二是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为其书学思想之原则。
傅山关于“四宁四毋”之书法论述,可谓是真金不镀。“四宁四毋”出自傅山《作字示儿孙》诗的自述之中,其原句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四宁四毋”,做直解的话,它应该是说:“写字宁可拙一些,不可过于巧了。拙了看着笨,实则真气弥漫,很少安排,天趣多些,人工少些,守愚藏拙,大巧若拙,含而不露,藏而不显,在书法上是高级境界。丑,也不是真的丑,而是骤看去似丑,实则内在的美藏在字里。这种字耐看、有味、有意境,是经得住的推敲之作,非真识者不知也。媚,则似倚门卖笑者流,卑颜奴膝之态,惹人贱厌。‘怪’‘野’‘了’‘流’书家大忌,学者弃之。所谓支离,是看去松散、参差不齐,但很有自然风趣。如崩崖绝壁,老树杈[林][牙]。又如野梅初绽,枝干离披,生香活色,风神潇洒。轻滑则轻浮浅佻,近于市侩、倚门卖笑者流。轻飘油滑,不但大字无力,即小字也写不好。书法本表情达意之工具,作书时,将内心所感,流露于字里行间,天趣自出,真情自见,人心之不可掩如此。直率,应是信笔直书,不假思索。若描眉画鬓,点缀装饰,婢学夫人,何等无聊!为功名利禄而受奴役之书,更不值一观。书法本自快意事,又何苦拘拘乃尔!”[5]
我们要知道傅山“四宁四毋”主张的提出,仍然是与他反奴俗的思想背景相联系的。傅山“四宁四毋”作为他的书学主张也好,还是把他看成是我们今天书法的一条美学原则也罢,总之,应该从这样两个方面去看待它,一是它积极的政治含义。这是由当时傅山所处的政治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所以它“火药味”很强,有强烈的反奴俗思想在其中;二是它的艺术方面的意义。政治含义,在前一问题中已有涉及,处在那一时期的志士仁人,他们所举的义旗就是反对异族统治,要雪清汉民族的耻辱。傅山作为读书人,自然也不例外。傅山一生在政治、社会舞台上有三件大事。一是早年他作为山西的学生领袖,反对腐朽的宦党和黑暗的暴政,为平反昭雪山西提学袁继咸的冤案,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持续半年之久,并最终取得请愿胜利。为此被学界认为是中国近代早期学生运动的先声。二是进人中年,曾从事秘密的反清活动二十余年,49岁因此被捕入狱一年有余。几经严讯,抗词不屈,最后抱定必死的决心,绝食九同,终于获释。其三,晚年他主要从事著述。清廷的博学鸿词,时已73岁高龄的傅山,仍然拒绝与清廷合作,从而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迥别时人的性格。了解这些,我们才容易认识和把握“四宁四毋”的独特的美学本质。
欲认识和把握“四宁四毋”的本质特征,我们不妨四句话中抓住其中“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两句话;两句话中,不妨更主要抓住其中之“宁丑毋媚”一句话。弄清“丑”、弄清“媚”,弄清“丑与媚”之关系,可以一以贯之。
说“丑”先说“媚”。
“媚”有美之意,或“媚”是美的一种表现。如艳丽、美好的事物,或是人的美好的姿态,往往就用“媚”一字来描述。晋代的阮籍《咏怀诗》就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以媚连词的如“媚趣”,即有优美动人的意趣,古人书法的品评中也常有使用。如《晋书·王献之传》:“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与“妩”相关的“妩媚”,就更多成为赞美姿容美好、可爱的专用词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柔桡嬛嬛,妩媚蚺嫋。”我们平常也常用“风流妩媚”来形容某人令人爱慕之意。然而“媚”也有与以上相反的一面,如《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这里的“媚”,就是逢迎取悦的意思了。
诚然,当“媚”与“丑”相对表出时,尤其像傅山如此“宁”怎么、“毋”怎么表述的时候,“媚”只能是后一种贬义了。而“丑”呢?虽然外在形式上丑,可其内在真实且善,反而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