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句能力和句式的选用
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首先做到语言通畅,合乎文法和语言习惯,然后再去追求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准确是就遣词而言,流畅是就造句而言。语言不流畅多表现为逻辑混乱、思路不清、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用词不当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语感训练外,还可以采用这么几种方法:或换一种说法,或调整句子结构或词语,或去掉不必要的修饰,或将语意化整为散,缩短句子……如果某句话实在改不好,宁缺毋滥,干脆去掉。检验语言是否流畅的最好方法是把写出来的句子反复读一读,看是不是顺口。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考查造句能力和句式的选用能力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题型。
(一)识别病句
这种题型通常是给出四句话,其中只有一句话正确,其他三句都存在着语病,要求应试者找出正确的一句话来。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词不当
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因为用词不当而导致的病句主要表现为词不达意 、搭配不当、感情色彩失当、词义轻重适当、语体色彩不协调等,分别举例如下。
(1)词不达意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此句中的“巧夺天工”一词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在这里使用显然词不达意,应改为“鬼斧神工”才对。
(2)搭配不当
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此句中“挽救和培养”共用一个宾语——“失足青年”,而“培养失足青年”是错误的动宾搭配。修改的方法是:将“和培养”删去。
B.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此题毛病出在定语和中心语的搭配上。“50万朵”可以修饰“花”,但不能修饰“花粉”。 “50万朵花”才能修饰“粉”,这个病句很不易看出。
(3)感情色彩失当
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此句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而此句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含批评的意思,所以“果断”一词使用不当。
(4)词义轻重适当
瑞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此句中“乞求”一词使用不当。“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词义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分清近义词的轻重。
2.语法错误
由于出现语法方面的错误而导致的语病主要有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句式杂糅、词性误用等。现分别举例如下。
(1)搭配不当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此句中的主语“歌声”与谓语“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搭配不当。
B.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秀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此句中谓语动词“掩护”与宾语“安全”搭配不够合理。
C.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让“培养的毕业生”作句子的主语。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此句中, 主语中心语“生物入侵”与宾语中心语“物种”搭配不当,因而是不正确的。
E.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此句中, “有没有”陈述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关键在于”只谈一面,前后不对称。
F.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午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饱口福。
很明显,用“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来修饰“桃林”是不恰当的。此句中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G.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此句中,“不只是……”一般配以“而且……”,表示递进性的关系,而根据此项句意来看,当为并列关系,关联词语应改为“不是……而是……”。此句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2)语序不当
A.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此句由于在处理句子的分合时不得当,造成前后语序颠倒、不对应的毛病。修改的方法是:将“理论上”和“政策上”对换位置。
B.他叙述了一个未成年的工人的女儿误入歧途的故事。
此句牵涉到多项定语的位置。几个定语都不带“的”的一般顺序为:领属性定语+指示代词+数量短语+形容词+名词(中心语)。很显然,此句应将“未成年”与“工人”对换位置,语序才恰当。
多项状语的一般顺序:表时间、原因、目的等的词或短语+表状态以外的形容词和一般副词+表地点、方向的词或短语+表状态的形容词+动词(中心语)。
(3)成分残缺或多余
A.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是个介宾短语,它同“才”一起做“使”的状语,因而整个句子缺主语。应将“使”去掉,把“才”与“他”调换位置,这样“他”就能担当主语了。
B.我国将于5 月12日至6 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0′东经171°33′为中心,半径70 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此句也是“成分残缺” 的病句,应在“南纬”前补上介词“以”,构成“以……为中心”,句子就没有毛病了。
C.我们的工作还不尽人意。
此句中,“尽”是副词,“完全”的意思,后面缺动词。应改成“……不尽如人意”。
D.具有不同专长的大学生暑假里愿意登门为您的令郎、令爱辅导功课。
此句中,“令郎”“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儿子、女儿,所以“您的”纯属多余,应删掉。
(4)句式杂糅
A.雷锋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一例是两句话杂糅到一句之中的错误,前一句话是“雷锋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后一句话是“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改为“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这一句句式杂糅,“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与“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两句话混杂在一起,可将“也参加了学习”去掉。
C.当上司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此句中“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与“我们大家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两句话杂糅在一起,可将“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改为“我们大家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5)词性误用
所谓词性误用,是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如形容词当动词用、名词当动词用、副词当动词用等,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语病。
A.网球运动员在比赛间隙,经常会喝点水,吃点香蕉,以强壮他们的体能。
此句中的“强壮”一词本应是形容词,如“身体变得强壮了”,一般不用作动词,句子中应当找一个能与“体能”搭配的及物动词,因此“补充”最为合适。
B.姐姐生了个孩子,才三个月,总爱冲着人笑,真是惹人可爱。
此句中, “可爱”只能做形容词,句子中应当使用一个动词,所以改为“喜爱”更为恰当。
C.他学习别的功课都不开窍,只有学习计算机课程很悟性。
此句中,“悟性”是名词,这里在“很”后应用动词,可以在“悟性”前面加个动词,变为“很有悟性”。
D.他对别的事不太了解,对学生却很有理解。
“理解”是动词,这里当名词用了,可删去“有”。
(6) 代词使用不当
代词使用不当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错了代词,一种是代词使用指代不清。
A.《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刘恒的一篇反映现实平民生活的小说,他用诙谐的语言表现了市井寻常百姓的生活。
此句话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句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说的主人公张大民,因为张大民是一个极诙谐有趣的人,也可以指代作者,应将此句中的“他”给以明确化,改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整个句子才意思通顺,指代清楚。
B.齐晓霞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不过他很用功。
此句中,“齐晓霞”是女生,用“她”不用“他”。
C.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是第一篇小说,他大声疾呼,用他那尖锐泼辣的笔去批判人吃人的旧世界。
此句中,“他”似乎指“狂人”,因为狂人也写下了日记批判了旧世界;又似乎指鲁迅,一个代词有了两个前词,产生歧义。可以不用代词,将“他”改为“鲁迅”或“狂人”。
(7)介词使用不当
介词使用不当包括用错介词和介词同宾语配合不当。
A.这篇文章,对揭露“法轮功”的本质上起了重大作用。
此句中介词使用错误,即“对……上”有误,属于错用介词,应改为“这篇文章,对揭露‘法轮功’的本质起了重大作用。”删掉介词“上”或者也可改为“这篇文章在揭露‘法轮功’的本质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B.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小康的大道上迈进。
此句的介词“向”与其后的宾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在小康的大道上迈进”。将“向”改为介词“在”,这样通顺一些。
(8)连词使用不当
相关教师参加和通过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老师任职资格考试。
此句中,“参加”和“通过”两词在这里表示的行为是承继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不能用并列连词“和”将它们连接起来,用表递进意义的“并”或者“并且”连起来才对。
3.修辞错误
言语表达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句子生动、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修辞方面的错误,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比喻不当
句子使用的比喻不贴切、不恰当。
这几天,王书记忙得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
此句比喻使用不当。王书记工作忙,并不能用“陀螺”这样的喻体,因为陀螺是在被抽打的情况下旋转,用在这儿显然不够恰当。
(2)重复多余
这里的“重复”是指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词语。为使句子简练,就应删掉多余而又重复的词语。但句中的反复修辞方法不属于多余重复的情况。
只有不断的努力,你才有希望攀登最高的顶点。
此句中的“最高的”和“顶点”两个词意义重复,可改为“你才有希望攀登最高峰”。
(3)过简
该写的没写,省略了不该省略的词语或成分,致使句子意思不完整。
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
此句的弊病在于缺少必要的成分,造成句意不完整,应该在句末加上一个“的”字,这样才与前边的“是”协调一致。
4.逻辑错误
A.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不合逻辑的病句,一般表现在“自相矛盾”“以偏概全”“主客倒置”“否定与肯定不一致”“一面与两面不对应”“范围大小不一样”等方面。这句属“一面与两面不对应”的问题,前面说“能不能”,后面说“是”“也是”,“两面性的词语”跟“一面性的词语”搭配,造成语意混乱,出现不合逻辑的"情况。
B.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重视。
此句属“范围大小”的问题。“文教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之间不能用“和”,因为“大类”与“小类”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包含的关系。
C.这个车间还恢复建立了干部巡回检查制,定期到各班组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此句属“自相矛盾”,“恢复”与“建立”应去掉其一。
D.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此句中“凡……都……”以偏概全,说法片面,因为有些人取得杰出成就,其“物质条件”并不“十分艰苦”。
E.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 4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此句属“主客倒置”的问题。由于主客体倒置,引起判断失当。应将“焦裕禄这个名字”与“青年人”对调,并且去掉后一个“对”字。